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整天唉聲嘆氣、抱怨不斷,就好像全天下最悲慘的事全給了他們;
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頭,曾經喜歡的事物也不再感興趣,甚至連飯都懶得吃;
因為一點小事而常常焦躁不安,變得敏感多疑,或者懷疑自己得了什么大病;
在他們身邊,你就會覺得看不見陽光。其實父母并不是真的愿意這樣負能量爆棚,可能是生病了,只是病不在身,而是在心。
父母退休之后,多年的生活節奏被打亂,曾經熟悉的人不在身旁或陸續離開,習慣了的生活也發生了變化。
突然之間喪失了對生活的基本的掌控感。掌控感,是影響一個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身體、生活,人自然就會想辦法在其他地方彌補,比如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對你所有的一切挑三揀四,你怎么做都覺得不對。
我們會為他們身心的痛苦而擔憂和心疼,也會因為他們負能量滿滿而想離得遠遠的。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通過幫助父母建立基本的掌控感,來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除了正規的醫療干預之外,生活中也有一些方法能有效的提升老人的幸福感:
01)養只寵物
近年來有研究表明,貓狗可以改善人的抑郁、焦慮等情緒,它們甚至一度成為了臨床上的輔助治療手段,伴侶動物真正起到了陪伴的作用。多少爹媽嘴上說著不喜歡貓狗,帶回來就“給你扔了”,養了之后立馬“真香”,寵愛得不成樣子。
02)照顧一株植物
與養寵物一樣,照顧植物同樣是許多療養機構、關懷中心的獨門秘籍,而且效果可靠,這不僅僅是“找點事做”那么簡單,通過自己日復一日的剪枝、施肥、剪枝,植物茁壯成長,甚至因為自己的精心照料而開花結果,這是一種有效的正面反饋,它能讓一個人找到些許的自我效能感——我還挺有用的/我還挺厲害的。
03)尋找新的愛好
旅游是很容易被父母接受的事情,去看看年輕時沒精力看的大好河山,還附帶鍛煉身體的效果。
或者老年大學報個興趣班,唱歌跳舞、釣魚手工,總比捧著手機天天刷“兒女不孝”的視頻來的健康,況且這些活動往往是群體性的、社交性的,交到新朋友、有共同愛好者的陪伴,這本身就是促進身心健康的事情。
老年人心理健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了保持心理健康,老年人應該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培養樂觀的心態,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間,注意與他人的交流,并努力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同時,家庭成員和社會也應該關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給予他們關愛和支持。
近日要覽
審 核:李彤華
值班編輯:董晶晶
稿件來源:楊鳳池心理工作室
投稿郵箱:gabxcj@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