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歌
秋季的江南稻田炫耀過它的金光燦爛,到了10月下旬至11月初,就開始收割。這是江南晚稻,脫去稻谷,就被碾成了新米。新米登場,就是江南人吃新米粥的季節。早稻和中稻大都以梗性為主,只有這一季的晚稻,才能碾出最有糯性的新米,煮出最好吃的新米粥,而且完全不需要加糯米增加粘稠。
無錫人的新米粥
小時候糧食計劃供應,每到秋季,就有可能在糧站里買到新米,不過肯定不是當季新米,而是所謂“陳谷新”,即是用糧倉里庫存的隔年稻谷碾出的新米,騰出的糧倉則換入當年的新稻谷。這種“陳谷新”因為保存條件還好,碾出來的米尚有一點新米的風味。城市居民買到這種米,都很喜歡,因為可以吃新米粥了。有時,鄉下親戚進城,會帶一小袋新米,那就特別稀罕了,祖母會摻一點糧站買來的米煮粥,滋味比“陳谷新”好許多。
祖母用一口小鐵鍋煮新米粥。鍋是生鐵鍋,無錫王源吉鍋廠生產的,這家廠在伯瀆港,是輕工局下屬的一個工廠,澆注出來的生鐵鍋在江南有些名氣。那時無錫人家一般都有兩個鐵鍋,一個淺的鍋炒菜,一個深的鍋燒飯煮粥,條件好的人家還會有一個大的深的鐵鍋,用來蒸東西,煮粽子,燒年貨。小鐵鍋放在煤球爐上,3兩米大約放1200克水,米與水的比例在1:8-10之間,如果想吃稠一點的粥,那就按1:6左右的比例。水燒開之后,關掉煤爐風門一半,轉小火慢燉15至20分鐘,噴香的新米粥就煮好了,表面浮了一層乳白宛若油脂,祖母稱之為“粥油”,說它是最有營養的,經常會趁燙舀半碗給我先喝。
如果去外婆家,就能喝到地道的新米粥。我母親和三位舅舅都已經到城里工作,只有外婆在鄉下。外婆家在原梅村公社東安大隊東周巷,我寒假去住幾天,每天早晨都能喝到外婆在大灶上煮出來的新米粥。我起床,外婆已經把新米粥煮好了,對我說:去雞窩里找個蛋。待我拿到雞蛋,外婆把雞蛋敲在大碗里,從粥鍋里舀出滾熱的粥湯,沖到大碗里,放幾粒鹽,搗一搗,說:端去喝吧,男老小喝這個最補腦子。我讀書在中小學都不錯,不知是不是與小時候一早喝粥湯沖雞蛋有關系?
血糯紅豆粥
外婆家的堂屋沿墻腳,放著一些甕頭和一口小缸,甕頭里是腌的咸菜,小缸里是水腌菜。水腌菜里有雪里蕻、長桿青菜、白菜和蘿卜,平時的吃粥小菜就是這些水腌菜,我喜歡其中的白菜和蘿卜。祖母的吃粥小菜也有水腌菜,但還有從店里買來的紫香大頭菜、醬瓜和腐乳,還有自家用醬油腌漬的蘿卜皮,醬油里放一點麻油,滋味立馬升級。祖母經常會說一句話:新米粥,醬蘿卜,郎中先生看見嘚嘚哭。[1]應該是說吃了新米粥加醬蘿卜營養好而不容易得病,老法頭里的郎中(醫生)生意沒了就急得哭。后來,我在好幾位小伙伴家里聽老人講過這話。小孩子聽了這個話,趕緊端起粥碗,努力吃粥。
其實,過去上門出診的中醫,亦是經常勸人吃粥的,尤其是新米上來的季節。醫者仁心,總是希望人們少生病。漢代名醫張仲景 對粥藥合用有豐富的經驗,在其《傷寒雜病論》中就有很多粥藥同用或藥后食粥的論述,被后人稱為使用藥粥的先驅者。其中一方說:“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熟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南宋費袞《梁溪漫志》載有張耒《粥記贈潘鄰老》文,說粥之補益:“張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盎。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臟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妙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其系利害,如或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渴。蓋能暢胃氣,生津液也。”[2]明初以前的大型方書《普濟方》說:“米雖一物,造粥多般……治粥為身命之源,飲膳可代藥之半。”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介紹了50多種粥品,都是用來治病的。清代光緒年間黃云鵠所著《粥譜》中記載了247個粥方,分成了谷物類、蔬菜類、植物類、卉藥類和動物類,還簡介了每一種粥方的功用和主治之癥。清代《調疾飲食辯》認為:“粥性能養脾胃,生津液,利小便,消脹滿,調中健脾,除煩止渴,利膈益氣,推陳致新,萬癥皆宜,平人亦妙,其功不可殫述。”[3]以此而言,我祖母那句“新米粥醬蘿卜”有利健康的老話還是頗有道理的。
小米養生粥
中國人吃粥的歷史很早,古籍中把粥的發明權歸于黃帝。《說文解字》有“黃帝初教作糜”之言,《釋名》說:“糜,煮米使爛也。”[4]所以,糜是古人對粥的一種叫法,現代漢語認為,糜作名詞是粥的意思,作動詞有粉碎搗爛的意思。而這層意思是由粥為煮爛的米之意引申而來。《通鑒外紀》記載:“黃帝作釜灶,而民始粥。”[5]黃帝被視作繼三皇之后的古代五帝之首,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是先民用火的教導者,黃帝則是先民種植谷物草木的教導者,黃帝還發明炊具使先民學會了用水煮食谷物,我們由此可以把黃帝看作粥的創始者。粥的本字是鬻,這是個會意字,鬲,煮食的炊具,兩個弓字代表熱氣蒸騰,米在鬲里熱氣騰騰,此為鬻字本義,后來才被簡化為粥字。《康熙字典》對“粥”字作了詳解:“粥,《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之六切,音祝。糜也。《釋名》粥濯于糜,粥粥然也……《說文》本作鬻。今俗作粥。《注》鬻與粥同。師古日:黃帝始烹谷為粥,周謂之馇,宋、街謂之筋。又姓。鬻熊,周文王時人.省作粥。楚有粥權,卸熊後。又粥粥,謙貌。……《注》粥,音育。又賣也”。[6]其中說糜字發音為之六切,音祝,這正是現今無錫方言中“粥”的讀音。
吃粥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進步。從直接用火燒熟食物,到用水煮食物,必要前提是盛水炊具的出現,那就是經得起火燒的壇壇罐罐制作,這當然是生產力進步的結果,是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而吃粥的歷史,似乎也標志著人類物質生產水平的發展,昭示著人們的食物從匱乏到充足的經歷。
雜糧粥
人類開始熟食之初,還是采集時代向農業時代逐步過渡的時期,生產力水平不高,糧食肯定不夠吃——人們從采集轉向農耕的根本推動力就是希望得到能夠飽腹的糧食,加之烹飪初始,不會有多少料理功夫,也就只能煮一些粥來喝,南北方的煮粥食材雖然都是米,但北方是小米,南方是大米,區別很大。估計黃帝教老百姓煮的就是小米粥,而南方的良渚文化的遺存顯示,民眾已經會煮大米粥了。雖然食物不夠充足,但粥有營養,容易吸收,不僅能夠充饑,還有利于身體強壯,如果偶爾能打到獵物,吃烤肉,喝粥,絕對是古時的美食了。隨著農業文明的發展,人們煮粥的方式越來越多,煮出來的粥越來越豐富,比如咸粥、甜粥、菜粥、肉粥、八寶粥等,既是烹飪技藝的進步,更是物質生產的進步,還是人們對美食文化的追求,粥亦就從普通的充饑之食物,演變為承載了文化的餐飲美食了。
現代人可能會奇怪,粥在古代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竟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吃臘八粥是通行南北方一項重要民俗,文脈源自古代君王的臘祭。我國自古有臘祭的傳統,屬于年終朝廷的大祭,君王以干肉蔬果并煮粥,敬獻神靈,慶祝豐收,告慰先祖。東漢蔡邕《獨斷上·十一》云:“臘者,歲終大祭。”又云:“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曰臘。”再云:“蠟之言索也,祭日,索此八神而祭之也。”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說:“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先秦時的臘祭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這個月因臘祭而被稱為臘月。佛教傳入后,因為佛教典籍宣傳十二月初八是“佛祖成道日”,釋迦牟尼獨坐菩提樹下,靜觀思維,苦修六年,喝點粥糜,終于在這一天夜睹星辰璀璨而悟道成佛。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君王的臘祭與佛家得成道合流為一,臘日被鎖定在十二月初八,并相沿成俗,舉國廣吃“臘八粥”。
臘八粥(咸味)
臘八粥可能是最有文史內涵的粥,但我以為不一定是最好吃的粥。臘八粥的口味分甜咸兩種,北方的臘八粥一般是甜的,用糯米、粳米、小米、紅豆、豌豆、麥仁、花生、紅棗煮成并加糖,而南方的家常臘八粥卻以咸味偏多,食材除了大米、黃豆、花生、白果、蓮子還會用干貝、咸肉、菌菇等。江南的臘八粥也分甜咸兩種口味,咸味一派的食材用大米和黃豆、青菜、百葉、油豆腐、胡蘿卜、山芋、茨菇等,甜味一派可參考風靡一時的“八寶粥”,這種罐裝粥品已經銷售了幾十年,它所用食材基本就是江南甜味臘八粥的配方。我祖母那一代每年都會煮臘八粥,到我這兒,早已不煮了,也不會在臘八那天去街上找粥喝。
我喝過陜西和山西的小米粥,這兒是古代小米文明的核心區域。北方的小米粥通常都很稀,近乎于江南人的湯羹,這大約是北方人往往把粥叫作稀飯的緣由。這種稀薄的小米粥,最適合搭了面餅或者饅頭吃,加點醬,喝起來特別舒服。還喝過河南的粥、山東的粥、安徽的粥、江南的粥和更南方的粥,相比之下,兩廣地區的粥是最好喝的。有人說福建的粥也好喝,可是我去過三四次福建,居然都沒有去喝粥,早上除了在賓館吃自助餐,就光顧著去吃“撈化”、“扁食”和肉片魚片了。
皮蛋瘦肉粥
1987年,我主編的第一部書在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責任編輯陶征先生是南京師大中文系的學兄[7],畢業后在無錫任教多年,80年代調入廣西師大任出版社編輯。書稿三審通過后,陶學兄請我去桂林落實出版事宜,住在師大的招待所。廣西師大的前身是明朝靖江王府,著名的獨秀峰和月牙池就在園內,清朝改作廣西貢院,民國時成了廣西省府。那時的招待所比較簡陋,不提供免費自助早餐,陶學兄的太太王志英教授建議我們可以在街上吃早餐,嘗嘗桂林風味。在師大門前的一條小巷里,我吃到了香蔥瘦肉粥,舀在大碗里,撒上蔥花,再加一點桂林辣椒醬,絕對好味道。還吃到了糊辣粥,稠粘的粥湯里有腐竹、蘑菇、黃花菜等,盛入碗中再加入幾滴麻油、白胡椒粉,搭配油條吃,口感特別好,把油條撕碎泡入粥湯,更加好。后來廣西朋友告訴我,這是桂林一種地方小吃,其實不是粥,是用米漿調制的羹湯。
廣東的粥大概是名氣最大的。這幾年我每年都去廣東住二三十天,一有空就到處閑逛,盡享廣東美味,除了吃各種粉,就是吃粥。越是小地方,好吃的美味越是多。廣東人把粥做到了極致,在廣東似乎萬物皆可粥,牛、羊、豬、雞、鴨、鵝、魚、蝦、蟹、蛇、鮮蛋、咸蛋、皮蛋、油渣、干貝、海參、鮑魚、蘑菇、木耳、青菜、白菜……凡我們能吃到食材,一切皆可入粥,被料理成為一鍋美味粥品。吃得多了,也就吃明白了,廣東的粥大體可分為兩類:生滾和老火。生滾粥是把白米粥煮好,然后把魚片、肉片、丸子之類放進去滾熟,調味。老火粥則是把各種食材與白米一起煮開后慢燉至粘稠。在無錫的粥店里,以老火粥居多,但我比較喜歡吃生滾粥,圖的是那個清新而層次分明的口感,嫌老火粥太過混沌了。
生滾豬雜粥和老火咸骨粥
從桂林回來,我學會了燒香蔥瘦肉粥。從廣東回來,學會了燒生滾粥,如豬雜粥、皮蛋瘦肉粥,魚片粥、海鮮粥等,但都淺嘗即止,不會經常態,最常燒的還是無錫新米粥。無錫人家也會燒綠豆粥、赤豆粥、桂花糖粥和菜粥,但頻率都比不上新米粥和白米粥,這一口清新是無錫人對粥的厚愛。無錫大米品種自古就好,京城的高官們喜歡,就成了古代貢米。每年秋天,朋友們會給我送一點新米,拿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煮一小鍋新米粥,二兩米,1000毫升水,不放半粒雜糧,煮成剛好兩碗,經典無錫傳統新米粥,嘗新的感覺極好。
那時給學生講文學課,在講到傳統文論的“本色美”時,我就舉例了無錫人的新米粥。美學大家宗白華教授是非常贊賞本色美的,他認為“白賁,絢爛而歸于平淡”就是一種本色美,是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如玉之美,如李白的詩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而高標,如中國畫中的水墨畫一系以墨色和留白表現山水神韻。本色美,即以事物本身固有的特質呈現未經雕琢的自然之美,這不正是無錫新米粥的滋味嗎!在這個意義上稱其為“至味”并不算夸張。
廣東名粥-海鮮粥和艇仔粥
父親生前喜歡吃粥,退休以后尤其,新米登場后幾乎天天要吃粥。他對煮粥要求也很高,必須達到米水交融、稠稀適合的程度,恰如袁枚所言:“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后謂之粥。”[8]吃粥時父親必備五六樣搭粥小菜,雖然都是一些不同的醬菜腐乳咸菜或拌蔬,但裝在幾個小盆子里,擺起來很有儀式感,把粥吃成了一件挺隆重的事情。看父親那時的吃粥神情,就會聯想起陸游的《食粥》詩,詩言:“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邱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到我這兒,吃粥就被簡化了,一二樣小菜即可,最喜歡的依然是豆腐乳、蘿卜干和咸菜,吃新米粥的時候,正好冬筍上市,買幾只冬筍,切成小片,與咸菜一起炒熟,調味時用一點桂林辣椒醬,那必定是搭粥小菜中的極品美味。
隨著物質生產和飲食資源的豐富,社會化早餐品種越來越多,以粥當早餐的人可能越來越少,但吃粥作為一種民俗文化依然蓬勃。我在上海喝過一家曼玲粥店的粥,不錯。無錫著名餐飲品牌戰略師朱先生告訴我,曼玲粥是他們策劃過的一個品牌,在全國10大粥店中排名第二,已經開了1400多家連鎖粥店。網絡平臺上有不少在售的快速粥品,只需回家用開水沖泡就可食用,如方便面一般,省去了煮粥的那段繁瑣和時間,也是以年輕人上班族為消費群體。前幾年我在無錫胡埭參觀過一家名叫魅力廚房的餐飲工廠,專業生產新米粥、黑米粥、紅豆湯和綠豆湯等,我最喜歡的是新米粥,因為是電腦控制的智能生產線,新米粥每一包都是“水米融洽、柔膩如一”,300克一份,正好一碗,用微波爐燒熱就可以吃,非常適合懶得煮粥的年輕人。魅力廚房的投資人是無錫榮氏家族一位后人,還是央視二套“回家吃飯”欄目的贊助商。這家工廠已經取得了工業旅游的資質,很值得去一看。顯然,煮粥已經進入工業時代,傳統的粥與工業文明的相遇,非常值得我們一品其味,順便看看與蘇東坡陸游所吃的粥有什么不同。[9]這亦可謂一種與時俱進。
保健醫師提醒,粥的升糖指數比較高,無論小米粥大米粥都有這個問題。但只是糖尿病患者及那些需要控制血糖者需要注意,并無必要人人緊張而不敢吃粥。江南人早晨那碗因高湯加豬油而美味的湯面升糖指數并不亞于粥,但照樣面客踴躍。
[1]嘚,在南方部分省市引申意義為形容詞或者程度副詞,表示極端。嘚嘚哭,形容哭得傷心狀。
[2]費袞,南宋無錫人。《梁溪漫志》是一部文人筆記。張耒,北宋大臣、文學家、蘇門四學士之一。
[3]以上所引各段論述詳見古籍《傷寒雜病論》《普濟方》《本草綱目》《粥譜》《調疾飲食辯》。
[4]《釋名》是東漢末年劉熙的是一部專門探求事物名源的作品。
[5]《通鑒外紀》,亦稱《資治通鑒外紀》,北宋劉恕著。
[6]參見《康熙字典》“粥”條。
[7]陶征先生已經因病去世多年,講述這段往事以表達我對他的深切紀念。
[8]詳見袁枚《隨園食單》。
[9]蘇軾、陸游等宋代詩人都寫過多首吃粥詩,如蘇軾的《豆粥》:“君不見呼沱流澌車折軸,公孫倉皇奉豆粥。”《過湯陰市得豌豆大麥粥示三兒子》:“逆旅唱晨粥,行庖得時珍。”陸游的《病齒》:“一杯藜粥吾所美,幸可自辦不待求。”《雨中作》:“解渴黃粱粥,嘗新白苣齏。”
部分圖片選自網絡,謹向攝者致謝。
作者簡介
吳歌,文史學者,品牌戰略學者,資深媒體人,研究員,江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策劃,努力成為一名有文化有情懷的吃貨和文史寫手。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