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仙
嘗鮮餐廳|金泉小區
傲客自費試吃第1120家 嘗鮮評級通過第599家
“那家店又換新地址了。”
“他家是我知道搬過最多位置的店。”
是在某點評軟件上客人對于「散仙」的評價。
原以為是新開沒多久的店,老板卻說已經入行七八年了。
從私房菜到地攤燒烤,再回到現在的私廚,散仙的老板就是廚師,廚師就是老板。他像個游歷江湖的術士,從這個據點挪到那個據點。
店的位置不停在換,菜單也在不斷調整,按理來說很難長久留住客人,老板的朋友圈卻很熱鬧,忙著預定“硬菜”,做新菜的“小白鼠”,店搬到哪里也跟著吃到哪里。
店里只有我們兩桌客人,老板一個人在后廚走來走去,忙得井然有序;一會兒聽見滋啦滋啦的油炸聲,一會兒又在噠噠噠切著什么。
只有一個人,所以上菜不算快。但是我跟朋友依然對著吃完的空盤四目相對并肯定點頭:這家肯定不是預制菜,能等。
對私房菜的刻板印象可以用三個詞來總結:量少,價高,位置隱蔽。
可是散仙既不在難找的社區小店,也不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商圈,而是大剌剌地開在老街區的路邊,裝修比旁邊的小鍋米線稍微精致一點,但也實在不符合我們對于“私房菜”的印象。
更何況一直保留在菜單上的招牌還是一道牛肉面。
老板說原先是臺灣牛肉面的做法,口味偏甜,自帶icon,雖然擁躉無數,但在昆明本地還是有點水土不服。
上架以后慢慢調整,減了甜味,加點油辣椒,豐富了“滇”味,是許多老客到店必點的。
大坨的牛肉帽子和湯底,承托出的“牛”味兒很足,面條一點也不隨便,是粗細剛好的手搟面,筋道有彈性,像再吃更糯一些的土豆粉,爽滑筋道。
濃郁的牛肉湯,濃油赤醬,深褐色的湯底應該熬了很久。
撲簌簌掉渣的豬排是意外之喜。面衣蓬松酥脆,吃起來在嘴里咔哧咔哧響,是炸物獨有的悅耳聲響,掛在嘴角的渣都是香的,吃得心里美了~
撒了胡椒空口吃就很香,金燦燦、暖烘烘。
搭配了酸甜的泰式甜辣醬,絲滑濃稠的醬汁包裹,酥嫩的牛肉帶上酸甜帶辣的口感,鮮嫩多汁,各有各的美妙滋味。
這種藏在街頭巷尾的小店總是意外美味,既不在門口費力吆喝,也不花錢在媒體推廣上。老板就是廚師本人,專心于灶臺,菜單不被某個流派框住,做什么客人便吃什么。
餐食搭配得很跳躍,吃完昆明的米線,舶來的豬排,來了份家常的番茄牛肉。
入口第一瞬間,新鮮番茄的酸甜味和牛肉湯占據口腔,湯底比牛肉面的濃湯更薄更清爽。切細條的鮮切牛肉,是豐盈不失牙感的鮮嫩。
比起炸豬排這么考驗火候的難度料理,就是普通家常級別的好吃,但也新鮮水靈,濕漉漉地澆到白米飯上,能香噴噴地吃掉大半碗。
雖然跟印象中私房不沾邊,但還是會有一些意外之喜的,菜單上總會有那么一兩道你在別處沒吃過甚至沒聽過的創意菜。
乍一聽很黑暗料理,吃起來很清爽,香味繁復。老板說靈感來自法式冷餐,結合自己的想法改良了一下。
上桌后特意強調了檸檬角和蝦仁一同入口,沾了一點咖啡粉,沒有想象中苦,有些酸甜可口,香味很清新特別。
多沾點盤底的咖啡液,口感層次更豐富些,但也削弱了蝦仁的甜感。倒是酸甜的檸檬凍和咖啡液更搭,細膩冰涼,是一道合格的飯后甜品。
中餐做土豆很有一套,煎炸烤烹各有魅力,但甚少將其歸入甜口。加入黃油和蒜末一起烤制的薯丁,帶著些許堅果奶油的香甜,土豆很糯,在油脂的浸潤中變得香甜可口。
在普通的街邊店吃一家只有一個廚師的私房小館,店很小,裝修不算精致,反而可以卸掉所有世俗的規矩,不用計較什么餐桌禮儀,耷拉著家居拖鞋也能去吃。
找個角落坐下來,整個人松弛下來,嗦一碗牛肉面,也可以配一只大龍蝦,散漫自由,開心就好,何嘗不是快活似神仙!
//ps:
還有許多大菜是沒上菜單的,想吃可以提前跟老板預定,當天買好新鮮食材,到店就能吃上,也是私房的魅力之一。
默家小院 | 文廟直街
小雨點 | 春苑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