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石,是天上的彩雨,是石中的鮮花,是神話人物女媧為補天而煉出的靈石,是古典小說《紅樓夢》賈寶玉出生時含在口中的寶玉。
孫軍淘到偉人石
2025年1月1日,湖北宜昌市伍家崗區伍家崗鄉花溪路社區,一場雨花石大會在這里舉行。
我是一個雨花石收藏者,隨朋友“孫滾子”的車,從宜都市紅花套鎮荊門山漁洋溪邊來到宜昌城,來趕這次的雨花石大集,我純屬旅游好玩看風景。
賈衛夫妻擺攤
走下車,只見林立高樓下的花溪路社區,車水馬龍,街頭人來人往,雨花石攤位和展示臺,一個接著一個,很是熱鬧。
在2025年的元旦,是新年第一天,這些彩色石頭,仿佛變成了一地鮮花,此時的花溪路,也成了名副其實的花溪。成為新年的一道華麗亮色。
伍家崗花溪路社區
我以一個游客的身份,藏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中,一個個攤位,一個個展臺,轉著圈觀賞,既看石頭,也看那些看石頭的人,時而用手機拍照,時而向攤主尋價,心中充滿著快樂。
愛石人
花溪路社區女職員黎孔會,是個滿面綻笑的大姐,頭戴一個尖頭藍線棉帽,聽說,她是花溪社區的法律調解員。
她告訴我:今天來趕雨花石集擺攤的,都來自湖北境內,來看熱鬧購買雨花石的,則來自全國各地游客。
雨花石攤位
我留意觀察現場,凡駐足觀看雨花石的游客,眼睛都是直勾勾,如好色之徒見到美女,他們在一個個石攤面前,動不了步。
游客們或仔細端詳著每一塊石頭,或與攤主討價還價,或拿著手機拍照錄相,以至于舞臺上的文藝演出和雨花石拍賣活動,反而圍觀者稀少。
文藝表演
雨花石拍賣現場
正當我沉浸在雨花石的品觀之中,突然,“孫滾子”興奮地向我叫喊:“我買到了一個偉人像!”
我走近一看,這是一塊比拳頭還小的扁圓石頭,石頭中間,有一個凸起的人物形象。
售價3萬的纏絲紋雨花石
我笑著說:“你只要看石頭上面有個人物,就會想到開國領袖。”大家都哈哈大笑。
“孫滾子”卻很一本正經,說:“真的很像,像偉人視察黃河的身影!”眾人又笑。
孫浩2萬5千不賣的蛋白雨花石
他對偉人的崇拜,是發自內心的,到了神化的層度。他說他多次夢見毛主席,與毛主席握手交談。只要夢見了毛主席,他都會出去撿石頭,幾次夢想成真,他更加迷信了。
報價2萬的雨花石
“孫滾子”的真名,叫孫軍,留披頭,三角眼,高鼻梁,額寬唇厚,穿中山裝,戴領袖像章,他稱偉人是觀世音轉世。他現在是宜都市紅花套鎮紅花村農民,也是宜都市奇石協會會長。
價值千元的重彩雨花石
孫軍一家人都玩奇石,他們把數十噸清江畫面奇石賣到了臺灣,他的一塊小汽車方向盤大小的黑皮瑪瑙,賣了13萬元,引起轟動,在宜昌奇石圈內,孫軍算知名度最高的石商之一。
此次雨花石展會,是宜昌城區近年來最大的一次雨花石專場展示展銷集會,由花溪路社區和宜昌奇石家協會等10多個單位聯辦。
小品雨花石
紅色小瑪瑙
孫軍一家是個特例,兒子孫浩,老婆楊修梅,還帶著孫子,他們一家來了4人,帶了兩盆雨花石擺攤,他們既是看客,又是賣家。
白色水盆中,有一塊乳白色半透明瑪瑙質扁圓雨花石,比雞蛋略大,稱蛋白石,有人出到2.5萬,孫浩還是不肯出手,他的心理價位是多少,不得而知。
在一個展臺前,我見到了一塊扁圓形雨花石,石面的纏絲,形成一串串白色環紋,酷似8字圖,問了一下價格,報價3萬元。
一些圖案反差較大,石質透明度較好,有文化內涵的雨花石,還有大紅大黃大綠的“重彩”雨花石,價格都在千元以上。
我也是一個雨花石收藏迷,20年前,在三峽雨花石收藏剛剛興起的時候,我正在某大報任旅游版主編,后又承辦一家都市類報紙的4個縣市周刊,任主編主筆,手中有了點閑錢,便大量收購雨花石。
那時,雨花石很便宜,宜昌宜棉廠以花興才為代表的奇石收藏家,開始撿宜昌的雨花石,當年,雨花石在宜昌并不叫雨花石,而稱水瑪瑙、彩石、玉石、瑪瑙、花石頭等。
我在南京一次旅游,發現宜昌的花石頭,與南京的雨花石完全一樣。于是,將宜昌花石頭命名為“三峽雨花石”,在全國大媒體廣為宣傳,漸漸,宜昌雨花石名揚中外。
當年,一塊精品雨花石,多在200元左右,而普通的雨花石,都在20元至50元之間。我用5元撿漏買的一塊雨花石《鼓舞》,被《中華古今奇石大觀》選刊,價值不菲。
三峽雨花石,經過20年余年的市場發育,精品雨花石的價格,已上漲了100倍以上,普通雨花石瑪瑙,也上漲了10倍以上。
春夏秋冬組合雨花石
在逛攤的途中,忽然眼前出現兩個人面善之人,定睛一看:是賈衛夫妻,他們也是應邀而來花溪路社區擺攤的。
這對夫妻,撿石頭賣石頭,都形影不離,他們在宜昌棉紡織廠下崗后,便風里雨里,靠撿雨花石售賣養家糊口,靠石頭賣石頭發家,后買了房,又在三國古戰場開了奇石門面。
有人估計,賈衛售賣的雨花石,至少成就了1000個雨花石收藏家(我們把收藏精品50個雨花石以上的人,稱為雨花石收藏家)。
我對雨花石最狂熱的時候,差不多每周都要去賈衛家里一次,在賈衛手中,我至少買到了100個以上精品雨花石。
社區居民家雨花石屋
有一次,在宜昌城區夷陵廣場,我從賈衛手中花300元,買了一塊粉紅色透明瑪瑙質雨花石。取名《桃花運》,我把這品奇石發到一些媒體上,廣州日報等10多家報刊雜態和網絡媒體刊登。
標價2萬的文字雨花石
數年之后,沿海某省舉辦了一次雨花石大展,媒體新聞報道稱,展會中有一塊雨花石,價值1000萬元。
雨花石:桃花運
查看新聞配圖,我笑了,所謂價值千萬元的雨花石,竟是賈衛賣給我的《桃花運》。
或許是展會的千萬元雨花石無臉見人,記者便從網上下載了我的《桃花運》配圖。我的《桃花運》雨花石,并沒去參展,卻成為參展者千萬元雨花石的臉面石,這也算奇石一樁。
賈衛告還告訴我,現在的三峽雨花石,大多數被南京石商或藏家買走,只有少數被宜昌人收藏。
潛江左景壬石攤
宜昌的雨花石個大、重彩多、顏色豐富,特別是大紅大黃大綠的重彩雨花石,賣得非常好,這也是這類精品石,在20年內價格上漲了百倍的原因。
中午,資深美女黎孔會,把我與“滾子”帶到一家餐館進餐。
似油畫的雨花石
在這里,見到了宜昌奇石協會新一屆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賀斌、王敏、王宗紅等一批奇石大家,已接手執掌管宜昌市奇石家協會。這次花溪路社區雨花石大會,就是奇石協會與社區共同搭建的平臺。
在餐桌上,賈衛又提起我們一起在枝江市瑪瑙河撿雨花石經歷。賈衛的一個朋友,在瑪瑙河邊,撿到一塊蜂窩狀紋的瑪瑙質化石,石形完整,長約15公分,我以300元的“灘價”(河灘價)購買,興奮了好幾天。
鏈珊瑚化石雨花石
賈衛說:“你那塊石頭,買得值啊,現在這塊石頭,如果拿出來賣,3萬元還可以往上走?!?/p>
席間,美食加美談,其樂融融。
吃完午飯,我們返回花溪路社區繼續逛攤看石頭。
我如今退休在家,已沒有了年輕時代的沖動,也沒有了經營媒體時的閑錢,所以,我這次只是當看客,看雨花石上的風景,問價格,看我家收藏雨花石是否升值,拍圖片,用于寫資訊和文章時做配圖。
重彩雨花石
正在我過眼癮之時,“孫滾子”又跑過來,叫我去買一塊石頭。他知道我喜歡有文化內涵的花石頭。便叫我去買,他負責幫助我砍價,其實他是在割愛,把好石頭讓我收藏。
一見面,石攤是宜昌奇石協會副會長王宗紅擺的,起初,叫價是二千,吃中飯我們成了熟人。
“孫滾子”為把價格砍下來,特意介紹我是媒體人,是玩石前輩云云。會長笑著說:“800元吧”。
雨花石:富貴花開
我說:“一口價,400元”。沒想到,王宗紅同意了,或許是“滾子”的介紹起了作用,王會長也爽快退步,不使我現尷尬罷了。
“孫滾子”幫我拿起石頭,說:“這塊雨花石,是超大級雨花石,石面超過10公分,可取名花開富貴”。我說:“黃底色綠枝條有紅色花,就叫富貴開花吧!”。
20年前80元買的重彩雨花石:秋
說笑間,黎孔會又來約我們去社區一戶居民家里。這戶人家,門前貼有青赤沁心工藝工作室門牌,注明個體戶。
居民戶騰出一個間房,專門擺放雨花石,還有一些象形奇石。
雖沒見到讓眼睛放光的石頭,但雨花石能進入社區家庭,也是一種文化的深透,人們不再為吃飯穿衣發愁,他們正在向更高的文化娛樂層次攀升。
20年前花200買的雨花石:張飛擂鼓
退出民舍,我們又返回到雨花石集市。黎孔會在—個攤位前,見到了一種綠色透明的瑪瑙石,看得入迷。
攤主叫左景壬,來自潛江,綠色瑪瑙石,他說是產于內蒙古。
黎孔會是想買一塊綠瑪瑙做吊墜。一問價,一塊指頭大石頭,竟然價值千元。
黎孔會嚇了一跳,正決定放棄,這時,“孫滾子”又來勁了,他與攤主很熟,拉著黎孔會,對左景壬說:“你便宜點,這是個很善良的大姐,是我們好朋友,又是宜都老鄉,她還兼職我們宜都搞家子志愿者服務隊副隊長呢?!?/p>
20年前花5元錢買的雨花石:鼓舞
左景壬聽說,馬上笑道:“原來是孫會長好友,這樣,不要錢,我送大姐一個做見面禮,交個朋友。”
黎孔會堅決不要,要走開,我勸說:“你不要,別人會難堪,覺得你不想交這個朋友,我給你做個主,你給50元,也是一個態度,也不枉了別人一番好意!”
攤主左景壬還是堅持不收錢,黎孔會按我說的價格,在微信牌上掃支付。一番致謝后,她拿著綠瑪瑙石高興地離開了。
我則看中左景壬攤上的一塊長形白色空心瑪瑙,長約16公分,石的一頭,有個朝天的三角形嘴,他見我是“孫滾子”的朋友,只象征性收了兩百元。
天然瑪瑙石:貔貅
左景壬問:“您怎么看中了這塊石頭呢?”
我笑著說:“它像個貔貅,它只有嘴巴,沒有屁股眼,只進不出……”
(文中圖片均為湖北宜昌怪奇公社劉洪進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