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具體到經濟社會發展上,主要是工程師人才。
和改開初期許多憑著膽子大、鼻子靈、路子野發家的鄉鎮企業家不同,現如今,無論是國外的英偉達、微軟、特斯拉,還是國內的騰訊、小米、中芯國際,各行各業的領軍企業幾乎都是由科學家、工程師創立的。
可以說,這個時代,得工程師者得天下。
那么,江蘇的工程師群體現狀如何?他們對產業技術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又具體做出了哪些重要貢獻?
最近,三土受邀參加了第五屆江蘇工程師大會暨學會成立十周年慶典,得以近距離與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工程師學會理事長繆昌文在內的多名工程師進行深入交流,從而對江蘇的工程師群體,對他們在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對江蘇何以成為“蘇大強”,有了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01
首批成立的地方工程師學會
說起改開之初江蘇的工業化成就,很多人會提到來自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師”。但其實,江蘇自身的工程師隊伍也是非常強的。特別是南京,擁有東大、南航、南理工、河海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理工科院校,幾十年來它們為本省、為全國培養了大批的高水平工程師。
根據江蘇建設廳官網發布的《2022年度江蘇建筑業發展報告》,截至2022年末,江蘇省光是建筑行業的注冊工程師數量就超過44萬,且還保持著6%的高增速。
如此龐大的工程師隊伍,如果能夠聚成一團火,一定能夠迸發出巨大的能量。于是乎2014年5月,以歐陽平凱、繆昌文、賁德等幾位院士為代表的一批江蘇工程技術界骨干,倡議發起成立江蘇省工程師學會。
江蘇省工程師學會理事長繆昌文院士在慶典上發言
事實上,國際上無論歐洲還是美國,都有類似的工程師學會。而中國最早的工程師團體組織,可以追溯到詹天佑先生于1911年在廣州創立的中華工程學會。建國以后, 重慶(2003年)、上海(2004年)這兩個直轄市最先成立了工程師學會,而江蘇則是第一個成立工程師學會的省。
據繆昌文回憶,當時他們幾個發起人經過討論,覺得協會通常是企業家之間的組織,而學會包含的面更廣,可以吸引科研工作者、工程教育工作者、工程人才等各類人群加入,同時在引領科技成果向工程領域轉化方面,學會也可以做更多工作,于是決定籌建江蘇省工程師學會。在此過程中,為了體現學會在江蘇工程技術界的代表性,按照產業覆蓋、地區平衡、產學研比例協調的原則,確立了首批會員的5大來源:
1、相關省級工科學會推薦的理事以上人選;
2、市級工科學會推薦的副理事長以上人選;
3、主要工科高校、科研院所推薦的工程技術領域高級職稱以上人選;
4、相關企業推薦的高級工程師以上人選;
5、相關高校推薦的工程教育專業優秀研究生(學生會員)。
2014年12月19日,江蘇省工程師學會正式成立。首批會員為1066名,包括正式會員768名和學生會員298名。選舉產生的首屆理事會34名常務理事中,包括了3位工程院院士、5位985、211工科高校校長和副校長,以及一大批江蘇省內工程技術領域重點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和總工程師。江蘇工程師群體陣容之強大,由此可見一斑。
而經過十年發展,江蘇省工程師學會規模較當初又翻了兩番,現有個人會員4000余名,單位會員近400家,會員分布于紡織、機械、化工、食品、汽車、電子、電力、醫藥、船舶、冶金、煤炭、水利、造紙、建筑、建材、輕工等傳統產業,以及新能源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核心信息技術等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
有了省一級的帶頭,市縣各級工程師學會近年來在江蘇遍地開花。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南京、蘇州、無錫、鎮江、連云港等9個設區市,揚中、丹陽、太倉等5個縣市區相繼組建了工程師學會,省市縣三級工程師學會體系逐漸成型。它們對江蘇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所起的作用也日趨凸顯。
02
“蘇大強”何以能一直強?
江蘇之所以被稱為“蘇大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江蘇的制造業實力確實強。不僅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是全國制造業門類最全的省份,而且多項關鍵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來自江蘇省工信廳的數據顯示,江蘇共有10個集群入圍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位居全國第一;2023年,全省制造業增加值達4.66萬億元,占到全國的14.1%、全球的4.2%;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89.0,連續4年蟬聯全國第一;兩化融合發展水平67.9,連續9年全國第一……這中間,工程師群體發揮了重要作用。
像學會理事長繆昌文院士團隊研制出的低水泥用量、低收縮、大流動性的 c80 高性能混凝土,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蘇通大橋、深中通道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不僅提高了工程質量,“比如南京長江五橋,使用了我們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后,整個路面沒有一條裂縫”,而且大大延長了使用壽命,“過去混凝土的使用壽命一般在50-100年之間,而新材料新技術下有望延長到一二百年”,這就能減少碳排放,提高工程的“含綠量”。
江蘇省工程師學會風工程專委會專家團隊調研馬鞍山公鐵大橋
除此以外,更有大批工程師下海創業,投身到產業經濟的一線。比如學會副理事長崔根良創立的亨通集團,經過多年發展,如今已是中國通信光網、智能電網、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龍頭企業,全球光纖通信前三強,其產品在全球光纖網絡市場占有率超過15%。
而學會另一位副理事長、擁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頭銜的張國良,先后創辦了連云港鷹游紡織集團、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并帶領員工研發出濕法碳纖維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建成國內第一條千噸規模T300級碳纖維生產線,成功打破了日、美等少數國家對中國碳纖維技術的封鎖和產品的壟斷。相關產品還被應用在了C919大飛機上,加快了大飛機復合材料的國產替代。
而作為工程師“娘家”的江蘇省工程師學會,也一直積極發揮著社會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傾心服務會員和廣大工程師。
成立十年來,學會逐漸探索形成了“現場工程師”“青年工程師”“卓越工程師”和“在職工程師”四類工程師服務體系,推動四大類工程師在各自發展軌道上不斷進階。
學會充分發揮學術交流、產學研合作、育才薦才、咨政建言等平臺作用,通過組織“江蘇工程師大會”“江蘇工程前沿講壇”等學術活動,為工程師們提供交流互動機會,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通過發揮學會跨行業、跨領域優勢,開展面向產業的科技服務,促進產學研合作,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通過主持和承接軟課題研究,提交科技工作者建議,為地方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專家咨詢。
另外,學會還特別注重工程師后備人才的隊伍建設,與江蘇各地中小學共建“未來工程師”培養基地,并與南京一中共建“江蘇少年工程院”。繆昌文、賁德、宣益民、張建云等院士會員和顧問,經常會走進中小學,開展科普講座、專題報告。
江蘇省工程師學會副理事長宣益民院士在南京一中作科普報告
這次大會上,又有宜興培源實驗小學等5所小學、江陰市禮延實驗學校等4所中學、南師附中秦淮科技高中等8所高中被授予第二批“未來工程師”培養基地。
這些基地猶如一個個播種機,其播下的種子,將在未來開出一朵朵工程師之花,就像當年南大、東大的少年班里走出過21歲就打破國外技術,研制多款芯片的宋文清等一批杰出科研創新人才一樣,為江蘇工程技術及綠色、未來產業的發展進步提供持續不竭的動力。
03
綠色發展靠誰來推動?
2025年是“兩山理論”提出20周年。經過20年的宣傳、推廣、升級、迭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如今已深入人心,綠色發展也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
2024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而江蘇作為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同時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省。為了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江蘇這些年在節能減碳、發展綠色產業、未來產業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2023年,江蘇全省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太陽能電池等綠色“新三樣”出口額達到1949億元,高居全國第一。
2024年,江蘇又先后與中科院、工信部等國家部委簽訂了加快打造/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合作協議,以求通過提升產業“含綠量”來促進經濟增長“含金量”。而要想實現這些目標,提升江蘇綠色及未來產業的全球競爭力,離不開工程師群體的努力。
為此,江蘇省工程師學會積極動員廣大工程師強化綠色發展理念,投身工程創新實踐。比如本次工程師大會的主題,就被確定為“工程師與綠色發展”。學會方面表示,希望借此鼓勵更多工程師以實際行動和創新成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哈爾濱理工大學終身榮譽教授蔡蔚在慶典大會上作有關新能源汽車的報告
而他們的這一愿望,正在一步步得以實現。
就拿作為清潔能源代表的光伏行業來說,江蘇在這一領域一直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規模還是產量在全國乃至全球都保持領先。這方面的領軍企業天合光能,其創始人、學會創會副理事長高紀凡就是一名杰出的工程師。
2024年11月,我曾在常州與高紀凡董事長有過一次交流。據他回憶,1988年碩士畢業時,導師也是著名化學家的唐敖慶教授曾勸高紀凡走學術道路,并打算推薦他去國外深造。但高最終選擇回到家鄉、投身實業,并于1997年創立了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發展,企業如今已成長為全球領先的光伏智慧能源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正是在全省工程師企業家的共同努力下,江蘇制造業“智改數轉”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才得以圓滿收官 。
來自江蘇省工信廳的一組數據展現了過去三年取得的進展與成效:截至2024年7月末,全省累計開展“智改數轉網聯”免費診斷企業超5.1萬家;實施“智改數轉網聯”改造項目約5.6萬個;累計建設國家級數字領航企業8家、智能制造工廠32家、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5個,省智能制造工廠690家、工業互聯網平臺273個、智能制造車間3838個。
下一階段,江蘇除了研究出臺新一輪的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行動計劃,還將以國家級集群為引領,聚焦“1650”產業體系,全力構建新能源等5個國際一流、物聯網等5個國際先進、航空航天等6個全國領先的集群培育方陣。
這使得江蘇的工程師群體未來將擁有更大的發揮舞臺,有望誕生更多翹楚企業——事實上,2024年10月“繆昌文星”的命名,就充分體現了社會對科學家和工程師群體的尊重和認可。而工程師學會的橋梁作用也將愈發凸顯。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助力江蘇經濟發展,邁上綠色、高質量的新臺階。
多說兩句:
最近,“三土城市筆記”聯合數十位國內資深媒體人、寫作者,發起“為父親寫史”計劃。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記錄每一個普通人或平凡或坎坷的一生經歷,為家人珍藏回憶,為這個大時代留下見證,為將來的國史編寫收集資料。如果您有人生故事需要傾訴,或者希望將父輩的經歷整理成冊,歡迎私信聯系我們。
︳END ︳
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