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風能和太陽能的快速擴張,歐洲電力市場負電價頻現,甚至出現發電商向用戶付費的情況。
德國再現負電價,歐洲負電價現象加劇
美東時間1月2日,由于風能發電量高達40吉瓦,遠超當時的需求,德國隔夜市場再次出現了4小時的負電價,發電商不得不向用戶付費以消耗多余電力。
2024年歐洲多個國家經歷了創紀錄的負電價時段。
據歐洲電力交易所(Epex Spot)數據顯示,作為歐洲最大的電力市場,德國2024年負電價時長達468小時,同比增加60%。法國2024年負電價時長翻倍至356小時,西班牙2024年則首次出現負電價現象,全年累計247小時。
根據行業組織歐洲電力協會(Eurelectric)的數據,在整個歐盟范圍內,所謂“競價區域”中,有17%的時間出現了負電價。
負電價,是誰惹的禍?
競價區域是指電力價格由市場競價機制決定的地理區域,供需關系直接影響電力價格,如果供大于求,價格可能下降甚至變為負值。
風光水在內的可再生能源供應過剩是歐洲電價下降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天氣變化對電力市場的沖擊進一步暴露了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上個月,歐洲經歷了持續多日的無風天氣,風力發電停滯,緊接著又因強風天氣使發電量激增。這種不穩定性對電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凸顯了能源轉型中的挑戰。
頻繁的負電價現象也引發了政治爭議。一些政治家呼吁削減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補貼政策,因為即使在電力需求不足、發電過剩的時候,政府仍然需要向發電商支付最低補貼。
歐洲負電價已不是新鮮事
不同于此次德國由于風能過剩,出現負電價,此前由于太陽能過剩,2024年5月,德國就出現過負電價。
據瑞典銀行SEB研究所公布的報告,當時在統計10天的數據中,太陽能生產商在發電高峰時段不得不接受高達87%的折價,電價甚至跌至零以下。平均而言,太陽能生產商輸出每兆瓦時電力只能產生9.1歐元的收入,遠低于非太陽能發電時段的70.6歐元。
當非管制電力的產量與需求相等或更大時,電價就會在非管制電力產量最大時崩潰。彼時德國電價遭遇滑鐵盧的背后是太陽能安裝量的創紀錄增長。SEB首席商品分析師Bjarne Schieldrop指出,到2023年底,德國太陽能總容量超過了81.7吉瓦,而需求負荷僅為52.2吉瓦。
彼時是夏季,這種供需差距就更為明顯,因為夏季是生產高峰和需求較低的季節。而且,消費者并不一定能從夏季低電價中受益,因為他們通常在非太陽能發電時段消耗更多能源。
更早之前,2023年歐洲負電價頻現,華爾街見聞VIP文章曾分別報道稱:
2023年4月第三周因風力發電量激增,比利時、荷蘭兩國就出現過負電價;5月最后一個周三,芬蘭因天氣轉暖水力發電量激增,全體平均電力價格跌至負數;同樣是在5月,法國、意大利、德國等國的光伏發電量刷新歷史新高,導致多國電價跌至零以下。
2023年6月第一周,歐洲幾個電力市場批發價格在白天多次跌至負價,歐洲電力市場已接近一個月連續出現負價。
由于近兩年歐洲負電價頻發,2024年6月,歐洲最大風能和太陽能開發商Statkraft宣布放慢擴張步伐,預計新建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設施數量將比以前減少,原因是成本上升和電價下降損害了這些項目的盈利能力。
華爾街見聞文章報道稱:由于歐洲清潔能源設施的大規模建設,負電價情況屢屢發生,侵蝕了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利潤率。而且該行業依賴大量貸款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在高利率的背景下,企業越來越難以承受高額的借貸成本。在成本上升和電價下降的雙重壓力下,歐洲許多企業選擇減少發電設施的建設數量,并放慢了擴張步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