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展示我市非遺文化保護成果,1月1日,邵陽市喜迎2025 悅享非遺文化 華盛堂“樂”翻天暨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邵陽華盛堂舉行。
本次活動由大祥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邵陽華盛堂承辦,邵陽羽毛畫研究所、邵陽市紅心公中心協辦,開辟了邵陽羽毛畫、灘頭年畫福美祥、元灘陳記麥芽糖、楊氏竹木石玉雕刻、邵陽剪紙、寶慶烙畫、冷水窯土陶等多個互動區域,內容精彩紛呈,引導廣大民眾了解非遺,愛上非遺。
羽毛畫,是將家禽類(雞鴨鵝毛)的各色羽毛用純手工制作的民間工藝美術品,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珍貴文物中,就有精美的羽毛畫。邵陽羽毛畫據考證起源于明永樂年間,以花鳥、樹木、山水、風景等為主要題材,目前的傳承人是何芄、何遷。
寶慶烙畫呈現出其獨有的風采:竹簧及手工抄紙是寶慶烙畫的獨特材料,極富地域特色;寶慶烙畫還經常結合雕刻手法充分表現出物體的立體感、層次感;寶慶烙畫以烙鐵代替毛筆,采用勾、皴、點、渲等表現手法,盡顯中國傳統國畫的效果通過詩、書、畫的藝術表現形式,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2021年,寶慶烙畫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唐文林、王艷萍等是主要傳承人。
尹冬香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灘頭年畫的傳承人,同時也是一位企業家。尹冬香,1975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灘頭鎮,從小酷愛灘頭年畫,16歲開始在年畫作坊作工,隨后師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灘頭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鐘海仙,全面而系統地傳承和掌握了灘頭年畫的印制技藝。隨著年畫市場的蕭條,尹冬香曾前往株洲打工,但在老一代年畫藝人相繼離世后,她毅然返鄉創建了“福美祥”灘頭年畫作坊,得到了隆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有關部門的支持。她的作品《吉娃送福》在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獲獎,并被授予“新生代工匠之星”稱號。尹冬香不僅自己致力于灘頭年畫的傳承和創新,還帶動了女兒肖揚加入這一傳統技藝的學習和制作中。此外,尹冬香還在多個領域投資并擔任企業高管,展現了她在藝術和商業領域的雙重才華。
陳帶連,1977年6月生于邵陽縣塘田市鎮沿灘河村,7歲那年開始跟隨父親在農閑時熬糖,是陳記家族熬糖技藝第四代傳承人,也是“元灘陳記”麥芽糖創始人。
楊石生,男,1963年出生在武岡一個雕刻世家,從小酷愛雕刻藝術,在父輩的熏陶下,12歲就能單獨雕刻木獅子了,從17歲高中畢業開始至今一直癡迷于雕刻事業,既發揚光大家傳技藝,又不斷吸取外界雕刻養分,現常居北塔區從事雕刻及研究,楊石生劉完菊的根雕、木雕、竹雕、石玉雕刻作品自成一派,獨具特色。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湖南省邵陽根雕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邵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邵陽市梅山文化研究會副主席,邵陽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北塔區第六屆人大代表,楊氏石竹木三雕傳習所藝術總監。
李學泉,女,新邵縣嚴塘鎮白水洞人,新邵縣剪紙研究會秘書長,師承邵陽剪紙傳承人馬麗婭老師,代表作有《豬血丸子情》、《吉祥如意》。
冷水窯土陶,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人造器皿,陶器的出現,不但是人類第一次用自己的才智改變了自然物的本質,而且給人類自身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早在商代,我國就已出現原始陶器。冷水窯土陶的材料是一種幾億年前因火山爆發而形成的“含金沙”的黃泥,僅存于洞口縣高沙鎮洪茂村和觀瀾村的山地田野。冷水窯土陶造型古樸、典雅,品種多樣,有日常生活用具如擂缽、油鹽罐、花瓶等,有祭祀用品如神燈、香爐,有小工藝品如各種動物哨子、烏龜,有建筑材料如涵筒勾瓦等。
此次活動是邵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大集結、大展示。邵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努力推動邵陽市非遺事業持續健康發展,讓廣大市民了解非遺、走進非遺、愛上非遺、傳承非遺,提升文化認同,持續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華盛堂對邵陽的企業文化奉獻愽大的愛心,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豐富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付出了努力,給各類文藝愛好者提供了高規格、高檔次的展示平臺。華盛堂購物中心為此次展覽活動提供了周到、細致的服務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