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巴國青銅器綜論
戰國是巴國鼎盛的時期,也是其青銅器的巔峰時期,巴國青銅器不如中原的器物精美,有其獨特的面貌,本次“巴從西南來”雖然缺乏國寶重器,但也較好地反映了巴國青銅器的特點。
巴國青銅器主要有三大類:兵器、樂器和容器,巴國東臨楚,西臨蜀,北臨秦,常年處于戰爭中,男子都是戰士,所以兵器最為重要。
1、錯金銀犀牛帶鉤:戰國,出土于四川昭化寶輪院船棺墓,是側面的犀牛形象,牛鼻端有一彎曲長角,頭頂一短角,體態生猛。通體金銀鑲嵌云紋,犀牛的胸部和臀部中心位置曾分別鑲嵌一半球狀的綠松石,已失落。
這樣的帶鉤出了一對,另一只在國博。犀牛形的器物罕見,作品寫實生動,又絢麗典雅,是富于美感的藝術品。
六、巴國樂器
1、虎紐錞于chún yú
巴國樂器以虎紐錞于最具特色,與鉦和甬鐘構成基本組合,是身份等級的代表。
錞于chún yú見于典籍《周禮》和《國語》,“戰以錞于、丁寧,儆其民也”,是一種軍用樂器,與鼓、丁寧(即鉦)配合使用,春秋時期起源于山東、安徽,后向中原和西部傳播,傳入川東后,巴人把錞于和白虎崇拜相結合,把錞于的鈕做成虎形,戰國時期流行于川東。
2、鉦zhēng
鉦zhēng又叫丁寧,樂器,其器型與殷墟的小鐃相比,鉦大而狹長,鐃小而短闊,鉦的柄長,可以手持敲擊,鐃的柄短,需要插到木柄上來固定。
其演奏方式一般是“持鳴”,即口朝上持著,用木槌敲擊發聲,但也有的可以“植鳴”,即插在樂器架上敲擊,或“懸鳴”,即懸掛敲擊。
其用途為軍、樂兩用,也是代表身份的禮器。
王銘銅鉦zhēng:戰國,出土于涪陵小田溪M2,上面有帶“王”的巴蜀符號,這里的“王”或許不代表王族,而是巴蜀符號的一種。
3、鐘
扁鐘:又稱“巴鐘”,戰國時期巴地出土較多,一般是單件,特點是鐘腔非常扁,甬端有個小橫杠可以懸掛,音樂性能不強,用于戰爭或祭祀。
七、巴國容器
1、釜甑
釜是古代常用的炊器,圜huán底大口,是現代鍋的原型。早期巴人用圜底陶釜,進入青銅時代,貴族用青銅釜。這件釜甑從銅釜發展而來,釜和甑是分體式組合,上端的甑下面有鏤孔的篦孔,是巴國貴族的“蒸鍋”,極富巴國特色,與中原地區的有足的鬲甑組合形成鮮明的對比。
2、卷云紋帶蓋銅鍪móu
鍪是炊具,與釜的區別是:釜是大敞口,無領無耳。鍪不敞口,有領有耳。使用時下面架三塊石頭,或者吊起來均可,形制簡單,方便實用。
鍪móu戰國早期起源于成都平原,316B.C.秦滅巴蜀,吸收了巴蜀的軍力,銅鍪進入關中,被秦人所吸收,后隨秦統一的步伐傳播到周邊地區。鍪早期為單耳,中期(戰國晚期到西漢初)最為流行,為一大一小的雙耳,晚期雙耳一樣大,西漢晚期后鍪móu逐漸消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