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女兒突然厭學、情緒崩潰,甚至拒絕參加期末考試。面對這場“青春期風暴”,孫先生和妻子一度束手無策,直到他們走進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的“父母成長工作坊”。
在這里,不同的家庭,孩子出現的問題卻很相似。最后他們發現,需要改變的或許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為什么別人能你不行?”
“為什么別人能做到,你做不到?”這是孫先生夫婦曾經對女兒說得最多的話。
女兒從小成績優異,考入市重點中學,卻在初二升初三時突然厭學。“她說上學沒用,以后只能‘打工做牛馬’。”孫先生回憶時,語氣里仍帶著當時的無措。
曾經乖巧陽光的女兒大變樣,面對這突來的反常,眼看著也要即將升入初三,父母難以接受,焦慮萬分,帶著她四處求醫。后來,家庭咨詢師的一句話點醒了他們:“孩子內心是希望自己好的,問題可能出在家長身上。”
過去,這個家庭奉行“傳統教育”:外婆的“不能做”、媽媽的“必須優秀”、爸爸的“工作忙缺位”。女兒小學時,周末被培訓班填滿;初中住宿后,情緒問題爆發,這讓他們意識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比成績更重要。
從“高控”到“共情”
7月19日~20日,在參加醫院心理科舉行的“父母成長工作坊”時,一場“家庭雕塑”角色扮演讓夫妻倆深受觸動。孫太太扮演別人的女兒時,突然哭了:“我終于懂了孩子被嘮叨包圍的窒息感。”而孫先生發現,自己長期缺席的陪伴,原來無法用物質彌補。
改變從“租房陪讀”開始。女兒說“腳疼不能跑步”,他們不再責備“嬌氣”,而是陪她去醫院看醫生;女兒要求“早上送早餐”,夫妻倆5點起床做飯。“共情”取代了“高控”,媽媽學會了先擁抱再傾聽,爸爸則主動參與家庭心理咨詢活動。
“其實爸爸的出現會讓孩子有安全感,比如被欺負時,我站出來,孩子眼神都不一樣了。”孫先生說。對孫太太而言,“就像拆掉一堵隔在母女之間的墻。”
“問題孩子”背后
往往需要改變的是家庭系統
“厭學是心理需求的‘警報’而非叛逆,家長應充當支持者而非施壓者,并且積極尋求專科醫生幫助。”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睡眠心理科負責人、主任醫師劉恩益從業18年,平均每年接診患者上萬人,其中約1/4是青少年。近兩年,青少年就診人數明顯增加,尤其是醫院開設青少年心身調養和厭學門診后,許多患者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
在傳統觀念中,我們往往認為厭學是“差生”的專利——那些跟不上課程進度、經常被老師批評的孩子才會逃避學校。但劉恩益發現,成績優異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厭學情緒。
這群“別人家的孩子”背地里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厭學只是這種壓力的外在表現之一。此外,厭學問題還與同伴關系、家庭矛盾、睡眠障礙、情緒困擾、電子產品依賴等因素相關。
這種治療往往需要家庭的長期全力配合——家長要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和預期,要接納孩子,把孩子當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讓孩子長成他們原來的樣子。
“別用我們父母那套方法,現在的孩子活得更難。”從最初對孩子問題的焦慮指責,到現在學會傾聽和理解,孫先生發現:真正的教育不是要求孩子改變,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面對厭學的孩子,簡單責備和施壓只會適得其反。”劉恩益強調,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潛能,關鍵在于如何發掘和引導。與其苛責,不如給予更多理解與支持,幫助他們走出低谷,重新擁抱未來。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答案或許就藏在家長的一言一行中。采訪結束時,孫先生想起工作坊老師的提醒:“家庭在不同階段面臨不同挑戰,只有坦誠面對問題,全家人共同解決,才能真正成長。”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楊麗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