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層次來看溫江區的經典操作。
2025年1月1日,溫江首屆民間涼拌雞肉爭霸賽拉開了帷幕,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如此人山人海的場景了。
但這件事不是本文的重點,我主要想聊聊溫江區抓住機遇,接住流量,延伸流量的操作,升華流量的操作。
其實認真想一下,從王雞肉挑著扁擔走街串巷賣雞肉到今天的首屆雞肉爭霸賽本身就是很夸張的事,如果換一個城市,可能很難一步一步向后延伸。
前段時間,王雞肉后面跟著越來越多賣雞肉的商販,王雞肉叫賣,各個商販也跟著叫賣,此番場景在網絡引起了熱議。
這件事本身不是什么大事,很多人都在看熱鬧罷了,但此時,有一個問題出現了。
當越來越多的雞肉商販一個接一個的走街串巷時,會引來越來越多的看客和食客大量聚集,就會出現安全隱患、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問題。
這個時候,有些城市的管理者會去勸阻或驅趕這些商販和游客不要扎堆,因為這樣是最簡單暴力的解決方式。
我相信針對這件事,溫江一定開會討論過,如何在避免干預市場且保障安全和交通的同時還能接住這波流量,那就是給賣雞肉的商販專門劃一塊地,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更絕的是,這塊地就劃在了文廟印象,而這恰好是溫江區剛剛建好的新的商業街區,此番操作不僅給賣雞肉的商販和食客帶來了便利,還利好文廟印象的宣傳和曝光。
不為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還能走出一石二鳥的一步棋,非常妙,溫江區背后有高人指點啊。
走到這一步已經是大多城市的管理極限了,還要往后走就需要更加深厚的營商環境底蘊和更加開闊的互聯網流量思維了。
于是在1月1日,雞肉爭霸賽,它來了,如此隆重如此水泄不通,把我看笑了,溫江區不僅接住了這波流量,還延伸了這波流量。
溫江在干什么?在順勢而為中搭建舞臺,助雞肉熱度一臂之力。
當越來越多的外地商販來溫江賣雞肉時,當越來越多的游客來溫江品嘗雞肉時,是不是有一種很魔幻的感覺。
你說在這件事之前,溫江的雞肉很出名嗎,我并不認為,這讓我想到了一個賣輪胎的可以定義美食評分,也讓我想到了深圳高等教育并不強,但有舞臺,源源不斷的吸引著其它城市的優秀大學生。
這就是搭建舞臺的重要性,打出名氣后,吸引商販和食客前來,形成閉環,有流量就有人氣,這些人流量不僅是來品嘗雞肉,還帶動了文廟周邊的商業。
舉個例子,今天,我在附近買一杯奶茶,都排了好一會隊,這在之前并不常見。
更妙的是很多人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溫江區和企業的聯動,這次雞肉爭霸賽,請到了一些在溫江扎根的綠色食品企業的老總當評委。
一是給當地食品企業的產品作了宣傳,二是增加了當地企業家的歸屬感,這是第三個層次,直接把這波流量升華到了另一個層次,走到這一步是很夸張的。
如果把挑扁擔走街串巷賣雞肉看作第一個層次的話,那么從城市管理和宣傳角度來看,劃一塊地統一管理是第一個層次,然后舉辦如此隆重的雞肉爭霸賽是第二個層次,借機和當地企業家聯動互利互惠是第三個層次。
其實這次比賽的名次是最不重要的,因為這個名次也不代表大眾的口味,大家可以挨著去品嘗嘛,我反正已經吃了4家了,后面會去全部品嘗。
如果還要再上一個層次,那就是如何把雞肉為我所用,轉化為城市標識之一,當然,這是非常困難的。
以史為鑒,接不住流量的城市比比皆是,而接住了流量但曇花一現的也不少,所以雞肉這個熱點還可以繼續深挖。
如何把雞肉融入到旅游鏈條的一環,這才能避免曇花一現,讓成都本地人和來成都的游客形成思維慣性,吃雞肉就到溫江時,就成功了。
最后我想說,成都的地攤經濟是城市包容的底色,再加上當地得心應手的宣傳和營銷,看似行云流水的操作,其實是很難做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