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豐田日前決定將在上海建立一座電動汽車生產工廠,不同于廣汽豐田、一汽豐田等燃油車時代的合資模式,這次豐田要單干,獨資建廠獨立運營,主要生產其豪華車型雷克薩斯,預計工廠將在2027年左右投入運營。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豐田此舉是想復制特斯拉在上海的成功案例。但有網友對此感慨:孩子死了,才想起來喂奶。
參考特斯拉上海建廠的案例:2018年中國在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領域放寬限制,外資企業被允許獨資經營。2019年特斯拉進駐中國,投產了純電動汽車工廠。
今年前11個月,特斯拉全球累計銷量為157萬輛,其中特斯拉在華銷量占據36%,達到56.4萬輛,同比增6.42%。
特斯拉在華銷量增長離不開生產成本的降低,這得益于中國產業鏈的完善與價格優勢。
然而傲慢的豐田,這幾年白白錯過雷克薩斯在中國的快速發展。
要知道,2023年豐田在中國生產了175萬輛汽車,而雷克薩斯車型主要依賴日本生產并出口到中國市場,豐田選擇在中國獨資建廠,顯然能夠充分利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人才優勢,讓雷克薩斯定價更具競爭力。
國內外不少車企普遍存在大企業病:路徑依賴。當管理層發現躺平都能賺到錢,就只會將重心放在營銷跟包裝信仰上,所以前些年經常能看到雷克薩斯不光需要排隊,甚至還得加價百分百的報道。
不少中國雷克薩斯車主也是看中“日本工匠精細制造”的原版進口車,一旦國產化,就摧毀了這些人的信仰支柱,就像路虎國產后的尷尬。
還有,雷克薩斯電動汽車究竟要賣給誰?
雷克薩斯在中國加價賣車多年,國產呼聲很高。豐田全球年產千萬輛,雷克薩斯在日本美國都是現貨便宜賣,就是一定要在中國缺貨,一定要加價賣。
豐田早在2020年官宣在印度投產雷克薩斯,國產新能源汽車崛起三四年,雷克薩斯就面臨閃崩的危險,頗為令人尷尬。
雷克薩斯名氣很響,但其實在中國年銷量只有18萬,全球也不過70多萬,是個銷量很低,非常小眾的品牌。雷克薩斯今年在中國銷量可能不會大跌,但也面臨不拼命打折也是賣不出去的窘境,豐田終于想起來要國產。
現在雷克薩斯在中國月銷不過1.5萬臺左右,均價31.9萬,主要靠那些20多萬的es200走貨,和方程豹差不多,遠不如騰勢和問界。
中國具備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涵蓋上游資源開發、中游電池及零部件制造、下游整車生產與銷售等環節,全球僅此一家。
更重要的一點是,BBA電動車的慘淡銷量已經證明,在絕對的技術優勢面前,中國消費者是不會吃豪華品牌信仰那一套,雷克薩斯也是一個樣。
所以按照2027年(那會兒國內市場基本已經卷出大結局了)才投產的目標,豐田指望雷克薩斯電動款能在國內市場受到追捧,可能性屬實不大。
當然也不能就此認為雷克薩斯在上海生產是毫無意義。畢竟豐田跟國內那些面臨重重障礙、出海不久就麻煩纏身的車企不一樣,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擁有自由通行于美西方的豁免權。
今年上半年,雷克薩斯美國市場銷量相比2023年同期增長11.9%,交付量從14.9萬輛攀升至16.7萬輛,其中電動車型交付量增長46.5%,占雷克薩斯品牌總銷量的35.9%。
如此一來,當雷克薩斯能夠面向美國等西方市場低門檻出口,賺錢的就不光是豐田,稅收、配件廠商的利潤等,都有很多想象空間。
當中國車企以整車名義出海困難重重時,通過與現有品牌的合作,采取技術換市場路線,屬于將風險最小化的妙招。雷克薩斯在上海建廠,而且生產電動產品,注定了它的大量技術、配件都得是中國制造。
更別提在豐田的新車都開始與華為合作的背景下,若是不經意間發現用了華為智駕的雷克薩斯悄咪咪進了美國后花園,也是很有樂子看的嘛。
眼下中國進口車品牌銷量第一仍是雷克薩斯,但它真的比奔馳、寶馬還受歡迎?顯然不可能,只要因為雷克薩斯完全沒有國產,所有的全依賴進口,另外就是大降價。
很多人不理解,其實道理很簡單:中國產雷克薩斯在印度賣不出去,但是印度產雷克薩斯賣到中國,可能就賣得出去。
與日系品牌整體銷量下滑的趨勢相比,豐田是其中較好的一個,但也是在下滑,只是降幅小一些,只有2%,不像其他日系品牌動輒10%甚至更高的降幅下滑。所以可以理解豐田要來上海建廠的急迫感。
雷克薩斯計劃到2035年實現全球銷量100%為電動汽車,并計劃到2030年銷售100萬輛電動汽車。2030年起,雷克薩斯將在中國、北美和歐洲市場的所有車型都轉為電動化。
也就是說,豐田不再堅持其具有技術優勢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路線,而是全面倒向了世界大趨勢,電動汽車,這個中國主導的汽車格局,形勢比人強。
這也就解釋了中國消費者更熱衷于討論雷克薩斯何時國產的原因。
現在中國市場的形勢是不降價就無法取得更多的銷量,單靠鐵粉靠愛發電,注定是走不長的,也不現實。
前幾年,雷克薩斯堅持不國產,巔峰時期銷量都能達到22萬輛。但是現在不行了,中國品牌已經全面成長起來。
理想、問界、蔚來、阿維塔等品牌的價格都在二三十萬往上,而且外觀內飾設計、配置用料、智能體驗都全面領先。更重要的是它們有著豐富且有效的控制成本的手段,從而讓價格變得更有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稱豐田在上海尋求與特斯拉類似的待遇,包括稅收減免、政策支持、土地授予,以及無須中國合資伙伴即可直接運營的條件。
豐田拿自己的短板來跟上海談判,除了能給上海帶來一定的稅收和就業,能給中國汽車產業鏈帶來多少核心競爭力,特斯拉擁有提升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的獨特價值,豐田有嗎?
豐田跑到中國地盤上做電動汽車,還要和特斯拉一樣的待遇,算是關公門前耍大刀了。
可豐田不死心,哪怕不給優惠政策,也要搞獨資電動車工廠,他要生存啊,油車銷量持續下滑,再失去電動汽車船票怎么辦?
豐田上海工廠也許可以從寧德時代/比亞迪買電池,從國內廠商買現成的智能化車型授權,在上海做組裝貼牌,利用其全球渠道往國外市場賣,充當中國汽車解決方案的貼牌廠商之一。
豐田與其說開上海建廠,不如說是來偷師學藝,順便再賺點小錢。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