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者英年早逝,無論是對家庭、學校還是對學界和社會,都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要知道學術人才培養不易,盡管現在研究生人才培養規模很大,但真正能走上學術之路的人并不多。而正當這些學者開始發力的時候,身體卻出了問題,早早地離開了世界,這種現象值得深思。
近日,同濟大學博士生杜梅去世的消息引發全網熱議,而她才30歲,因為十二指腸惡性腫瘤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其自述的遺書讓人動容,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對世界的留念。
而就在杜梅去世的同一日,高校圈再次傳出一則讓人痛心的消息,北京大學博士、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劉崇俊去世了,年僅42歲,很多網友表示不理解:
這到底是怎么了?年輕學者為何會如此不幸?
劉崇俊老師的生前好友、貴州師大副教授盧德友發文悼念,透露了一些關鍵信息,劉崇俊是在1月3日上午突然去世的。
而此前因為突發腦干出血,一直在住院搶救,大家都以為有好轉的時候,卻突然傳來了讓人痛心的消息,劉崇俊老師還是離開了。
據好友透露,事發時情況特別危急,還是劉崇俊自己打了急救電話,但已經說不出話了,還是通過定位找到的。
對于劉崇俊副教授的離世,身邊所有的人都覺得非常突然,甚至都沒有來得及告別,就匆匆離去了……
盡管劉崇俊學的是文科,但他的學術能力堪稱一流,早在攻讀碩士期間,就表現出了極高的學術能力,在碩士論文答辯期間,一位老教授感慨:
劉崇俊的學問和成果,可以達到教授水平了!
這對于一名碩士生來說,無疑是非常高的評價!
對于劉崇俊副教授為何會突發腦干出血,相信懂的人應該都清楚,或許是他太拼了,據好友的文章介紹,在2023年的時候,劉崇俊整個人就瘦了一大圈,讀博的時候還胖乎乎,而當時他自己的解釋是,得了一場大病。
即便如此,劉崇俊和好友的聊天話題依舊聚焦于學術和論文發表的事情,其中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稱有一篇文章大費周章才得以在國際頂刊發表,已經開始練習冥想。
眾所周知,劉崇俊之所以要練習冥想、聽音樂,主要就是為了緩解壓力,放松身心,這樣看來,他的身體出問題是有根本原因的,做學問的壓力太大了。
在好友文章的下方,我們看到了很多溫暖的留言,幾乎都是贊美劉崇俊老師的話語,品行高潔,個性純良,深耕學術研究……
據了解,劉崇俊出生于1983年7月,2017年拿到了北京大學博士學位,畢業時獲得了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畢業后直接被南理聘為副教授,2018年入選江蘇省“雙創博士”省級人才工程,可見其學術能力有多強。
在南京理工大學工作期間,先后主持和主研國家社科項目和校級科研項目10多項,在頂刊上發表了30多篇論文;在教學方面也非常出色,深受學生喜歡,并獲得了大量的獎項。
劉崇俊老師的離世,是學校和家庭的損失,也是學界的重大損失。此事也再次提醒了年輕學者,在追求學術成功和卓越的路上,一定要學會放松,只有勞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