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挑擔圍鼓嗎?
一副挑鼓架子
包括盤鼓、土鑼、嗩吶等
8種樂器
常在街頭巷尾表演
一路吹打 熱鬧非凡
挑擔圍鼓,俗稱“挑鼓架子”“打踩街”,起源于明朝初期,在清代早期演變成現存樣式,歷經600多年歷史傳承至今,入選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挑擔圍鼓常在百姓婚喪嫁娶、祝壽、生日等紅白喜事中演奏,在重要的傳統節日,它也會走上街頭,增添濃郁的歡樂氛圍。
在荊州經開區聯合街道三板橋社區的這場表演中,71歲的唐文堯肩上挑的,就是挑擔圍鼓中最有特色的家伙什——鑼鼓架。
鑼鼓架分前后架,前架是裝飾,后架放鼓。它將樂隊的鼓巧妙地固定在扁擔之上,可以在行進中演奏,也可圍著鼓坐在一起演奏。
唐文堯說,“我年輕時,挑著這副鑼鼓架,一口氣走5里路都不帶喘的。”
鑼鼓架(圖源網絡)
一副擔子重達70多斤,包含8種樂器,至少八至十人才能完成器樂合奏。整支圍鼓隊伍里,司鼓手是關鍵人物,相當于現代交響樂隊的總指揮。
敲、打、吹全由司鼓手通過動作進行指揮。一點、一戳、一撇、一挑,司鼓手用戲班成員們才懂的“暗語”進行指揮。
挑擔圍鼓部分樂器(圖源網絡)
李成英是省級非遺項目挑擔圍鼓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她的叔父是挑擔圍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官保。
李成英從小跟隨叔父潛心學習,并四處拜師求教,慢慢練就了扎實的敲鼓功夫。
省級非遺項目挑擔圍鼓
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李成英
我從小就喜歡,每天騎電動車,去找師傅學藝。
“挑擔圍鼓” 的演奏曲目豐富多樣,既有源于明、清時期的散曲和套曲,又融入了大量荊楚民間音樂元素,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
樂隊里除了鼓手外,鑼手、土鈸手,嗩吶手也是缺一不可。
省級非遺項目挑擔圍鼓
嗩吶師傅 丁順鳳
嗩吶一吹起來我心情就好了,就開心。
挑擔圍鼓因其演奏曲目豐富多彩、樂器獨具特色、道具工藝精美絕倫,而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傳承價值以及深厚的文化研究價值。
正是因為有一代代的愛好者孜孜不倦地學習與傳承,才使得這門古老的技藝,能夠較為完整地保存至今。
荊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徐家成介紹,目前,挑擔圍鼓雖然存在著傳承人年齡逐漸增大,傳統演奏技藝失傳的危險,但保護工作也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他相信,挑擔圍鼓將會在未來綻放出更多魅力。
《好人開講》
播出時間
時間
頻道
首播
每周三
20:00
荊州廣播電視臺
新聞綜合頻道
重播
每周四
12:45
荊州廣播電視臺
新聞綜合頻道
重播
每周五
20:35
荊州廣播電視臺
壟上頻道
記者:陳旭、吳斌
編輯:匡月晴 / 責編:唐杰 /編審:桂質剛
出品:荊州市融媒體中心
更多內容,關注虎座鳥視頻號
往期 · 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