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日晚上好,這兩天出了個門,沒時間看報告,所以沒法系統性地給大家梳理市場了,大家可以看下招銀的周度分析《》,我就不展開了。????????
不過,央媽周五晚上21點左右,在官網發布了《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4)》,我當晚過了一遍,趁著還記得,今晚正好花一點時間,和大家分享一下這篇報告的一些亮點,想看原文的,請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
雖然標題里有2024,但事實上,這是基于2023年全年情況的報告,有部分數據是截止到2024年4月末的,所以可以推測為,這是一篇從今年年中開始起草的報告。??????
雖然,報告的數據主要是2023年度的,但作為「金融穩定報告」,我們真正可以借鑒掌握到的,在于——監管部門,會根據監管的主線,疊加對2023年市場變化的觀察,得出2024年的監管思路,而這些具體的監管思路,對我們理解2024年開始的一系列監管動作,會有幫助,更容易看清市場背后的部分底層邏輯和長期影響因素。?????????
話不多說,我們開始,我總結了8條,分別是:??
1、公募的第三階段降費,就在未來兩1-2周了。
2、如何理解保險“倒逼式”的降費潮。
3、保險行業未來的兩大方向。
4、為什么保險必定增配權益。
5、為何整體上,要避免在A股炒“小爛差新”。
6、對加密貨幣的態度。
7、一處對風險傳播的深刻認知。
8、對銀行利率風險的描述。
1、公募的第三階段降費,就在未來兩1-2周了。
文中提到,公募基金的費率改革,是按照“管理人——證券公司——銷售機構”的路徑,分三階段完成的。
第一階段,是針對「基金管理人」,也就是基金公司降管理費;??
第二階段,是針對「證券公司」,也就是降券商的傭金;??????????????????
第三階段,是針對「銷售機構」,也就是銀行、券商、電商平臺,這些代銷機構的銷售服務費。??
報告原文提到:?
“第三階段,擬于 2024年底前后 推出公募基金銷售環節相關改革措施。”
我之前也接觸過類似的行業綜合型報告的組稿工作,通常的模式,是自上而下,比如類似央行這樣的牽頭機構完成大綱、分發工作,然后自下而上,其他機構完成各自的部分,再組稿起來。???????????????????
所以,如果原文這樣描述到具體時間,大概率不是央行自己寫的,而是對口監管部門提交上來的,且在發布前,理論上各個組稿的機構是需要會簽的,這意味著,這個描述,大概率是對口監管機構確認過的口徑。?????????
這里可以猜測一下,既然已經比較精準地明確到2024年底前后了,大概率要么就是未來2天,要么就是開年后的第一周了,反正,箭在弦上。??????
這件事的影響我們說過,假如降低銷售服務費,則勢必,銷售機構會進一步將資源向“高管理費、且相對容易出量”的產品集中,包括指增、固收+等,因為很多指增、固收+產品,不少都是0.8%的管理費,這可比賣0.15%的寬基,強多了。???????????????
另外,對個人投資者而言,C份額的銷售服務費降低后,性價比會提高,大家可以自己比較一下,申購費打折后的A份額,和銷服降費后的C份額的費率高低,會有一個基于持有時長的性價比臨界點。???
2、如何理解保險“倒逼式”的降費潮。
報告歷年都會出具保險行業的資金運用平均收益率,大白話說,就是保單賣出去后,保險公司拿了錢,做投資取得的回報率。???????
下圖,可以看到,從2021年開始,隨著A股進入三年的弱市,保險資金的投資回報率,趨勢性下行。??????????
而比較大的問題是,從2022年到2023年,保險的投資回報率,降幅不斷擴大,且大幅偏離了近10年的平均收益率回報,這里既有A股的問題,也有債券收益率不斷走低的影響。????????
我把時間線捋一下,大家會看得更清晰。
2013年8月,監管將普通型人身保險的預定利率,從2.5%,上調到3.5%,而長期年金險可以到4.025%,直到2019年8月,才規定年金保險預定利率不得高于3.5%,也就是說,從2013年開始后的10年時間里,壽險行業收集到的絕大多數的保單資金,成本都在3.5%-4%以上,這些高成本的資金,直到現在開始算,平均都還會存續15-20年以上;
這個成本,不考慮任何明面上的營銷費用、抽屜里的營銷費用、以及運營成本,如果全部算上的話,投資端做到5%以上(上述的近10年均值),顯然也就是個盈虧平衡線。??
而2021年到2023年,投資回報率的持續下降,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讓保險的利差損風險,快速擴大,到了不得不調整的地步了。?????
這才有了,2023年8月,預定利率從3.5%下調到3%;
2024年6月,下調到2.75%;?
2024年9月,下調到2.5%。
而債券在12月份的大幅下行后,看起來,目前保險的成本,還是過高的,利差損的風險依然高懸頭頂。??
所以,央行的年度報告,才有了一篇《專欄十一 人身險公司利差損風險及應對》
3、保險行業未來的兩大方向。
對于應對,在上述的專欄里,寫的很清楚,且借鑒了歐美日發達經濟體都經歷過的經驗。???
從負債端,也就是賣保險的角度看。???
一是今年已經提及的,預定利率和市場利率掛鉤,也就是說,確保負債成本和資產端收益率是同步的,而不是資產收益率已經嘩嘩嘩狂下了,而負債端迫于銷售等壓力,扭扭捏捏慢一拍,每慢一拍,風險就會積累多一層。????
二是調整儲蓄型產品結構,什么意思呢,就是現在保險銷售賣給你分紅險產品,會和你說分紅險的預定利率是2%,“演示利率”是多少,反正加總起來很誘人,但未來,不僅預定利率繼續降,“演示利率”的上限肯定也會繼續降,最后就是投資端實際做到了多少,就分多少比例給客戶,如果投資端做不到高收益,不好意思,客戶你也拿不到多少分紅收益,要降低客戶預期。??????????
三是提高保障型產品的比例,現在保險多多少少還是當存款、理財的替代品在賣,以后要回歸本質。???
從資產端看。?
一是保險的久期倒掛很嚴重,需要市場提供超長久期債券的供給,比如前陣子幾個央企這樣,發的30年的信用債,保險肯定有需求;??
二是從海外經驗看,在境內低利率的環境下,險資往往選擇出海,擴大海外投資比例,增配境外高收益資產,當然國內這塊會受限。??????
但是第二塊即使受限,也要和大家再強調一下,險資一定會和大家“搶”QDII額度、未來“搶”互認基金額度的,所以海外產品的限購,將是“新常態”。???????????????
4、為什么保險必定增配權益。
我們上面提到的兩個資產端的方向,一是增加超長久期債券的供給,二是提高海外高收益資產的占比,在國內,這都不是保險自己想干就能干的事情。???
所以,更現實的結果是,在低利率環境下,保險增配權益。
報告的原文是:
“強化償二代二期逆周期監管,在償付能力、監管權益資產占比額度豁免等方面,考慮采取審慎的逆周期調節手段,支持行業長期穩健投資,切實維護金融穩定。”
我們解釋過,保險的償二代二期,是在17年保險高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限制過熱的監管政策。????
而現在提到的“逆周期調節”,實際就是保險行業非但不過熱,而且是涼涼的了,所以需要逆周期,進入寬松周期,特別是對險資的權益投資,在“償付能力”、“比例和額度豁免”方面,進行松綁,后續,大家還會看到更多“打通險資入市的堵點”。???????
所以,我們才需要積極尋找,保險在增配資產的過程中,“溢出”資金的方向。?????
5、為何整體上,要避免在A股炒“小爛差新”。
近期,財聯社一篇針對“炒小炒差”的報道,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甚至市場的波動。???????
對此提出疑義的人的觀點是:愛炒什么,是股民的權利,沒有人可以定義“炒小炒差”。?
這個質疑,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事實上,需要話分兩頭。
在常年大規模增發的情況下,A股上市公司質量方差到底有多大,說這些話的人,想必也是心知肚明的,他們反對的理由,倒也不是爭取“股民的自由”,而是不要影響他們借著寬裕的流動性“賺錢的權利”。???????
世界上大多數事情,都是沒法“既要又有還要”的,現實是,大多數時候只能妥協,尋找短期的平衡狀態。
比如A股就是這樣,大家都知道,真正能避免“炒小炒差”的,就是嚴格執行退市制度,讓大家自發地不敢去碰,但退市有這么好退嗎??
央行在《專欄十三 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促進資本市場優勝劣汰》中,提到的幾點,其實就是現實的掣肘:
“落實投資者賠償救濟; 依法查處退市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屬地維穩工作; 在‘退得下’的同時’退得穩‘”。
從而可以看出,退市配套的賠償制度建設、地方保護主義、輿論壓力等等,都是退市制度落實過程中的難點。???
這并不是“一退了之”的事情,只能是穩步推進。
所以說,既然退市沒法一步到位,事后的賠償制度建設也不完善,那么,現階段,提醒投資者,注意“炒小炒差”的風險,注意“退市是真要穩步推行,萬一你買的股票要落實退市了,小心你的投資血本無歸”的風險,到底有沒有必要??????
我覺得,是有必要的。?
當然,媒體報道的方式,也需要找準監管的實際意圖,不應添油加醋幫倒忙。?
6、對加密貨幣的態度。
2023年的年度報告,主要強調了加密貨幣的風險。
2024年的年度報告,在風險之外,提及了美國證監會批準加密貨幣ETF上市的事實。???
尤其是,專門的章節,描述了“中國香港積極探索加密資產牌照管理”。
于是,2024年年中,我們看到,香港上市了首批的加密貨幣ETF。
從中,你可以看到在監管和尋求發展過程中的平衡,具體不展開。??
7、一處對風險傳播的深刻認知。???
央媽報告中的一段描述,讓人印象很深刻,認知非常到位:
在當前金融科技化及社交媒體廣泛應用背景下,金融風險的傳染迅速、復雜且不斷自我強化...... 本輪歐美銀行業風險事件表明,金融管理部門在相關重大金融風險處置中態度越明確、應對越迅速,處置成本就越小。 要持續完善金融風險快速應對機制,避免貽誤處置時機造成金融風險外溢。
央媽提到的歐美業風險事件,包括了其提到的硅谷銀行、簽名銀行、瑞士信貸、第一共和銀行等風險事件。
我覺得,提到“金融科技化、社交媒體傳播”這兩塊,對風險的影響,是非常有水平的。
從而,我們也可以看到,為何央媽,對利率風險等時刻高度關注。???
以及,后續馬上可能出臺的《金融穩定法》。
8、對銀行利率風險的描述。
其提到:
“硅谷銀行因債券投資出現虧損引發擠兌的案例表明,債券投資占比較高的銀行要重視利率風險管理,平衡好資金規模、配置方向和期限結構,對沖利率波動引發的價值重估風險。”
并提到:
“監管部門應強化市場風險和銀行賬簿利率風險的監管,防范銀行在不同賬簿間擺布資產、尋求監管套利。”
還提到:
“密切關注中小金融機構的金融市場業務,尤其是配置比例明顯異于同業的機構,及時采取措施。”
這說明,央媽對部分銀行,利用會計記賬方式的調整,隱藏或體現利潤的方式,是很清楚的,并且點名了是“監管套利”。?
同時,對于中小銀行當中金融市場業務占比過高的,也高度關注,比如之前受處罰的蘇南四君子。????
另外,今年不少銀行的債券交易收入,都超過了利息收入,這也是非常罕見和極端的,從明年來看,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
在今天很火的一篇對日本低利率時代債券交易的思考文中,也提到了:???????
但在收益率低位后,由于carry的保護不足,隨時有反轉形成資本利損的風險,對交易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波動率是市場的生命,如果波動持續維持在極低水平,市場活躍度將很快消失。且在低波動市場中,如果做錯了,要挽回的時間甚至可能需要以年計。?
今天就這樣聊到這兒。
碼字不易,求點贊、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