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醬說:
“ 第三選擇”是面對棘手問題,我們必須徹底改變思路,設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讓雙方都能從沖突中找到一條出路實現共贏并打開新局面。
全文6667字丨閱讀共需6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作 者:張華 來源 : 少年商 學院( ID : youthmba )
寫過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史蒂芬·柯維先生說,教育的目的,是充分釋放每一個孩子主動支配、而不是被動接受自己人生的潛能。他去世前完成的最后一本書叫做《第三選擇》。
所謂“第三選擇”,是相比于“聽你的”和“聽我的”而言的。柯維認為,面對解決最棘手的問題,我們必須徹底改變思路,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設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讓雙方都能從沖突中找到一條出路實現共贏并打開新局面,這便是“第三選擇”(The 3rd Alternative)。
聽起來特別容易對不對?但是當你遇到以下這些問題時,會如何做呢?
以上六個問題都是我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經常面對的話題,雖然《第三選擇》這本書里面沒有針對這六個問題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它的靈魂之處就是教我們如何轉化思維,讓這樣的問題能夠迎刃而解。
書中講了很多“第三選擇”,有職場的、學校的和社會的,那今天我主要是挑家庭中的第三選擇來給大家做一些案例的分享。 按照慣例,我們先講“濕貨”再分享“干貨”,也就是說我們先來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明確解決問題應秉承的價值觀,最后再分享方法論部分。
我也希望大家看完《第三選擇》這本書后,會有以下三大收獲:
A、懂得做智慧父母最重要的兩個努力方向; B、掌握為人父母培養孩子第3選擇的方法; C、學會面臨困惑困境時轉換全新思維方式。
“第三選擇”不等同于妥協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面臨兩種選擇:我的方法,你的方法;我的立場,你的立場。但在兩種選擇的觀念里,很容易會忽視人的復雜性,無視人是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而存在的,而用對方的觀點、所在的學校、所處的人群等去做無謂的反抗。
有人可能會說,“第三選擇”是不是意味著選擇中立。在我看來,中立很多時候是一種妥協,把妥協當做是最好的選擇。但很多時候妥協就是和稀泥,沒解決問題,甚至讓問題更糟糕。有時候我們家長也經常做一些妥協,比方孩子玩游戲后,媽媽就說,今天我不跟你吵,玩完今天再說,但明天不許這樣了。
你會發現明天并沒有任何的好轉,然后這個事情就被無限延后了,并沒有得到本質上的解決。而當你學會了第3種思維,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我們先看一張圖:
這張圖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是有一個內在的邏輯的,里面提及的“看見”、“找到”、“協同”都不是物理空間上的意思,更多的是心靈、精神等意識層面上的感覺。
那我稍微總結了一下第三選擇的四個步驟,左邊的“步驟”是作者說的,后面的行為和關鍵詞是我總結的,為了大家更直觀地理解這是什么意思。
1、 我看到自己
核心意思就是,我不預設立場,不再固守“我是對的”,而是對自己的設想也會提出質疑。
比如說,假期計劃一家人出去玩,交通方式是只能坐火車,但買票的時候發現有座票已經賣完了,怎么辦?眼下是不是只剩下不去和無座這兩個選項?相比自己做決定,其實你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商量,引導孩子去思考更優的選擇。
比方說有沒有一種可能,還在火車上但是也有座位?很簡單,就是帶個小板凳。這個答案其實沒有什么特別的,但是我想至少讓孩子在有限的條件里面去尋找更多的可能性。這種思維方式很簡單但是非常有效,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好的一個習慣。
再比方說,我們經常會討論的一個話題:應該從小把孩子培養成為通才還是專才?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是你要問少年商學院的老師,答案是:T型人才,就是一方面要注重知識的廣度,但是在孩子感興趣的那個領域,思維的深度非常重要。
有個觀點很好,就是小學、初中甚至高中期間通才是非常重要的,到了大學可以以專才為主。就像上次我們講“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時提到:讓孩子在體育運動上或專業上早早確定了自己的興趣,是不合理的。讓孩子從小就只發展一項運動,對他身體的協調性是不利的。另外如果讓孩子早早成為專才,美其名曰讓孩子未來能朝著這個方向有更大的理想,其實可以有“第三選擇”——T型人才。
我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當我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先不要為自己或者為對方設定立場,被A、B兩個選項所困住,你要想,可能會有新的答案。這是“我看到自己”。
2、 我看到你
我看到你,核心是接納。接納說起來容易,但這要求我們,首先我們要關懷關心他人,其次要有贊賞競爭對手的心胸,最后即使當你跟朋友、孩子產生沖突時,也能夠敞開心扉接納他們。
最重要的是,無論你跟誰發生沖突甚至是重大分歧,都要記住一點:對方是一個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觀點,一個立場這樣的“物”。人就是人。你雖然是“你那一方”,有立場。但是我更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完整的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價值、激情和力量。
少年商學院的的理念是全人教育,一方面我們要人格完整,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到別人是完整的。
如果沒看到別人,就是無視,或假裝尊重。“我看到你”,就是致以敬意。這樣的結果是,不會再冷場、敵意或對抗的火藥味味道了,而是一個協同,各自的力量都強大,都有氣場。
3、 我找到你
我找到你的意思是體會并且真正理解對方。大家知道少年商學院的全人教育冰山模型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叫同理心,“我找到你”某種意義上就是用同理心傾聽,并且感知。
當別人與你的見解不同時,最好的回應是:你不同意?那我需要聽聽你的想法。然后真的認真聽。
找出沖突,不回避,或像刺猬一樣習慣性縮起來防衛。也不將你的異議視為威脅,而是渴望向你學習。如果對方是性格好,又聰明的人,只是意見相左,那是擴展自己的機會,更要好好傾聽,用同理心傾聽,直到真正理解你。
斯蒂芬柯維在書中講到一個很好的例子,有一個女兒受到了挫折,在家里痛哭,說自己又胖又丑。爸爸就安慰她說,你在我眼里最漂亮。但女兒不相信,覺得因為是自己的爸爸才不得不這么說的。為了撫慰女兒受傷的小心靈,爸爸又舉了自己的例子,但女兒心里還是一點也不好受。雙方關系陷入僵局,后來女兒一氣之下還離家出走了。
后來找回來后,女兒仍舊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說要自殺。這一次,爸爸沒有著急,一晚上就對女兒說了兩句話:我看得出你真的一點都不開心。你哭吧,盡情的哭吧。但父女關系從此后升級。
這個案例沒有很特別,但我想說的是,當孩子遇到挫折時,作為父母我們不要給予過度的關心,可以讓孩子的情緒緩一緩,安安靜靜地陪伴著他就行。
所以,我找到你,意思是說,先傾聽共情,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透過對方的眼睛看世界,透過對方的心靈去感受,這其實也是我們常說的同理心。
4、我和你協同。
我和你協同,是真正創造第3選擇的過程。簡單來講就是,不要對抗,不要互相攻擊,而是我和你一起去創造一個更好的可能性,讓一加一要等于十、一加一要等于一百甚至是一加一要等于千。
如何協同呢?我歸納了以下四個步驟: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理論?沒關系,我舉一個書中的案例,大家就明白了。
美國有一個公園,很多人去那里遛狗,搞得很吵又有點臟,另一方面呢,有沒有充足的資金去維護,所以公園現在面臨倒閉。現在搞得所有人都很郁悶,愛狗人士沒法遛狗,不愛狗的居民沒地方散步、鍛煉。
最后是怎么解決的呢?很有意思,就是在公園里修建愛狗墓園。墓園不用太大空間,主人可以紀念自家死去的小狗,但是要提供點資金,同時他們也可以帶新的狗來溜達,但要小聲并保持衛生。這樣一來,既起到監督的作用,愛狗與不愛狗人士之間的沖突、公園的資金問題都解決了。這就是一個協同的過程。
如何找到生活難題的“第三選擇”
回到咱們一開始講到的家庭關系中的六個問題。我們該如何用第三選擇的理論框架來解決呢?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解決方法:
1、孩子沉迷電子游戲且屢教不改
我看到自己,意思是電子游戲并不是洪水猛獸,不要一看到電子游戲,就覺得孩子廢了。看見自己,就是推翻過去自己預設的立場。如果你有這樣的一個習慣,總是一看到孩子玩游戲就氣不打一處來,我希望你稍微平靜一下。
我看到你,意思是你可以列舉孩子玩游戲的幾個優點,接納關心甚至贊賞,比方說現在的孩子都出生在蘋果世代,玩游戲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再者你還可以挖掘和夸贊孩子的游戲天賦。
我找到你,就是同理心,通過孩子的視角去看世界看問題,通過孩子的心靈感受他的信念。比如說,在學校學習壓力大,孩子只是想通過打游戲宣泄自己的情緒;尤其是獨生子女,可能在交友方面不太順,容易感到孤單,通過玩游戲找到了有共同愛好的好朋友。所以我們要了解清楚孩子玩游戲背后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我和你協同,就是共同成長。其實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玩一個游戲,如果孩子喜歡畫畫,就選畫面特別精美、有設計感的游戲,也可以選一些能鍛煉邏輯思維的游戲。
玩不是問題,重點是要一起制定規則,我們家的規則是周一到周五,在完成了做作業和閱讀完后,可以玩電腦/iPad。孩子完成了新的挑戰,我們也會有所獎勵,但不會超過15分鐘,周末可以適當延長到半小時。
2、和孩子之間越來越沒共同語言
這個表說得比較清楚了,我不過多解釋。給大家舉一個書中的案例。
這個故事是說有一個爸爸是個音樂系的教授,彈得一手好鋼琴,從小就特別喜歡跟女兒說,你要端莊,多聽古典音樂,因為對你的氣質和品位都有很大的幫助。但女兒就是不喜歡古典音樂藝術,覺得很無聊,甚至連音樂都不喜歡,只喜歡跟小伙伴去釣魚。
有一天,這位爸爸突然覺察到了自己應該要看到女兒,所以他決定跟著女兒去釣魚,結果釣魚的時候不小心掉到河邊的一個水池里面,弄了一身污泥,女兒和她的同學看到后哈哈大笑。雖然特別狼狽,但是那天父親特別開心。
回到家之后他突然聽到女兒和他的伙伴在說音樂的事情,談論最近在聽哪一首歌,誰的鋼琴曲等等。他突然發現女兒不光喜歡搖滾樂,其實也喜歡古典音樂,只是她覺得爸爸沒有認真地跟他交流過,只是強加給他,所以非常討厭爸爸每次談音樂的這種態度。
就像我們家大兒子,雖然運動和成績都不錯,但性格上就相對內向些,回到家問他一些事情,他不是特別愛表達交流,但后來我們在閱讀與寫作上找到了一個共同的頭腦風暴,在運動上也找到了共同愛好的球類,慢慢地我們就成為了戰友。
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夠用這種方式尋找和孩子之間有共同語言的協同效應。
3、輔導孩子作業忍不住發火但事后又后悔
在輔導孩子作業上,相信很多家長都是既痛苦又糾結,忍不住發火,事后又很后悔不應該這么對孩子的。上圖是我給大家的一些參考建議,重點講一下第四點:單純地陪伴或換個做作業氛圍。
這里我有兩個建議:
第一,只是陪伴。就像前面我們講到那位爸爸與對自己長相不滿意的女兒,用同理心靜靜地聆聽很多時候比給予安慰更有效果。輔導孩子做作業同理,不要著急發火、責罵,至少等他把所有作業做完再說。
第二,換個做作業氛圍,這個方法適用于那些做作業磨蹭或者專注力不強的孩子。對于比較好動的孩子,不一定要把他們關在書房里學習,有的孩子反而在稍吵一點的客廳更能專心做作業。
第三,不一定非要孩子盯著書本學習,可以讓他聽多一些東西,他雖然沒有目不轉睛地閱讀,但如果能通過聽音頻來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也是挺好的。
4、孩子學業太重沒時間參加素質教育項目
我相信這也是困擾很多智慧父母的問題,既想讓孩子參加一些能夠提升領導力、演講表達能力、思辨力等素質教育項目,但奈何學業太重,根本沒時間。
同樣我們用第三選擇的理論模型看看,有沒有最優的解決方案。
第一,我看到自己。就是沒有考到好學校,好像也不是一切都是白費;學科學習和素質教育,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今天不是有一個詞叫學科素質教育嗎?
第二,我看到你。我希望大家記住這句話,中等孩子同樣可以出類拔萃。現在很多世界名校都非常注重孩子的綜合能力,根據哈佛校報每年公布的新生特征,你會發現,被哈佛錄取的孩子,他們在中學期間平均學習時間一個星期都不到四十個小時,一天都不到六個小時,可能只有四到五個小時,其他時間都是花在興趣、社團、體育項目上或者參與社區的一些建設性活動。所以說,學習成績中等的孩子也會出類拔萃,但是要有特點,有深入發展的興趣或者對一些事情有強烈的熱忱。
第三,我找到你。就是說你要觀察孩子在學習之外,有沒有一個為之癡迷的興趣愛好,它不會占用孩子太多的時間,你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不受學習機器的這種制度的限制。
第四,我和你協同。知識背景音也是素質教育,意思是說平常多給孩子聽一些歷史經濟學,天文,地理,心理學,哲學等通識課,也有助于孩子的興趣培養,提升綜合素質,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可以了解少年商學院的少年知識星球,里面有世界上五十個大咖給孩子錄的通識課。
最后一句話是幽默教養,讓孩子身心放松。現在大家都太緊繃了,每天為著孩子的成績、興趣特長、升學留學焦慮。
5、夫妻之間溝通時總是反問和反駁
我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朋友說,都老夫老妻了,總是覺得夫妻兩人已經沒有共同語言了。我覺得生活中總是可以找到一些共同愛好的。
舉一個我身邊朋友的例子,因為孩子媽媽喜歡畫畫,對藝術方面很感興趣,她丈夫鼓勵她做一個小小的興趣俱樂部,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藝術方面的交流,還有如何提升孩子的藝術修養等育兒經驗分享。
一開始只是個興趣圈子,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比如說每周一次聚會,每個月一起去看展。后來慢慢地人多了,夫妻兩人就共同開了一家公司,主要是孩子媽來經營,她丈夫是其中的股東。
像這種情況,其實在我周圍還是挺常見的。或許夫妻之間的感情會有不冷不熱的階段,甚至面臨小小的危機,但通過傾聽、個人脾性的修煉,夸贊對方付出,然后慢慢找到了一個交集,最終雙方一起創造并參與一份小事業。
6、家庭氛圍冷清機械缺乏人情味
每當孩子長大了,去上學了,夫妻之間也各忙各的了。到了假期,一家人都不知道怎么溝通、做出行規劃,美其名曰“我真的太忙了”。但我以前做記者采訪了中國100多位優秀企業家后發現,即使是這些身家上百億的人,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忙。
我看到你,意思是你的才華應該更好綻放才是。在家庭環境里面,在孩子養育之間,在飯桌上,其實可以允許并鼓勵對方輕輕地綻放自己的才華。比如說,我經常給我們家孩子講一些搞笑的段子和腦筋急轉彎,還有編一些天馬行空的故事,就像之前我跟大家講過的神筆馬良的故事,孩子們就非常喜歡。
第二,我找到你,就是有的時候我們夫妻兩個都有自己的事業,能不能有一天互換下角色。當然,互換的前提是都有獨立的屬于自己的事業。兩個人互換角色后,可以看看對方的一天是怎么度過的。或者我們也可以學習一下西方的帶孩子工作日,每年這一天帶著孩子去工作。
這樣的角色互換,真正地通過對方的眼神看到他的工作,看到他的焦慮、糾結和痛苦,看到他的才華被壓抑之后被動妥協的不愉快。
最后,我和你協同,也就是共同成長。分享我們家的一個小小經驗,就是儀式感,我們家會一起過很多節日。表面上,這個儀式感是做加法,但是我怎么覺得儀式感是簡化生活中間的一些程序,把很多來不及或者忽略過的一些事情可以通過節日補回來,既強化這種儀式感,還帶動了整個家庭氛圍。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也會更有溫情和同理心。
最后,如果讓我總結幾點實踐心得,我會說:
A、智慧父母的兩件超級武器:接納與協同; B、父母的真正職責,是培養孩子想出自己的第3選擇; C、幽默是永恒不變的第3選擇; C、多自我審視,告別原生家庭一些影響; E、儀式感是建立歸屬感和規則的秘密武器。
今天我說這么多,希望對大家有小小的啟發。最后我有以句話送個大家:
背對背不如面對面,面對面不如肩并肩。
背對背就是你和孩子之間,你和夫妻之間產生了一些糾結誤會,互相不理會;面對面有可能是在正向溝通,有可能在互相指責;肩并肩是我們協同找到更好的第三選擇,我們一起創造新的可能性。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少年商學院一直倡導的智慧父母。希望每個父母都能敢讓孩子做自己。每個孩子也都能成為他希望成為的樣子。
*來源: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國內領先的國際素質教育平臺,380w+高知父母都在關注,幫助6-16歲孩子發現興趣并樹立目標。
*注:本文圖片來自于網絡(部分圖片來源于圖蟲創意),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也許你會喜歡
【社交】
【方法】
【真實】
【羨慕】
添加教育助理個人微信號( dangyang002 )為好友,備注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歡迎關注人民家庭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