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死了嗎?”在1962年的國慶典禮上,已經獲得公民身份的杜聿明見到吳瑞林,十分不可置信地問。
杜聿明為什么會覺得吳瑞林死了?他們之間曾經發生過什么事?吳瑞林又是怎么活下來的?
帶病上戰場
東北解放之后,蔣介石就氣勢洶洶想要進軍東北。由于東北一開始是由蘇聯紅軍占領的,蔣介石并沒有做什么動作。
而我軍在蘇聯的支持下,順利在東北展開了工作,成立了東北局。對此,蔣介石恨得牙癢癢。
因為蔣介石始終認為,他才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國家的所有地方都屬于他。我黨敢越過他主政東北,這是對他的挑釁。
在蘇聯紅軍撤出東北之后,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開始向東北派出重兵。抗日戰爭剛結束,我黨并不想立馬開啟內戰。
國家滿目瘡痍,正是需要休養的時候。這個時候老百姓都盼望和平,如果蔣介石孤注一擲開始內戰,那就是和民心、民意相悖。
蔣介石雖然獨裁,但在社會各界的壓力下,他一門心思打內戰的想法肯定實現不了。
所以蔣介石放出消息,愿意和我黨和談。但是這次和談必須是要在重慶,而且還要毛主席親自過去。
蔣介石打的算盤很好,如果毛主席敢去,那蔣介石就可以趁機扣下他。如果毛主席不敢去,蔣介石就可以借口我黨沒有誠意。
無論如何,讓毛主席去重慶都是蔣介石賺了。但蔣介石沒想到的是,毛主席不僅敢去重慶,還能平安回來。
毛主席去重慶的這個事,被我黨在報紙上大肆渲染。這下子,所有人都將目光放到了毛主席的安危上。
蔣介石要面子,又害怕抓了毛主席之后鬧學潮,只好捏著鼻子和我黨和談。但在和我黨和談的時候,蔣介石也在加緊對東北的進攻。
兩黨爭奪東北,是在開始和談之前的事情了。這個時候,誰在東北的局勢越有利,誰的心就越穩。
在開始和談之后,蔣介石就給在東北的杜聿明發消息,讓他加快占領東北的腳步。但杜聿明就算想加快腳步,他也加快不了。
因為我黨在東北的軍隊,雖然撤出了幾個大城市,但實力卻沒有多少削減。而為了東北鞠躬盡瘁的杜聿明,卻因為過度操勞病了。
杜聿明這一病,蔣介石占領東北的計劃就被硬生生拖后了。蔣介石也想讓別人補上杜聿明的缺口,可這些人都不如杜聿明。
沒辦法,蔣介石只能讓剛剛做完手術的杜聿明再次來到東北。此時的杜聿明剛剛割掉一個腎,連下床都不能。
甚至蔣介石讓他來東北,都是有人用擔架把杜聿明抬過來的。而且蔣介石把杜聿明送到東北戰場,還是瞞著杜聿明的家人的。
杜聿明來到東北戰場的時候,四平已經落入了我軍手中。杜聿明回到東北第一件事,就是要奪回四平。
四平關系重大,我軍占領四平后,就能順勢控制四平以南至鐵嶺一帶的鐵路沿線地區。這對我軍來說,是個極大的優勢。
但這個優勢,國民黨同樣想要。所以四平丟失之后,國民黨就想把它奪回去。杜聿明一來東北,就開始調兵遣將,準備奪取四平。
為護四平惹怒老蔣
杜聿明為了攻下四平,往里面投入的軍力是我軍的幾倍。我軍實在守不住,在中央的指令下撤退了。
但四平作為戰略要地,肯定不能一直讓國民黨占領著。在四平被奪走之后,我軍就在準備重新奪回四平。
但和國軍相比,我軍的裝備和人數都不占優勢。所以想要攻下四平,注定是一場艱難的戰役。
更別說敵人占領四平之后,在四平修筑了堅固的防御堡壘。這無疑是給我軍攻下四平,帶來了更艱難的阻力。
為了削弱敵人的力量,我軍不得不從別的地方想辦法。既然四平城里守軍多、兵力強,那把這些守軍引出去一部分是不是就行了呢?
為了削弱四平的守軍力量,東北局急電吳瑞林,讓他率部前往鞍山,在48小時之內打響第一槍。
但這個命令,并沒有第一時間傳遞到吳瑞林手中。因為當時東北局給吳瑞林下令的時候,用的是電報的方式。
電報和電話不一樣,電報不是實時通訊。它必須在接收到信號之后,才能進行解密、翻譯等工作。
再加上當時有大雨,電臺的信號時斷時續。等吳瑞林接到這個命令之后,已經過去了四個多小時。
距離東北局給他的時間,只剩下了不到44個小時。44個小時看起來很長,但吳瑞林距離鞍山,卻有足足120多公里。
按照當時的情況,如果有48小時的時間,吳瑞林才能勉強率部到達鞍山。畢竟我軍行軍全靠兩條腿,和現在肯定不能比。
而且當時下大雨,道路泥濘,河流水位暴漲。想要到達鞍山,吳瑞林需要帶領部隊越過五條河。
吳瑞林很清楚,他沒辦法在規定的時間里到達鞍山。但吳瑞林也明白,東北局的這個命令,真正的目的不是打鞍山。
東北局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吳瑞林能替攻打四平的戰士分擔壓力。也就是說只要吳瑞林吸引到了敵軍兵力,這個任務他就完成了。
吳瑞林提出,既然到不了鞍山,不如直接強攻大石橋。大石橋是戰略要地,一旦遭受攻擊,敵人一定會來支援。
這樣一來,我軍在四平的困境就能解了。但吳瑞林的這個想法,基本遭到了全體官兵的反對。
他們不理解,為什么吳瑞林要冒著抗命的風險,去攻打大石橋。吳瑞林也不惱,他將自己的理由剖析出來,讓眾人決斷。
聽了吳瑞林的解釋,眾人接受了他的這個想法。于是吳瑞林帶著獨立師,當即向大石橋進軍。
作為遼寧中部的門戶,大石橋在蔣介石心里,比四平要重要得多。聽說大石橋遭襲,蔣介石立馬讓杜聿明派兵支援。
杜聿明調出原本支援四平的三個師和一個保安團,一起去支援大石橋。吳瑞林擊潰大石橋守軍后,又伏擊了前來支援的國軍。
做完這一切后,吳瑞林絲毫沒有戀戰,帶著獨立師就撤出了大石橋。等敵人再發起進攻的時候,吳瑞林早就走了。
這下,蔣介石也知道自己被耍了。吳瑞林的所作所為,讓蔣介石非常憤怒。他給杜聿明下令,一定要消滅吳瑞林部。
十倍敵軍,拼死突圍
蔣介石下令之后,杜聿明立刻調集了十萬軍隊。要知道,吳瑞林的獨立師,一共也才不過一萬多人的兵力。
杜聿明這下子,相當于直接用了十倍的兵力來圍剿吳瑞林。為了吳瑞林一個人,將主要陣地的兵力抽走了那么多,也不知道杜聿明是真忠心還是假忠心。
不過主要陣地的兵力減少了,我軍攻打起來壓力也就減少了。而最大的壓力,則是落在了吳瑞林的身上。
獨立師畢竟機動性比不過國軍,就算他們知道杜聿明派重兵來圍剿,也跑不過四個輪子的國民黨車隊。
很快,獨立師就落入了國民黨軍隊的包圍。但為了更好地牽制敵人,吳瑞林也沒想著甩掉國軍。
不過在巨大的人數差距下,吳瑞林還是希望能盡快突圍。所以他向軍委請示,是不是可以直接突圍離開。
但為了能更好地策應其他戰場,軍委選擇讓吳瑞林堅守。吳瑞林得到堅守的命令,心中一點底都沒有。
在這樣的實力差距下,吳瑞林根本沒有以少勝多的可能。要是堅守下去,獨立師的傷亡一定會非常多。
但要是放任這十萬人回去,其他部隊的傷亡也會增多。軍委也是經過慎重考慮,才做出了讓吳瑞林堅守的決定。
得知吳瑞林被包圍后,杜聿明非常高興。他興奮地下達懸賞令,吳瑞林生死不論只要能擊斃或者活捉,加官進爵不在話下。
在富貴前程的刺激下,這些國民黨士兵被激發出了高昂的戰意。包圍圈被縮小,獨立師展開了激烈的戰斗。
眼看獨立師傷亡過大,吳瑞林頻頻向上級請求突圍。終于在一次發報后,軍委同意了吳瑞林突圍的請求。
吳瑞林留下斷后部隊,帶領主力尋找到了包圍的薄弱點,趁機突圍了出去。吳瑞林和主力部隊突圍了,但斷后部隊的人卻都犧牲了。
而杜聿明以為吳瑞林拼死一搏,想要和自己決戰。在將斷后部隊消滅后,他就以為吳瑞林也死了。
所以杜聿明興沖沖地給蔣介石發電報,將消滅吳瑞林的功勞安在了自己身上。
之后吳瑞林繼續在戰場上,但因為沒有刻意出面澄清自己還活著,所以杜聿明一直以為他死了。
杜聿明被俘虜后,更沒有機會和吳瑞林接觸了。所以在杜聿明看來,吳瑞林早在當年的東北,被自己給消滅了。
沒想到的是,在62年的開國大典上,他還能看見吳瑞林。見到吳瑞林之后,杜聿明才了解了他脫險的真相。
此時已經沒有了戰爭的硝煙,杜聿明也從敵人變為了普通的老百姓。吳瑞林和杜聿明的恩怨,也已經一筆勾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