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孩子不快樂,做事一點也不自覺,遇到一點小事就崩潰?答案是:掌控感缺失!孩子擁有掌控感,生活和學習會少很多煩惱,多很多快樂。所以,最旺孩子的一個方式,就是從小培養掌控感。
小習慣,大影響。提升孩子的自我掌控感的核心就是,培養一個個有利于他獨立的習慣,讓他每天進步一點,這樣便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1.親子任務分離
就是把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和別人能掌控的事情分開,不要越界去干涉別人。
這是知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一個概念。
這里所說的“任務”,是指你此時所面臨的問題,或正在嘗試解決的事情。
對于父母來說,工作、家務和照顧孩子,是他們的任務。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例如穿衣吃飯,處理沖突,學習與他人合作。
為了圖省事,不少父母都喜歡把孩子的任務攬過來,幫他做。你自以為的愛,實則是一種傲慢,因為你打心底不信任他,認為他解決不了,才那么迫切地替他做。
因此,在養娃的過程,需要多思考“是誰出了問題,這個問題是誰的責任?”,并且加以支持和引導,才能培養出一個有獨立意識、能獨立思考和行動,且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孩子。
記住,不要越界去解決孩子的問題,而是支持孩子解決自己的問題。比如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不會穿鞋子,你可以搭配口頭指示和鼓勵,根據環境、孩子的能力來調整,而不是直接上手給他穿。
2.鍛煉自決能力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要不斷地做出各樣選擇,假如每一個選擇,都能做出理智且正確的決定,那肯定能將我們帶到更好的地方,得到我們想要到結果。
研究發現,人們每天需要做出的決定,就有35000個!孩子的決策能力,就是在諸如“今兒玩什么,砌樂高還是涂鴉”、“早餐喝牛奶還是豆漿”、“今天穿短袖還是長袖”這些日常小選擇中鍛煉出來的。
孩子大概在3-4歲的時候,自決能力就已經發展出來了。這時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更加清楚自己喜歡什么,喜歡做什么。所以家長要多創造機會,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我今天應該穿哪件衣服?”
“我應該先吃哪道配菜?”
“我是先玩還是寫作業?”
注意,小朋友的經驗有限,在面對多個選項時,會有很大的心理負擔,你可以讓他在三個選項中做出決定。如果他還是做不了,那你可以給出一個模糊的答案,并嘗試問問他的想法,例如“你覺得怎么樣?”,“你為什么這么認為?”
要明白,我們的目標是,幫孩子理清內心的感受、想法,看清自己的價值觀,所以不管孩子做出什么樣的回答,不要急著否認,而是把他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傾聽他的內心,讓他更放心地做出決定。這是也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過程。
當孩子對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件,都能自己做出理性的判斷和決定,不受他人干擾,那他就能感受到選擇所帶來的責任感,進而將行動進行到底,最終蛻變成一個自覺且行事充滿自信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