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蒙古國方面正式宣布,已經和法國奧拉諾礦業集團達成初步協議,將就鈾礦開采項目展開合作。
雙方達成的協議草案顯示,該項目初始投資為五億美元,總投資為16億美元,2024年到2027年是籌備階段,預計在2028年就能開始生產了,這比蒙方最初提出的時間提前了兩年。到2044年,該礦產的產量峰值將達到2600公噸。
(法國總統馬克龍和蒙古國總理奧云額爾登)
此外,蒙方還預測,在合作期間,這個項目將產生134億美元的銷售額。
對于法蒙兩國而言,在這個項目上達成合作共識,并不容易。
去年五月份的時候,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日本參加完G7峰會后,就特意趕往蒙古國,主動表示希望能從蒙古國進口關鍵金屬,來提升法國的能源自主權。
隨后六月份,法方再次派去外長訪問蒙古國,希望能在秋季之前推動雙方在鈾交易上達成共識。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法方給出的投資數額是11億美元左右,比當下的協議內容少了5億美元,或許是這個原因,項目一直拖著沒有達成。
站在法國的角度來看,如今之所以愿意出高價答應,實在是局勢所迫。
首先鈾礦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的。鈾這種物質,經過提煉和加工后可用于核反應堆,釋放大量熱量,從而用于發電。核電站利用這種熱量將水轉化為蒸汽,推動渦輪機發電。
高純度的鈾同位素,如鈾-235,還是制造核武器的關鍵材料。鈾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維持鏈式反應,產生巨大的爆炸能量。
(鈾礦)
而現階段,世界各國的礦產資源和稀土資源,都大量依賴中國。中美之間的科技戰,也讓歐盟方面也產生了危機感。此前歐盟方面就做過一個統計,預計到2030年,歐盟對稀土的需求將增加五倍,到時候關鍵礦產的價格將比天然氣更貴。
再加上中方當下進一步加強了對關鍵礦物出口的管控,這就給外國企業采購這些重要資源增添了不少難度。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紛紛尋求替代方案,以減輕對中國供應的過度依賴。如今法國與蒙古國的合作,便是其中一項應對策略。通過與蒙古國這樣的國家加強合作,法國希望建立一條更加多元化和穩定的資源供應鏈,以應對未來潛在的供給中斷和價格波動風險。
對于蒙古國而言,其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里。該國擁有豐富的稀土礦產,所以蒙方有足夠多的籌碼和法國方面談判。
此外,蒙方的算盤還不僅如此,和法國方面的合作,不僅是為了經濟上的收益,也符合其提出的所謂“第三鄰國”外交政策。
據蒙方表示,在1995年之前,蒙古國東方礦床中的鈾礦,都是交由俄羅斯來開采的。近些年來,蒙古國境內也沒有活躍的鈾礦開采。如今和法國展開合作,算是在這一領域向美西方國家伸手了。
(礦產開采)
近幾年,蒙古國方面就提出了一項所謂的“第三鄰國”發展策略,旨在同中俄之外的國家發展關系,以此來平衡中俄的影響力。
在這項合作達成后,蒙古國總理就表示,這項協議,將極大增加蒙古國的外來投資和就業機會。這樣蒙方將能有效減少對特定國家或市場的依賴,從而增強經濟的多樣性。
從經濟和貿易層面來看,加強同美西方的聯系,對于蒙古國而言固然是有效的。
但是站在美西方國家的角度,與蒙古國的合作并不僅僅是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
蒙古國地處中俄之間,是一個擁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內陸國家。對于美國及其盟友來說,加強與蒙古國的關系不僅意味著進入了一個新的市場,更是在中俄勢力范圍內尋求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的突破。
同時,蒙古國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礦產、能源等。這些資源的存在,不僅可以滿足美西方國家對資源的需求,也為其提供了一個可以削弱中俄在該地區經濟影響力的契機。
從這個角度看,美西方對蒙古國的接觸策略,實際上植根于更深層次的地緣政治考量。
(布林肯也多次到訪蒙古國)
相反,中國這邊就不一樣了。
一方面中蒙兩國需求互補,蒙古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煤炭、銅和黃金。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資源進口國之一,對蒙古的礦產有強烈需求。和中國展開合作,能在最低成本上促進該國貿易和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與中國建立穩固的雙邊關系,可以幫助蒙古在外交政策上保持平衡,減少來自國際上的不穩定因素,降低地區沖突的風險。
總之,雖然“第三鄰國”政策確實能借助其他國家,促進蒙古國的經濟多元化發展,但在地緣政治和現實經濟利益考慮下,與中俄的緊密合作,在短期和中期內可能更具實際效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