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342篇原創文章,作者:Me410。
作者簡介:Me410,江蘇南京人,主要撰寫近代戰爭歷史。最早在2008年于《戰艦》雜志發表了“日本海軍阿號作戰始末”一文。此后筆耕不輟,迄今已發表各類文章50余篇。
全文共8429字,配圖10幅,閱讀需要18分鐘,2025年1月2日首發。
截至1939年春天,德國空軍的轟炸機部隊,大致構成如下:首先是用作近距離對地支援的Ju87“斯圖卡”;其次則是所謂的“快速轟炸機(Schnellbomber)”Do17;最后是速度稍慢但載彈量更大的He111。此時,新銳的Ju88此時剛剛進入量產,預計將作為新一代快速轟炸機替換掉Do17。與此同時,另一種遠程轟炸機He177,也已首飛。基于此種形勢,RLM于這年7月又提出了“轟炸機B”計劃。目標是為Ju88尋求一款未來替換機型。
圖1. 配有BMW801引擎的Ju288V1號原型機,于1940年11月29日首飛?
RLM給出的具體性能要求包括:雙引擎驅動;增壓座艙;三人乘員組;周身的防御武器采用遙控操作模式;備選引擎采用DB604或者Jumo222;最高時速670千米/小時;攜帶兩噸炸彈時,7000米高度時速不得低于600千米/小時,并且作戰半徑最低1800千米。也就是說,從德國本土起飛,轟炸范圍覆蓋英國全境。
與當前新銳的Ju88相比,“轟炸機B”的巡航速度和升限都有明顯提升。尤其是載荷指標,已經兩倍于Ju88。當然,如果減少載彈量,自然可以相應增加航程。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轟炸機B”都將擁有遠優于Ju88的作戰半徑。
最初,容克斯和福克伍爾夫公司被指定為“轟炸機B”項目的競爭者。兩家拿出的方案就是Ju288和Fw191。然而面對這塊肥肉,其它公司也心有不甘。于是到這年年底,又出現了三個競標方案。阿拉多公司拿出了頗具前衛色彩的Ar340。其總體布局類似于后來美國人的P38戰斗機。道尼爾繼續對Do17深度改進,推出了Do317。最后還有航空業界的后起之秀亨舍爾公司的Hs130C方案。
圖2. 過于前衛的Ar340方案?
最終,除了太過前衛的Ar340以外,另外四家公司都制造了原型機。不過無論如何,容克斯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不僅其Ju288最受RLM青睞,而且同樣由其開發的Jumo222引擎,也被普遍視為“轟炸機B”項目的首選動力。盡管戴姆勒奔馳也在開發同樣24缸的DB604,試圖與之競爭,但Jumo222仍然一路領先,在同級別引擎中最為成熟。以至于即便是不愿采用Jumo222的Do317和Hs130C,寧愿選擇DB610和DB603引擎,也不愿意考慮DB604。而試圖騎墻的Fw191,則分別開發了適配Jumo222和DB610的版本。依然沒有考慮DB604。
當然,容克斯對于Ju288,同樣志在必得。事實上,Ju288與“轟炸機B”頗有淵源。Ju88原型機于1936年底首飛。來年,頗具前瞻性的容克斯已經開始著手規劃其下一代產品。此時,在RLM發起的“轟炸機A”項目競標中,容克斯的Ju85輸給了亨克爾的He177。容克斯總結了經驗教訓之后,決定雙管齊下。首先在Ju88的基礎上做深度改進。該項目最初獲得了RLM授予的Ju88B的編號,后來演變成Ju188轟炸機。另一個則是全新的EF74方案,即未來的Ju288轟炸機。
兩者的項目起始時間大致相同,因而分享了許多技術成果。例如,為了提升速度,需要優化機首外形,強化減阻。正如今天人們早就習以為常的,家用轎車的前風擋通常與車身構成一個折角,從而在行駛過程中增加阻力。所以注重速度的跑車通常會采用更具傾斜性的風擋,使其與車身融為一體,以達到減阻效果。所以容克斯的工程師拋棄了在Ju88上應用的那種階梯狀機首,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具流線形外觀的機首,并將全部三名機組乘員容納經去。理論計算表明,即便采用現有的Ju88的動力系統,這個具有減阻效果的機首也能將飛機最高速度提升100千米/小時。
圖3. Ju288的座艙布局
此外,也是從Ju188和Ju288開始,容克斯開始貫徹優化生產程序的理念。這要求在設計階段就要考慮到生產的便利性。在這方面,Ju188由于脫胎于Ju88,所以只能做有限提升。而全新設計的Ju288倒是可以大刀闊斧。例如,在Ju88上,總共有超過4000種不同類型的螺栓和螺釘。而Ju288只準備使用200種。這不僅意味著要優化設計,還必須在制造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以電焊代替鉚接。而且即便是鉚接作業,也準備大量使用自動鉚接機,以代替人工。此外,容克斯還引進了一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3萬噸級的水壓機,用于鍛造總長為10米的中央翼梁。
遲至1940年,量產過程中的Ju88遇到了大量因零件制造公差帶來的匹配性問題。由各分包商送達容克斯總裝車間的各類零部件中,40%需要容克斯再做修飾。后者不得不借助各類模具、模板,以及圖紙復印,努力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對于未來的Ju288,容克斯充分吸取了經驗教訓。不包括武器和引擎在內,一架Ju288的機身將被分解成32個大部件。各部分當然要嚴格控制制造公差,以方便最后總裝。不僅如此,容克斯還在工廠內部全面推廣流水線生產理念,以進一步縮短制造工時。
當然,從技術角度看,Ju188和Ju288依然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飛機。前者的尺寸明顯要小一圈。重量也更輕。主起落架可以使用單輪設計。動力系統預計使用1500馬力級別的引擎。備選方案包括經過改進的Jumo211系列,或者正在研發中的BMW801系列。后者則是更大更重的全新飛機。主起落架必須采用雙輪。座艙外形雖然類似,但是Ju288采用的是全封閉的增壓座艙。以至于只能使用遙控設備操控周身的防御武器。動力系統更是高達2000馬力級別的Jumo222。這些都是Ju188不敢奢望的高端配置。
圖4. Ju288的機身橫截面?
截至1939年春天,Ju88已經基本定型并即將進入量產。這是當時世界上性能最優異的雙引擎轟炸機。但是在容克斯看來,其產品壽命只有三年。預計到1942年,Ju288就能取而代之。從這個角度理解,Ju188只被視為一種必要時的補救措施。如果Ju288的研發周期拉長,可能需要Ju188臨時救場,暫時填補空缺。這年5月,容克斯正式向RLM提交了EF74設計方案。兩個月后,“轟炸機B”項目啟動。如此前后腳,絕非巧合。如果仔細觀察RLM提出的“轟炸機B”的性能指標,可以發現,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圍繞EF74量身定制的。
Jumo288的總體設計大量借鑒了Ju88。只是機身和機翼部分都做了一定程度的放大。這一點與同時期道尼爾公司基于Do17改進而來的Do217類似。并且,Ju288的機身橫截面并非傳統的圓形或者橢圓形,而是帶有圓弧倒角的矩形。寬度0.99米。設計師認為,這種形狀的機體更容易加工制造,并且其寬度指標已經足以滿足三名機組乘員所需的駕駛艙空間需求。整個機身分成前中后三段分別加工制造,然后再拼裝起來。主翼也同樣分為內中外三段。這種分段模式被認為不僅方便制造,而且易于更換,顯然有利于戰損修復。
圖5. Ju288A型示意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