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紐約君。
近日,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的一項國際交流活動引發軒然大波。
有網友爆料稱,學院負責教師在辦理簽證過程中涉嫌偽造劍橋大學教授邀請函,導致參與活動的多名學生被英國簽證中心十年拒簽,其中包括一批已經向英國高校遞交深造申請的優秀學子。
事件曝光后,引發了學生、家長以及公眾的強烈關注。
在網絡流傳的聊天記錄中,一名學生憤怒控訴:“如果因為老師的失誤讓我十年內無法申請英國簽證,我一定會追究到底。”
爆料顯示,活動主辦方通過中介辦理簽證,卻偽造了一封劍橋大學教授的邀請函,并偽造了簽名。
這一行為在英國簽證中心審核中被發現后,不僅導致簽證被拒,還殃及所有參與活動的學生。即便部分學生簽證已獲批,英方也因“材料作假”撤銷了簽證,最終將相關人員列入“十年黑名單”。
12月17日,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發布通報稱,該活動簽證申請被拒后,學院立即向學校報告并成立工作專班,展開深入核查。目前,警方已受理案件,正式立案調查。
然而,據深圳報業集團讀特新聞記者多次嘗試聯系相關人員,校方卻以“正在開會”“不清楚情況”等理由避而不談,信息公開不足也進一步引發輿論質疑。
據此前浙江大學發布的通知,此次論壇旨在選拔優秀研究生赴劍橋參與主題為“數字經濟與全球創新”的學術交流。然而,邀請函的真實性成為此次事件的關鍵。據知情人士透露,劍橋教授在接到英方核實電話時表示:“從未發出過相關邀請函。”
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更是雪上加霜——學生簽證被拒,部分人已遞交的英國大學申請也受到波及。一名學生直言:“申請的所有努力都可能因此作廢。”
對許多學生來說,此次事件不僅是學術道路上的阻礙,更是一次嚴重的信任危機。“偽造邀請函的決定是組織方的,學生卻要承擔十年拒簽的后果,這公平嗎?”
更令人擔憂的是,此次事件的后續影響可能遠超想象。
不僅學生的學術生涯受阻,浙江大學的國際聲譽也可能因此受損。高校的管理漏洞、國際項目中的中介介入,再次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近年來,跨國學術交流成為高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途徑,但類似事件暴露了部分項目流程中的不規范。專家指出,高校需嚴格把關交流項目的真實性,加強對中介的監管,避免因“一紙假函”影響學生的學術與職業生涯。
此外,如何幫助受波及的學生最大限度減少損失,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網友呼吁:“學生是無辜的,校方必須給出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
“十年拒簽”對任何一個學生來說,都是無法承受的重擊。而這次風波也提醒所有高校,學術的嚴謹性不僅體現在科研中,也應落實在每一份文件、每一個承諾中。希望此事能為行業敲響警鐘,用責任為學生重建信任,用透明度為未來留學之路保駕護航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