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上初中開始,就發現很多學習成績很差的同學有一個共同特征,就上課時會拿一本書放在開放式抽屜下看,非常專注。男差生讀武俠小說,女差生多讀言情小說,她們說得最多就是瓊瑤的言情小說。任課老師除了班主任,一般都不管。有些實在是太過分了,把小說放在桌上來讀,老師忍無可忍才會過來沒收了。
記得我時在上初二,那是一個夏天的下午,有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女生在看瓊瑤的小說的時候被任課老師發現,老師簡單粗暴地把那本《在水一方》撕成兩半,對女生說:“滾出去,叫你的家長來!”
女生面無表情,背起書包就走,然后對老師說:“我不讀了,好不好?”
望著她的背影,老師終于沒有顧及面子,還是追出去:“你給我站住!”
想拉住那個女生,然而沒有拉住,那個背影消失在柳葉輕拂,蟬鳴聲聲中的那個下午。老師沮喪地走進教室說了一句話:“瓊瑤的小說都是精神鴉片,以后我見一本收一本。”
后來,我高中時見到過那位初中同學,她騎著一輛破舊的上海牌重型自行車在我們學校門口賣冰棒,3年后的冬天,我在某醫院參軍體檢,又見到那位女生,她本人土里土氣滿臉煙塵,干裂的嘴唇上全是凍痕,一身村姑打扮,帶著自己的兩個衣衫不整的小孩到在醫院里看病。
她真的活成了瓊瑤阿姨小說中的一個人物,不過是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她可能不知道改變寫出改變她命運的小說的瓊瑤阿姨原名陳喆,是一位讀書成績很好的人。瓊瑤阿姨為學習成績不理想,兩次自殺未遂,她是一個視學習成績高于生命的好學生。
后來,我又見識了電視劇《還珠格格》,對于這種沒有歷史常識,不尊重生活規律,胡編濫造的電視劇我是從來不看的。不過彼時這部劇可是紅遍大江南北,并且捧紅了“小燕子”趙薇、林心如、周杰等演員。
有人歡喜有人愁,我的一個鄰居一家在《還珠格格》上線的那段時期,也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陷入了滅頂之災。他的獨生女兒因為看了《還珠格格》陷入了自我迷失,入戲太深,把自己打扮成清宮戲整天瘋瘋癲癲,說自己是“小燕子”,從街頭走到街尾,邊走邊笑邊舞,在她的身后跟著一幫不諳世事,沒有同情心的小孩起哄。
她的父母受不了打擊,采用燒炭的方式雙雙自殺了。再后來,這個“小燕子”被當地政府的有關部門送去精神病院收治,后不知所終。
我對瓊瑤的印象也就是能關聯到這兩件事,一眨眼我走過了50個春秋,見證了很多歷史的變遷,看到許多大人物的結局。現在又見到了瓊瑤阿姨在她86歲時選擇了自我了斷,“翩然離去”。網上有好事者為瓊瑤阿姨統計,她身后留下了25億人民幣的財產,其中一套別墅價值5.6個億人民幣。這些都是她創造的財富,是她應得的。雖然她曾經給極少數人帶來了痛苦和創傷,但是也給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帶來了快樂和享受。
瓊瑤86歲選擇了結束生命,做到“翩然離去”,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她一生不缺錢,也不缺名,死后還有25億的遺產,她這是視死如歸,視尊嚴高于一切。現在有很多中國老人,后半生基本上都在醫院里“吊”著,自己痛苦,也讓兒女痛苦,浪費社會資源,不管怎么樣,就是舍不得死。上海有個70多歲的退休法官,得了重病,一口氣吊著,住進ICU,這一住就是4年,花了國家7000萬。這是題外話,就此打住。
瓊瑤的傳奇經歷告訴我們,不要相信年輕時努力奮斗,老了以后在享福,世界從來就沒有先苦后甜,吃到嘴里的甜那才叫甜。武俠小說金庸走了,現在愛情小說瓊瑤也走了,熟悉的世界在一點點消失。我們也開始慢慢變老了,我們這代人,點過煤油燈,看過黑白電視,看過連環畫,騎過二八杠。拿著玉米桿當甘蔗吃,在村口偷過瓜, 小河里摸過魚蝦,田地烤紅薯,逮過螞蚱,這一切仿佛都在昨天卻已經成為了遙遠的回憶,小時候畫在手腕上的表,從來也沒有走過,卻帶走了我們美好的時光,小時候小賣鋪的東西都想買,但是口袋里沒錢,長大以后超市里的東西都能買,卻不知道買什么能快樂,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以后笑著笑著就哭了,屬于我們這代人的童年與青春也徹底的落幕了。
人們總是把幸福解讀為一個“有”,有車、有房、有錢、有權,但真正的幸福其實是一個“無”,無憂、無慮、無病、無災,很多人不明白,“有”是給別人看的,而“無”才是自己想要的。我沒有讀過瓊瑤的書,但是我理解了瓊瑤了人生,無非兩個字:“有”和“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