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名新四軍干部受不了委屈,醉酒之后就持槍離隊,打算返回延安。誰知途中,1人被殺,1人被俘,1人逃走后成了開國中將!
這三名干部分別是特務營長葉道志,特務營參謀徐長勝、補充營長陳五和,都是紅四方面軍出身,他們之所以這么做,有難言的苦衷。
全面抗戰開始后,為了支持統一戰線,工農紅軍接受國民政府的領導,改編成八路軍和新四軍。由于編制有限,部隊壓縮,許多干部被降級留用。
葉道志、徐長勝和陳五和在紅軍中都是師級干部。葉道志早在1935年就已經擔任了紅30軍89師師長,改編之后連降好幾級,成為2支隊4團副團長。
陳五和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的長征,在王樹聲的直接指揮下,一舉拿下號稱“插翅也難以飛過”的川陜要隘劍門關,如今卻只能當個補充營長。
落差如此之大,三個人心中多多少少有些不舒服,特別是葉道志,他名為副團長,實則履行的是團政治委員的職責,經常需要與干部戰士談心交心。
葉道志是湖北人,而2支隊4團的前身是活躍在福建一帶的南方游擊隊,絕大部分干部戰士都是福建人。那個年代還沒有普通話一說,無論是誰都操著濃重的方言,因此葉道志與干部戰士交流的時候,往往是大眼瞪小眼,彼此不知道對方在說著什么。
長此以往,葉道志在干部戰士心中的威望急劇下降,他個人也非常苦惱,工作一籌莫展,不可避免出現了一些消極情緒,當眾說了一些抱怨的話。
葉道志在副團長崗位上遲遲進入不了狀態,上級一直命令,將其降職為特務營長。這下葉道志心中更加不平衡了,整天怨聲載道,形成了惡性循環。
人郁悶久了,總要找一些發泄途徑,葉道志與同為紅四方面軍出身的徐長勝和陳五和關系好,經常相約一起喝酒,才發現原來大家的苦悶是一樣的。
1938年7月的一天,三人喝的有些醉意,不知道誰提了一嘴:“我們的老戰友,大部分都在延安,不如我們去那里?”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三人一拍即合,在血氣方剛的年齡,一個大膽的計劃隨之出爐。三人在當天的后半夜,留下了一張紙條,上寫“我們去延安了”,然后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新四軍治軍極嚴,很快值班干部在查鋪中發現了異常,將此事第一時間上報到了葉挺那里。葉挺勃然大怒,當場召集人員去追,并指示“一旦有反抗,當場擊斃”。
沒過多久,三人在一個樹林中被追到。抓捕人員要將他們帶回去,徐長勝大喊:“我們是去延安,又不是投靠國民黨去,至于抓我們回去嗎?”
不幸的是,這句直抒胸臆的話被理解成了“拒捕”,隨著幾聲槍聲,徐長勝倒在了血泊之中。葉道志與陳五和一看大事不好,立即臥倒、隱蔽,然后分頭逃跑。
逃跑過程中葉道志崴了腳,被抓了回去。葉挺為了嚴明軍紀,很快下令將其槍決。
新四軍缺槍少彈,卻接連處死了兩名優秀干部,他們沒有死在鄂豫皖根據地反圍剿的戰場上,沒有死在紅軍長征途中,也沒有死于抗日的炮火中。
項英聽聞此事后,認為葉挺做的非常不妥,兩人為此還發生過激烈的爭吵,這也成為兩人關系不和的一個主要原因。
陳五和則幸運地逃過了抓捕,他化名為“陳康”,輾轉多地后來到了陜北八路軍129師的駐地。129師有很多紅四方面軍出身的干部戰士,見到昔日戰友陳五和,大家都非常開心,紛紛幫助著為其證明身份,并向上級引薦。
得知前來投靠的陳康,就是大破劍門關的英雄,師首長喜出望外,當即予以重用。
陳五和在此后的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中,歷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團長、太岳軍區第4分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13旅旅長、第2野戰軍13軍副軍長等重要職務。
對于兩名同伴葉道志與徐長勝的遭遇,陳五和非常的痛心。陳五和發誓一定要在戰場上多消滅敵人,一份算自己的,另外兩份算葉道志與徐長勝的,因此在各次戰斗中都身先士卒,成為嚇破敵膽的一員虎將。
建國后,陳五和先后任第13軍軍長、昆明軍區副司令員兼云南省軍區司令員等職務。
陳五和并不滿足于做“和平官”“和平將”,在云南任職期間,他克服艱難險阻,連日在荒郊野外奮戰,探索出了在亞熱帶山岳叢林地帶作戰的路子和訓練方法,受到軍委、總部的肯定,并拍成教導片向全軍推廣。
1955年,在共和國的首次授銜中,陳五和被授予中將軍銜。按照授銜的相關規定,參考葉道志與徐長勝的資歷、戰功等情況,如果兩人也能夠平安到達延安,估計授銜時也應該是中將,最次也是少將軍銜。
2002年,陳五和在北京病逝,享年92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