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336篇原創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作者簡介:阿登的苦林,山東人,喜歡二戰及冷戰軍事,尤其是太平洋戰爭、蘇德戰爭和冷戰武器裝備,曾在“空軍之翼”等網站發表過若干文章。
全文共10043字,配圖14幅,閱讀需要20分鐘, 2024年12月24日首發。
按:本文編譯自外文雜志,原作者吉姆·道達爾(Jim Dowdall)是一位特技演員兼軍用車輛愛好者,他在文中講述了間諜電影史上最經典的追逐場景之一——007系列電影《黃金眼》中詹姆斯·邦德駕駛坦克在圣彼得堡街頭橫沖直闖的幕后故事。譯文配圖有改動。
圖1.本文原作者吉姆·道達爾是一位特技演員兼軍用車輛愛好者,上面的照片攝于他在哥倫比亞影業公司的戰爭電影《狂怒》拍攝片場,背景中可見一輛作為道具的M4“謝爾曼”式坦克
說到007系列電影中的飆車鏡頭,恐怕觀眾們最先想到的是男主詹姆斯·邦德和英國著名的“阿斯頓·馬丁”系列奢華跑車,這一人一車可謂如影隨形。然而,在該系列電影中,最經典、最讓人大呼過癮的追逐場景之一卻和那款著名的銀色跑車沒有半點關系;相反,這經典一幕的主角是邦德“駕駛”的一輛產自蘇聯時代的坦克!
由馬丁·坎貝爾導演的《007之黃金眼》上映于1995年,這是詹姆斯·邦德系列的第十七部電影,由擁有愛爾蘭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男演員皮爾斯·布魯斯南飾演著名的英國軍情六處特工007。該片中引人注目的特技效果和場景不勝枚舉,包括影片開頭和006號特工艾里克一起到前蘇聯境內的化學武器工廠執行任務時,邦德從瑞士孔特拉大壩側壁上以“蹦極”的方式一躍而下的驚險一幕。不過,最令人難忘的也許要數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街頭的那場坦克追車大戲。
圖2.1995年熱映的007系列電影《黃金眼》中,坦克追車大戲的經典一幕給眾多軍迷和影迷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為一名特技演員,我(注:指原文作者吉姆·道達爾,后同)曾參與過之前幾部007系列電影的拍攝工作,當皮爾斯·布魯斯南被選中作為第五任007并籌拍《黃金眼》時,我已經是該系列電影的“邦德常客”之一了。
皮爾斯·布魯斯南和我是老朋友,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戲劇學校上學時我就認識他了。作為其擔任男一號的首部007系列電影,皮爾斯建議我在《黃金眼》中飾演一名坐在馬桶上方便的蘇聯士兵:在影片開場鏡頭中,他飾演的詹姆斯·邦德從瑞士孔特拉大壩側壁上以“蹦極”的方式一躍而下,秘密潛入蘇聯基地的衛生間,然后“恰好”遇見了一個坐在馬桶上看報紙的蘇軍士兵并將其一拳擊倒——那個挨拳的倒霉蛋就是我!這也是我參與拍攝這場號稱“史上最成功之一的007電影”的源起。
圖3.本文原作者吉姆·道達爾在電影開頭“客串”了一位坐在馬桶上看報紙并被邦德一拳擊倒的蘇軍士兵
按照劇本要求,為了拯救被“壞人”劫走的女一號,007號特工邦德需要從俄國的一處軍事基地“偷”一輛坦克,然后在大街上追擊“壞人”,其外景分別取自俄羅斯圣彼得堡和英國倫敦郊區的利維斯登攝影棚。在圣彼得堡進行拍攝談判期間,電影制作團隊原本希望使用拍攝地附近現成的俄羅斯陸軍某坦克師師部。然而,在之前俄羅斯東部舉行的一次演習中,兩輛裝備齊全的坦克“失蹤”,有人懷疑這兩輛坦克被盜竊并私下售賣,這也讓該坦克師陷入了混亂和不安的狀態,因此取景坦克師師部的拍攝方案最終告吹。
無奈之下,劇組決定從捷克購買兩輛T-54坦克,并將其改裝成“更像T-72坦克的樣子”。之所以要買兩輛坦克,是因為按照劇組的估計,如果拍攝用的坦克損壞或拋錨,修理期間產生的停機費用可能遠高于購買一輛備用坦克的費用。兩輛外購的坦克運到后,在其中一輛坦克的炮塔下方發現了不少輕武器的實彈和空彈殼。另一輛坦克幾乎是全新的,還配有工具箱、零備件、偽裝網,甚至還有涉水用的通氣管。劇組在坦克的多個部位加裝了假的“反應裝甲”,這也是為了掩蓋這兩輛坦克的真實來源。
圖4.早期的T-54-1型坦克,可見其炮塔外觀類似T-34-85,帶有明顯凸起的火炮防盾,與后來“半蛋殼形”炮塔外觀的T-54坦克有較大區別;坦克兩側履帶翼子板上的“盒子”為外部油箱
圣彼得堡當局雖然允許劇組在市區拍攝,但也嚴格規定,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在城市中使用鋼質履帶。此外,按照拍攝計劃,有一段重要的追逐戲份是在河邊的一系列街道上拍攝的,那里分布著圣彼得堡市一些主要的下水道。然而,將近四十噸重的T-54坦克可能會壓壞這些下水道,因此劇組決定以一輛英制“薩拉丁”裝甲車為基礎,改裝出一輛更輕的假T-54坦克。車輛協調員史蒂夫·拉蒙比(Steve Lamonby)和我的老朋友皮特·湯貝斯(Pete Tombes)領導的團隊接手了這項頗具挑戰性的任務,他們在“薩拉丁”裝甲車的周圍制作了一個完整的假車身,并安裝了高出路面好幾厘米的假履帶。
圖5.英國阿爾維斯公司研制的“薩拉丁”6×6裝甲車模型,該車1959年服役,裝備一門L5A1式76.2毫米火炮,戰斗全重11.6噸,最大公路時速72公里/小時,最大行程400公里,截至1972年停產時共生產1177輛
為了解決T-54坦克鋼質履帶損害路面的問題,我們通過在羅-羅公司公共事務部門工作的邁克·斯塔伍德(Mike Stallwood)購買了英制“酋長”式坦克的掛膠履帶(這種履帶裝有橡膠墊,不會損害路面)。為了適應新履帶的履帶板節間距,史蒂夫還專門手搓了一個新的主動輪。“酋長”式坦克履帶板的側面還伸出一些很長的“角”,這對T-54坦克來說太寬了,履帶板的“角”都要與車體側面刮擦了,因此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用氣動斧砍光了履帶板上的“角”,然后將履帶鋪在地上,讓T-54的負重輪對準履帶上的誘導齒,最終將履帶“繞”到了坦克上。這還沒完,我們必須想辦法讓皮爾斯·布魯斯南從右側“駕駛”坦克,而真正的駕駛員,也就是我則躲在坦克里不露面(這樣只能通過潛望鏡看到非常有限的視野)。
圖6.英國“酋長”式坦克模型,可見其履帶板側面伸出的長長的“角”
我曾為多種類型的電視節目和汽車廣告做過大量“盲駕”工作,我認為駕駛員不僅要能看到車輛正前方,還要能看到車輛兩側的情況,因為在拍攝追逐戲份的過程中,周圍有很多劇組工作人員、背景車輛和臨時演員。于是,我找了幾臺在當時來說最先進的微型“口紅”攝像機,我們在坦克兩側增設了幾個小型裝甲“突出部”來安裝和保護這些微型攝像機。另外,在主炮下方也安裝了一臺微型攝像機提供前方視野。安裝完微型攝像機后,我在坦克內安裝了三塊小屏幕,通過這三塊屏幕我可以較全面地看到周圍的景象。
不同于今天數碼成像設備所提供的高清數字圖像,這些上世紀九十年代科技水平的攝像機和屏幕的畫面材質可想而知,也沒有好的鏡頭可供選擇。三塊小屏幕上呈現的圖像質量用“湊合”二字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反正絕對談不上清晰。很快我就發現,作為坦克駕駛員,我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判斷距離,因為廣角鏡頭給人的印象是旁邊的人站在30英尺之外,而實際上他們可能距離坦克只有10英尺左右。對此,我決定在駕駛席正前方的裝甲板上開出一道小小的“視線槽”,這樣我就能直觀地觀察周圍的情況,糾正屏幕圖像可能造成的視覺誤判。為了掩飾這個“視線槽”,我們還刻意安裝了幾臺假的車燈和一些偽裝網。
圖7.原文作者吉姆·道達爾與電影《007之黃金眼》中使用的道具坦克的合影
為了在坦克前裝甲板上切出一道觀察口,同樣需要動用前文提到過的砍履帶的氣動斧,外加大量時間和動力氣體,因為正如你所料,坦克的前裝甲非常厚。我花了大半天時間才切割出所需的小小的方形觀察口。直到今天,我還把砍下的一塊裝甲板放在我辦公室里,作為鎮紙使用。好了,砍出觀察口之后,我可以看到任何我想看的地方了,并能判斷出正確的距離,起碼我希望如此!
隨后,我們開始“試駕”坦克,并研究如何才能讓T-54坦克做一些正常機動性范圍之外的動作。我教特技演員加里·鮑威爾(Gary Powell)如何駕駛坦克,因為他被安排為“一號”坦克的首席駕駛員,而我則擔任“二號”坦克的駕駛員,同時兼任“薩拉丁”版T-54坦克的駕駛員。T-54坦克采用二級轉向機構,這意味著其具有兩個規定轉向半徑的轉向機構,其轉向離合器對應兩個固定的轉向齒輪位置,在一側接合轉向半徑較小的轉向齒輪后,可以實現比普通鋼質履帶制動更“急促”的轉彎。為了把這些博人眼球的急轉彎動作納入坦克追逐大戲中并突出速度感,我們決定讓坦克在公路上“滑動”。采用符合圣彼得堡當局“保護街道”要求的橡膠履帶意味著,在干燥的瀝青路面上,道具坦克具有比普通鋼質履帶更好的抓地力。為此,我要先將坦克開到我們的“試車場”,“試車場”位于當時已倒閉的原羅-羅公司旗下利維斯登飛機制造廠的跑道上(上世紀九十年代屬于華納兄弟娛樂公司旗下的利維斯登制片公司,所有八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和其他華納兄弟公司的大片都在這里拍攝)。然后,我會讓坦克盡量多在地面上“滑動”,意在盡量多磨損履帶的橡膠墊,這樣既能呈現出履帶的鋼質邊緣接觸路面的假象,又不會像真正的鋼質履帶那樣破壞路面。
圖8.T-55A中型坦克使用的原裝鋼質履帶節(單銷履帶)
為進一步幫助坦克在公路上“滑動”,我們曾嘗試在街道上潑灑柴油,后來又潑灑摻有大量洗滌肥皂液的水,這樣既能讓坦克在行駛時不必把馬力開得太大,又能讓駕駛員對坦克保持足夠的控制,以便在需要時制動“滑行”。我開著坦克在“試車場”上跑了好幾天,以充分磨損嶄新的履帶橡膠墊,然后我們繼續在“試車場”上測試,直到坦克可以在各種障礙物(測試時用的是報廢的舊汽車)周圍“滑行”,而且每次試驗都呈現出“相同的性能”。實地拍攝時,消防員在開拍前會先讓消防車噴水把現場的路面弄濕,然后我們會把一桶桶“秘制的打滑液體”混合物傾倒在需要坦克“滑行”的地方。每天拍完戲后,還必須用沙子覆蓋灑過液體的地方并沖洗干凈,我們不能把這種“打滑液體”留在圣彼得堡的街道上,因為每天的拍攝工作結束后,這些道路還要對市民開放。
在圣彼得堡,我們的拍攝團隊中有大約十五名英國特技演員和一些雇傭的當地人。在拍攝坦克追逐大戲的過程中,還動用了多輛“拉達”警車,其中很多警車都被T-54坦克碾壓而過或一頭撞飛。我們的拍攝團隊中還有兩個年輕的俄國小伙子,他們是維護保養坦克的技師,在需要時還要對坦克的制動和轉向裝置進行必要的調整。他們對T-54坦克非常熟悉,每天晚上都會用一根火柴棒作為千分墊來調整坦克的制動裝置。平心而論,盡管我們拍攝團隊中有各類保障工作人員和各種先進工具,但那兩個俄國小伙子用火柴棒調整后的坦克制動裝置是最好用的。
圖9.《007之黃金眼》中那場令人腎上腺素飆升的坦克追逐大戲的拍攝背景地之一,俄羅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
T-54坦克安裝有一臺小型啟動發動機,在零度以下的清晨,需要先讓這臺啟動發動機運轉起來,待主發動機機油升至合適的溫度,再啟動主發動機——在俄國軍隊中,不這樣做是要上軍事法庭的!每天早上6點45分左右,當我們到達拍攝現場時,道具坦克的發動機艙就會發出藍色的閃光并伴有砰砰聲,因為工作人員已經讓熱機馬達運轉起來了。在他們確認發動機油溫指針偏轉到綠色區域之前,是不允許我啟動坦克主發動機的。當時,他們的工資是每月一美元(編譯者注:原文如此)。當我們離開俄羅斯時,我們為他們舉行了一次募捐活動,共募集到兩百多美元。當我們把現金交到他們手中時,他們還打量了一番。
發動機油溫升至合適溫度后,我們就準備好開始拍戲了。我們排練了坦克追逐場景的各個環節,并使用包括一輛跟蹤拍攝車在內的不同機位進行拍攝,其中一輛道具坦克上安裝了微型“口紅”攝像機,用于捕捉皮爾斯·布魯斯南在整理領帶時拉動假操縱桿的特寫鏡頭。另外兩輛坦克(包括那輛“薩拉丁”版T-54)與特效車輛和行人一起拍攝其他鏡頭。我們只用一天時間就完成了“薩拉丁”版T-54在河邊追逐戲份的拍攝。聽上去,只為了拍個鏡頭就造一輛假坦克似乎是項不小的工程,但這的確就是當年007系列電影拍攝過程中真實發生過的事。
圖10.皮爾斯·布魯斯南在1995年熱映的電影《007之黃金眼》中的劇照,可見他所飾演的詹姆斯·邦德手持AKS-74U折疊式短突擊步槍,西裝筆挺,發型一絲不亂
有一個鏡頭必須在一段環形道路上完成拍攝,在鏡頭中,有幾輛車的戲份是在高速奔來的坦克前面急轉彎躲避開。在一次拍攝過程中,一名特技車輛駕駛員在駕車從坦克前方橫穿時車子突然熄火了,而T-54坦克的制動性能不好,讓其停下來需要一段距離和時間。就在坦克的左側翼子板就要撞到汽車駕駛室車門時,這臺鋼鐵猛獸終于停了下來。不夸張地說,當時那位特技駕駛員的表情非常“豐富”。
道具坦克在圣彼得堡實景拍攝中的表現非常出色。拍完實景鏡頭后,我們回到英國倫敦郊區的利維斯登攝影棚,電影劇組的藝術部門在那里后場搭建了圣彼得堡的多條街道外景。在攝影棚里,我們表演并拍攝了坦克追逐大戲中撞壞建筑物的鏡頭,當然還有這場追逐大戲的開場部分——邦德開著坦克沖破了一堵巨大的圍墻,破碎的圍墻在反派將軍乘坐的汽車后面轟然倒塌。
圖11.《007之黃金眼》中經典的坦克追逐大戲的開場一幕:邦德駕駛著坦克從一堵巨大的圍墻后破墻而出
之所以在攝影棚內拍攝的鏡頭比原計劃多,部分原因是,我們在與圣彼得堡當局敲定了外景拍攝的費用并將拍攝設備運往該市的過程中,俄國當局突然要求大幅增加費用。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某個鏡頭的拍攝過程中,四個全副武裝的俄羅斯黑手黨分子突然開著一輛汽車沖了過來,他們用槍指著我們,然后搶走了當天拍攝的全部膠片,并索要五萬美金作為歸還膠片的費用。制片人芭芭拉·布洛柯里(Barbara Broccoli)說“夠了”,然后我們就提前收拾行李回英國了。回到倫敦后,制作團隊發現,圣彼得堡的街景元素可以在攝影棚里搭建出來,而且費用低于俄國人額外加價的外景拍攝費用,更不必因為咄咄逼人的黑手黨來襲而時刻擔驚受怕。
圖12.本文的真正主角——T-54坦克和電影拍攝人員在圣彼得堡街頭的留影
為了拍攝開頭時坦克撞開磚墻的鏡頭,我們先是搭建了一堵真正的磚墻,并在墻內側用枕木搭建了一個斜坡,這意味著坦克在駛上斜坡并撞破磚墻后,需要在空中“懸空飛行”一段距離再落地。拍攝這一幕時,由加里·鮑威爾駕駛坦克,我負責提示反派將軍乘坐的汽車在坦克破墻而出的同時進入鏡頭。由于當時電腦CG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所以這一切都是由特技替身人員駕駛實車完成拍攝的。加里·鮑威爾從離斜坡將近八百米處開始加速,讓坦克在駛上斜坡之前達到最大速度。我必須站在能同時看到坦克和汽車的位置,然后提示汽車駕駛員史蒂夫·格里芬(Steve Griffin)準確把握入場時間。在實際拍攝中,一切都毫無壓力!
當坦克破墻而出并落地時,盡管里面的駕駛員加里·鮑威爾系著安全帶并戴著頭盔,但還是差點被甩飛出去。不過,他迅速恢復了對坦克的控制,這無疑是這場標志性的追逐場景的一個驚險開端。不過,好戲才剛剛開始:我們開著坦克,從各種各樣的汽車中間駛過,并用絞盤將一輛“拉達”牌警車沿著馬路拖行,以便坦克從后面駛來時可以從警車上碾過去。我們甚至還駕駛坦克直接攔腰撞斷了一輛滿載“畢雷”牌礦泉水的半掛式大貨車,這個鏡頭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們喝了好幾個月的“畢雷”牌礦泉水。一路上,我們碾壓和撞毀了越來越多的警車。
圖13.電影《007之黃金眼》中,邦德駕駛坦克直接攔腰撞斷一輛滿載“畢雷”牌礦泉水的半掛式大貨車的鏡頭(注:“畢雷”是一款產自法國的天然帶氣泡礦泉水,其法語名字Perrier意為“沸騰之水”,其獨特的口感源自天然產生的二氧化碳氣泡)
按照劇本要求,有一個鏡頭是坦克駛入一條窄巷中追逐反派將軍乘坐的汽車,不幸的是,這條巷子對汽車來說足夠寬敞,但對坦克來說卻太窄了。攝影棚中的建筑和小巷都是用輕體磚搭建的,成本不低,為此我們設置了多個拍攝機位,因為從理論上說,拍攝這個鏡頭是一錘子買賣。其中,一臺攝像機架設在小巷入口附近的地面上,坦克駛來時,必須用一根拴在攝像機底座上的繩子把這臺攝像機拖走。沒想到,坦克“漂移”的距離比我們預計的要遠,負責將攝像機拖走的人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整臺攝像機就被卷進了坦克履帶里。最終,最大的一塊攝像機殘骸也只有十二厘米見方,而保險公司不得不為此承擔十四萬美元的損失。幸運的是,在殘存的膠片中找回了一些鏡頭。
為了獲得電影所需的視覺沖擊效果,這兩輛道具坦克在拍攝期間受到了嚴苛的對待,但相關人員還是出色完成了坦克的維護保養工作,并根據加里·鮑威爾或我本人的要求不斷調整和改裝坦克的某些方面。雖然蘇制T-54坦克非常皮實耐用,但我們在電影中對它們的要求超出了坦克的設計性能參數。在拍攝的最后一天,有一臺坦克的離合器徹底趴窩,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我們當時已經得到了所要的全部。影片拍攝完成后,這幾輛道具坦克在倫敦郊外利維斯登攝影棚的一個車庫里停放了幾年。后來,我租了其中一輛坦克,并駕駛它拍攝了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主演的電影《理查三世》(1995年上映)的開場鏡頭。雖然我是這部電影的特技協調人,但我還是選擇駕駛坦克穿墻而過,因為我熟悉坦克。鏡頭的拍攝工作順利完成,有兩輛“邦坦克”后來還參與了在廢棄的倫敦巴特西發電站的戰斗片段的拍攝工作。
圖14.皮爾斯·布魯斯南在拍攝過程中與劇組人員交談,注意坦克履帶的細節
我曾多次想買下那兩輛坦克,但均未成功,最后就把這件事給拋諸腦后了,直到我在一次軍車嘉年華活動上看到其中一輛坦克已成為私人藏品,所以很顯然這兩輛坦克已經被賣掉了。我聽說,這兩輛坦克后來都被恢復成了T-54坦克原始配置的樣子。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作者“阿登的苦林”其他文章可以從下面的鏈接進入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