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后經歷的第一場現代化戰爭,在這場艱苦卓絕的血戰中,人民軍隊擊敗了以美國為首的17國聯軍,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
而在為期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中,第一批入朝作戰部隊發揮的作用是最大的,正是他們用著手中的“萬國造”武器,將智慧和意志發揮到了極致,才擊敗了美國聯軍,奠定了戰爭勝利的基礎。
本文我們就去了解下第一批入朝作戰部隊的構成及基本實力狀況,以了解前輩們是在怎樣的狀況下出國作戰的。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由于美軍的參戰給局勢帶來不確定性,因此我國決定抽調幾個主力軍到東北地區,以加強邊防,未雨綢繆。
當時各大野戰軍部隊都有自己的作戰任務,而抽調部隊又必須是精銳,因此決定以15兵團領導機關為基礎重組13兵團領導機關,兵團下轄38、39、40軍。
這三個軍就是之前東北野戰軍的第1、第2和第3縱隊,是當時解放軍中的一等主力部隊,也是老紅軍部隊,同時也是當時國內武器裝備最好的部隊。
而隨后以13兵團為主,加42軍、炮兵第1師、2師、8師和一定數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戰車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
1950年7月時,上述各部的兵力數為:
第13兵團兵團部1400人,38軍兵力49015人,39軍兵力57907人,40軍兵力50916人,全兵團合計兵力為159238人。
原本計劃集體轉業,從事農墾任務的42軍被列入東北邊防軍時,全軍兵力數為47857人。
而炮兵部隊則組成了炮兵司令部,司令部直屬1000人,炮1師兵力9487人,炮2師兵力9233人,炮8師兵力9499人,高射炮兵4個團兵力合計8134人,炮兵所屬共計37353人。
此外,騎兵1個團兵力1100人,工兵1個團兵力2200人,汽車兵3個團兵力3000人。
以上各部合計總兵力為250748人。
不過東北邊防軍實際上并未組建領導機關,因此當決定以志愿軍名義出兵之時,彭總便以13兵團機關改為了志愿軍領導機關,而具體首批出國作戰的兵力也有增減。
首先是原來規劃的各軍在這幾個月備戰中,人員有一輪裁汰充實,壓縮了非戰斗人員,充實了作戰部隊,而部隊在總兵力上有所縮小。
如38軍出國作戰的兵力為44521人,39軍為52946人,40軍為48357人,其中38軍少了約4500人,39軍少了約5000人,40軍少了約2600人。
倒是42軍的兵力增加了約5500人,達到了53219人,成為了第一批入朝作戰的志愿軍中兵力最多的軍。
因為形勢的變化,第50軍和66軍也被劃入到了志愿軍的作戰序列。
第50軍原定是要整建制改為新式炮兵部隊的,故而兵力很不充實,全軍總計只有36688人;而66軍原本在天津擔負生產任務,兵力也沒有經過裁汰或加強,全軍總兵力為41242人。
上述這6個軍加上附屬的炮兵、工兵、汽車兵等部隊,共計30萬人略多一些。
由于戰前準備訓練的程度不同,各軍的戰備及武器情況也有很大差別。
準備較充分的是38軍、39軍、40軍、42軍,除了在人員上的增減外,上述各部在裝備方面也盡可能得到了加強。
如武器方面,除了損壞裝備盡可能得到維修外,還補充了步槍2000支、輕機槍540挺、重機槍104挺、60毫米迫擊炮179門、81毫米迫擊炮45門、82毫米迫擊炮71門、92式步兵炮55門、山炮17門、反坦克地雷2000枚、燃燒瓶2000個。
這幾個軍本身的武器在國內部隊中就較好,經過強化后基本補齊了武器的缺額。因為各軍武器型號雜亂,為方便后勤供給,因此在軍師范圍內調換了部分武器裝備。
以當時的39軍來說,全軍有日式步槍7320支、國造步槍1512支、美式步槍2408支、美式沖鋒槍3058支、捷克式輕機槍790挺、美式輕機槍168挺、英式輕機槍117挺、美式重機槍155挺、日式重機槍7挺、60毫米迫擊炮260門、81/82毫米迫擊炮97門、120/107毫米迫擊炮24門、國產6管火箭炮9門、92式步兵炮36門、日式山炮24門、美式山炮12門。
這個裝備配置基本上做到了師有山炮營,團有步兵炮連和重迫擊炮連,營有重機槍連和中口徑迫擊炮,而步兵連有60毫米迫擊炮,同時輕機槍裝備到班,每個班還有2到3支沖鋒槍可用。
這基本上是當時國內部隊裝備的巔峰了,但盡管經過武器調換和加強,其實我們也不難看出,武器裝備依然是很繁雜的,仍然是以“萬國造”武器為主。
談到這里,有必要強調一點,即志愿軍使用蘇式武器的問題。
在民間,有不少人以為志愿軍出國作戰時便已經用上了蘇式武器,這實際上是不確實的。
事實上第一批出國的志愿軍部隊全部使用的是在國內戰爭和抗戰時期繳獲的武器裝備,一直到1951年第四次戰役后期,部分志愿軍在作戰中才開始使用蘇式武器。
蘇式武器裝備志愿軍也是循序漸進的,首先是輕武器,然后是重武器,整建制全部換裝蘇式武器的部隊基本到了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后期了。而即便是蘇式武器大量使用的同時,一些繁雜武器也并未淘汰,如不少火炮依然在使用中。
毫無疑問,蘇式武器的到來對志愿軍贏得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我們也該實事求是,在戰爭初期的志愿軍武器裝備庫中,也是的確沒有蘇式武器的。
而以39軍為代表的幾個軍,不僅在武器裝備上盡可能得到了加強,同時也有幾個月的整訓時間,這個整訓不光是思想上的統一,在部隊編制和戰術訓練上也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如師以上干部和指揮機關進行了軍兵種協同作戰的學習,團以下干部則進行兵力、火力組織運用的輪訓,在連排一級也由師統一組織加強訓練。
在部隊基礎訓練方面,強化射擊、投彈、爆破、土工等技術訓練,同時加強從單兵到各級部隊的戰術訓練,另外針對美軍空中優勢和裝甲坦克部隊的特點,還強化了防空和反坦克培訓。
當然,由于客觀條件限制。對反坦克等戰法的培訓上大多是模擬進行的,只有42軍利用東北軍區的2輛坦克進行了有真坦克參與下的反坦克訓練。
在編制方面,充實基層部隊兵力,精簡直屬人員,尤其強化偵察分隊戰斗力,以達到每個偵察連具備獨立全殲對方1個排的實力。
經過這些強化后,38軍、39軍、40軍、42軍的訓練及戰備程度還是比較好的。
但別的部隊情況就不一樣了,如66軍的戰備情況是最差的,因為該軍是10月23日才接到命令,到10月26日就渡江參戰了。
之所以如此倉促主要是因為志愿軍原定的作戰地域是平壤以北,但美國聯軍的機械化行軍速度極快,志愿軍渡江時,美國聯軍不少部隊已經擴散到了即將抵達鴨綠江的區域。
而朝鮮恰恰是中部窄,而北部寬,沒有足夠兵力無法布防。因此66軍是被臨時調集,阻擊沿西海岸向新義州方向攻擊敵軍的。
該軍原本在天津分散生產,接到命令后在一晝夜內收攏部隊登車北上,部隊的動員和戰斗編組都是在開進途中進行的,甚至武器彈藥也是在列車上進行調配和分發。
與66軍類似,50軍接到命令的時間也較短,類似的整訓就相對缺乏,這也限制了這2個軍在戰爭初期的表現。
但盡管是準備極不充分,武器裝備也非常差,一旦接到命令就能聞令而動,并且是與世界上最現代化的軍隊交戰,這就是人民軍隊。
尤其是第50軍,該軍前身是國軍的第60軍,經過了脫胎換骨般的整訓后,新生的50軍成為了人民軍隊中的一員。曾經在國軍中被稱為“六十熊”的這支部隊在第三次戰役中暴揍英美軍隊,還與39軍一部首先攻進了漢城。在隨后的第四次戰役中,該軍又與38軍并肩作戰,打出了名垂青史的漢江阻擊戰,成為了“五十勇”。
戰果是輝煌的,而犧牲也是十分大的,因為智慧和意志并不能完全彌補武器裝備的差距。在美軍一個團能得到的火力支援超過我一個軍基本火力的情況下,我們獲得勝利的代價也是非常重大的,而每一名戰士的倒下,都為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增添了一份力量。
首批出國作戰的部隊用自己手中的萬國造武器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勝局,而在運動戰之后的2年血戰中,我們同樣是越打越強,最終打出了敵攻不動我陣地,而我卻能突破敵陣的結果。
戰爭勝利后,彭總曾說過這么一句話:西方殖民主義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線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這是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打出來的結果,我們在享受今日安寧生活的同時,絕對不應該忘記70年前那些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勇士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