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從前是狀元嚴選,各個地區的頂尖高材生,爭先恐后的往里擠。今年卻淪為了撿漏天堂,那些原本沒機會的學生,都沖進去了。
醫生是個令人尊重的職業,尤其是在那幾年過后,醫生的地位更是水漲船高。畢業后的高薪,體面工作,忽然就成了考生眼里的“下等菜”。
今年,醫學院的菜單上,狀元越來越少,甚至流露出了被嫌棄的樣子,連北大醫學院都不能幸免,到底是怎么回事?
“從狀元嚴選到撿漏天堂”,醫學錄取線集體大跳水,北醫降線300+
今年高考最讓人跌眼鏡的就是醫學院校錄取線集體大跳水,簡直成了“撿漏天堂”。北大醫學部臨床八年制在廣東的錄取排名從153名猛跌到512名。
湘雅醫學院八年制投檔線下滑超千名,中山大學八年制專業組去年6500多名就能上,今年掉到8500多名。
南方醫科大學五年制臨床降了1500名,廣州醫科大學五年制擴招后反而跌了1萬多名,連北大護理專業都快2000名了還沒招滿,比去年下降了300多。
這個下滑是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沒想到的,醫學院怎么忽然就不香了,還是頭部頂尖醫學院,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為啥醫學突然不香了?
首先是學醫這條路又長又苦還錢少。五年本科只是門票,后面規培三年、專培三年,一路熬到三十多歲才開始掙錢。同齡人娃都上小學了,醫學生還在啃老,心態不崩才怪。
規培期間月薪就三四千,在北上廣深連房租都不夠,夜班一上36小時,凌晨三點被叫起來縫頭皮,第二天還得背病例,純屬“用愛發電”。
有醫學生吐槽實習一個月才1500塊,江蘇的醫學生更慘,直接笑說他們“壓根兒沒錢”。這種付出回報比,普通家庭的孩子算算賬就退縮了,家里沒點底子真托舉不動這十幾二十年的長線投入。
其次是醫學瘋狂擴招搞崩了學歷和就業。2019年起醫學碩士點像下餃子,很多二本醫學院也開臨床專業,學生數量翻倍,可附屬醫院床位沒增加。
實習時七八個人圍一張病床,連病人胳膊都摸不到,技能怎么練?更扎心的是學歷通脹:十年前本科能進縣醫院,碩士進市醫院,博士才沖三甲。
現在碩士只能去縣醫院碰運氣,三甲清一色要求博士起步,還要海外經歷或國家級課題。就業率也從94%滑到83.8%,低于全國均值。說白了,上面的人擠破頭,下面的人還沒畢業就被堵死了。
而且就業市場風向也變了,臨床醫學在2025高考熱搜專業里只排第七,掉出前三,而電氣工程、人工智能因新能源和5G行業爆發需求激增。
工科晉升空間明確,電力工程師、技術總監等職位比苦熬職稱實在多了。唯一堅挺的是口腔醫學,因民營機構擴張和健康意識提升,穩居專業熱度前三。臨床醫學卻因公立醫院編制限制、醫患關系緊張等問題被考生冷落。
所以00后都不愿當“耗材”了,他們看清了現實:醫學正從“高考尖子專屬”變成“家里能托舉+個人能卷贏”的精英賽道。
普通人家孩子與其耗十幾年換不確定的編制,不如轉投“短平快”的工科或蹭數字經濟風口——比如游戲開發、影視特效,起薪高還不用熬夜班。有網友調侃:“北大護理出來的也就是個護士”,這話如今像回旋鏢扎回醫學院身上。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