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身處一個地獄,這個地獄是用‘對他人的期待’鑄造的。
心理學家榮格的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痛苦和失敗的深層根源,當個體喪失自我探索的勇氣、自我依賴的能力和自我認同的根基時,便主動或被動地陷入了自我構建的精神牢籠或困境中。
榮格認為,人對他人過度的期待,本質是將自己未能實現的渴望(如自我探索、被認同、安全感、完美伴侶)投射到外界。
不少人時常迷信權威或盲目從眾,實則是將自己的思考權和思想交給他人,期待從他人那里消費現成的答案。
哲學家羅素強調: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權威,因為你總能找到相反的權威。
而群體容易接受簡單直接的信息而不進行深入思考,當人們盲目從眾時,個性便被淹沒,被群體思想主導,而真理往往掌握在極少數人的手中。
人們要學會獨立思考,珍惜自己的思想,不要將它輕易交給任何人。
不要跟我講你的愛,你稱為愛的東西已經被自我利益和欲望滲透。
在親密關系中,當我們將完美伴侶的渴望投射給對方時,如同希臘神話中皮革馬利翁愛上自己雕刻的雕像——我們愛的不是真實的人,而是自我幻想的倒影。當對方無法滿足幻想時,便陷入憤怒與失望。
同時,期待背后往往隱藏隱秘的控制欲。“我希望你成為xxx”實則是“你必須按我的劇本演出”。
例如,在親子關系中,父母將自己的人生遺憾轉化為對子女的期待,子女反抗則兩敗俱傷,順從則喪失自我——愛成了情感綁架的工具。
榮格的“陰影”理論提醒人們,親密關系最大的挑戰往往源于自身未解決的議題。人們要通過深度的自我覺察,整合自身的陰影,減少向親人、伴侶和朋友的負面投射。
人們壓抑的、不愿承認的負面特質(自私、控制欲、依賴性等),往往會在最親密的關系中投射給身邊的人,這有時恰恰是對自身未被接納部分的控訴。
當身邊的人無法承載這種投射時,理想化破滅,“親情、愛情或友情墳墓”的困境由此產生。
對此,榮格強調,健康的關系需收回投射,通過“自性化”整合無意識內容,接納對方真實而非幻想中的模樣。
很多人時常將 “被認可” 當作自我價值的重要標準,被外界的觀點、他人和世俗的價值觀所束縛,而迷失了自我。
當過度期待他人的認可、順從他人的標準時,本質是將自我的價值判斷權交給了他人。此時,“期待” 會變成枷鎖,你的痛苦不再源于自身的真實需求,而源于 “是否滿足他人期待” 的焦慮。
在很多時候,外界的觀點未必就是正確的,很多都是群體思想和群體心理。同時,一個連自己都不認可自己的人,更難得到他人的認可。人生的意義由自己賦予,并需要自己不斷探索和發現。
真正的成熟,是看清所有對他人的期待,都是自我靈魂的未完成課題。
哲學家薩特也強調,他人即地獄。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他人便是你的地獄。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對你的判斷,他人的判斷就是你的地獄。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獄。
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對待他人的觀點、看法和價值觀。我們將受錯誤的觀點、甚至謊言所蒙蔽。如果我們不能堅定自己的本心,被不合時宜或不合理的價值觀和社會風俗、被他人不正確的建議和看法所影響,隨波逐流。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獄。
榮格的這句話與薩特的“他人即地獄”理念,雖然兩者的出發點和側重點存在明顯的區別,例如,榮格強調 “主動的期待”,薩特強調 “被動的承受”。
但兩者的核心相通點在于對 “自我被他人定義” 的警惕—— 兩者都揭示了:當個體將自我的存在意義、價值判斷、思想和情感依附于他人時,關系會從 “聯結” 異化為 “束縛”,最終陷入精神困境。
因此,與其期待他人 “給你安全感”,不如自己創造安全感;與其期待他人 “理解你的痛苦”,不如先學會自我共情,自己安撫自己;與其期待他人認可,不如自己認可自己,自己定義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與其期待消費他人的現成答案,不如自我探索真理,洞察真相。
榮格和薩特的理念共同指出,人生幸福和自我成長,必須以 “自我的獨立存在” 為前提。地獄從不是外界強加的,而是我們 “主動交出自我” 的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