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等歐洲多國,近期出現了負電價,也就是電價跌到了0以下。眾所周知,用電是要交錢的,現在電價變成了負的,豈不是用電不需要交錢,還可以賺錢?
電網不向大家收錢,還給大家倒貼錢,竟然有這等好事,于是殖人和公知馬上把“德國負電價”頂上了熱搜。他們紛紛表示,德國現在用電不僅不用交錢,還能賺錢,離開了俄羅斯的能源也沒什么嘛,大量的團建言論隨之出現。
雖然我不忍心,但思慮良久后,決定還是告訴他們事情的真相。畢竟,喪事喜辦不是好習慣。
“負電價”并不是電價真的跌到了0以下。在用電這條鏈路上有三個主要利益方--用戶、發電廠和電網,發電廠負責發電,電網則把發電廠發的電,收集起來,統一賣給用戶。
這時候,就會形成兩個價格--批發價和零售價。批發價,就是電網從發電廠采購電力時的價格;零售價,是電網把電賣給我們的價格,也就是日常用電的價格。
這次歐洲多國的“負電價”就是批發價,而不是零售價,批發價就算是負數,用戶的零售價該多少錢還是多少錢,假設原來零售價為0.8歐元/度,批發價暴跌后,用戶依然會是0.8歐元/度,不會有多大的改變。所以,用電能賺錢是扯淡。
事實上,“負電價”非但不能賺錢,還是虧錢的。
當批發價是正的,電網在向發電廠買電時就要付錢,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但當批發價是負的,等于電網向發電廠買電時不需要錢,發電廠還得倒貼錢,正常情況下,虧本買賣沒人干。
現在不得不虧本,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發電廠發了很多電,但是電網壓根不想要,導致發電廠只能求著電網,而電網在什么情況下,不想要那么多電呢?
兩種情況:過載和需求不足。
先說過載。
過載的意思,就是在某一個時段突然涌入了大量的電,這是電網最忌諱的情況,會導致電網壓力山大,就跟馬路上突然出現太多汽車一樣,交通必然癱瘓。而歐洲這次“負電價”的原因之一,就是突然涌入了大量的電。
以德國為例,德國這些年關閉了全部核電站,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主要是風電和光伏,政府發瘋一樣給補貼,使得德國的總發電量中,新能源已經超過了60%。按理說,這是好事,畢竟新能源發電量越大,擺脫俄羅斯能源的底氣就越足。
但在實際中,卻不是那么回事。在電網眼中,風電和光伏是不受歡迎的,一般是能不采購就不采購,只是政治正確壓著,才不得不采購。為什么不受歡迎?因為風電和光伏,太不穩定。
風力發電靠的是風力,而風力的大小是無法控制的,這個時段風力大,發電就多,下一個時段風力小,發電就少。光伏同理,白天有太陽發電就多,晚上、陰雨天沒太陽,發電就少或者干脆沒有。
于是在給電網輸電時,就是一會兒電多,一會兒電少,有時候陽光普照、風力也大,就突然發電量大增,對電網來說,壓力瞬間增加,系統有癱瘓的風險。這時候,電網肯定傾向于不采購那么多電,否則就要過載。
但對發電廠來說,電難以存儲,必須即發即用,電網不要的話,自己留著沒用。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發電廠可不得求著電網采購?“負電價”不就出現了?
實際上,中國部分新能源發達的區域,也多次出現過“負電價”,但全國性的“負電價”從未出現過,更沒有像歐洲那樣頻繁出現,背后體現的問題,是歐洲的電網極其不穩定。
白左愚蠢地認為,只要大力補貼新能源發電,就可以替代俄羅斯的舊能源,殊不知,電和電之間是不同的,風電和光伏的穩定性,至今還是不如火電。所以新能源的轉型,一定要以舊能源為基礎,才能避免劇烈的波動。
“負電價”體現的第二個問題,就是需求不足。
過載并非不能解決,畢竟現在有儲能技術,如果發電廠愿意,可以把電存下來,等需要的時候再用,就好比汽車經銷商,手里的汽車暫時賣不出去,肯定是找個倉庫放著先。雖然這也需要一定的成本,但總的來說不是大錢。
然而,德國的發電廠普遍不愿意投資儲能,等于汽車經銷商不愿意租個倉庫把車放著,說明什么呢?說明對未來極其悲觀,它就不認為這個車能賣出去。
所以,再租倉庫這筆開支,賺不回來,既然如此,干脆不租了,趕緊把手頭的車大降價,誰要就拿走。而悲觀的原因,無疑是德國的去工業化進程。
從2023年開始,德國的工業PMI指數就沒怎么上過45,要知道,中國的PMI常年在50徘徊(50以下代表工業萎縮,50以上代表工業擴張),都被各路財經博主解讀為藥丸,德國連45都難,豈不是藥丸中的藥丸?
慘淡的PMI指數,說明德國大量工廠外遷或者倒閉,這種情況下,你發那么多電,也不會有用戶能承接,工廠、工業才是用電的絕對大頭,居民用電的比例反而不高。當工廠跑了,工業倒了,居民用電哪怕漲一倍,也是補不回來的。
換作你是德國發電廠,你還敢投資儲能么?不僅不會投資儲能,還會相應縮減發電量。所以我們看到,2024年德國的發電量同比足足下降了4%。
而需求不足,也對電網的決策造成了阻礙。
本來,就算是不穩定的風電和光伏,只要需求擴大,也就是社會的總用電量是增長的,電網依然可以捏著鼻子采購,想辦法賣出去,多少還是能掙錢的,無非是少掙一點,但在總需求減少的情況下,電網不可能擴大采購量,只會減少。
這又會增加“負電價”的出現幾率。
作為對比,中國的新能源能發展起來,除了沒有過度激進,也離不開社會總用電量的穩步增長,2024年的總數據還沒有出來,但前11個月的發電量同比增長7.1%,相當健康的數據。因此,我們不會出現整體的“負電價”。
明白了“負電價”是怎么回事,就會知道頻繁的“負電價”,對德國乃至歐洲來說是個大麻煩,只不過,有些記者和財經博主卻如獲至寶,以為“負電價”等于用電能賺錢,進而得出德國已經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以及中國藥丸的結論,真個令人笑掉大牙。
當然,喪事喜辦倒也符合公知和殖人的常態,他們愿意呆在井里,就讓他們呆著,挺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