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舞臺沒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是:
當兒女對父母表現出不尊重的態度時,大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就像被點燃的火藥桶,瞬間憤怒起來。
緊接著就會開啟唐僧念經式講道理,試圖用大道理來馴服兒女。
可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兒女要么左耳進右耳出,根本沒把父母的話當回事;要么就是產生逆反心理,和父母頂嘴、爭吵,親子間的矛盾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其實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憤怒和一味地講道理并非明智之舉。
記住下面這三句話,或許就能為你打開親子溝通的新大門,讓你在親子關系的迷宮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01
- 第一句:允許孩子爭辯,解碼孩子的想法
著名作家劉墉曾語重心長地告誡為人父母者:父母不必在孩子面前扮演權威的角色,因為沒有一個人是絕對的權威。
在開啟教育孩子的大門之前,不妨先照照鏡子,審視一下自己,不要拿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來要求孩子。
小區里的劉阿姨,曾經歷過一段親子關系緊張期。
以前,她總是以權威的姿態要求女兒聽自己的話。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試圖掌控女兒。
她會逼女兒吃不喜歡的食物,要求女兒穿一板一眼的衣服,強迫女兒學習各種技能,讓女兒和差生閨密保持距離……
后來,女兒為了擺脫她的束縛,毅然決然地考了一所離家很遠的學校。
劉阿姨感覺自己的權威被挑釁,內心充滿了不被尊重的憤怒,她覺得自己這么多年的付出都喂了“白眼狼”。
從此,兩人經常因此而吵架,最嚴重的一次,女兒甚至把媽媽的微信拉黑了,親子關系陷入了冰點。
后來,在別人的勸說下,劉阿姨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并決定進修自己。
她參加了一些讀書會,也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媽媽。
在這個過程中,她漸漸明白,自己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給她設置了太多的“不準”,她不準孩子爭辯,她不準女兒去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意識到問題所在后,劉阿姨開始改變與女兒的溝通方式。她不再去壓制女兒的想法,而是嘗試求同存異。
女兒建議她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劉阿姨也認真聽進去了。
她一直有一個心愿,那就是去擺攤賣自己親手制作的牛肉醬。雖然女兒還對母親過去的做法耿耿于懷,但她也看到了母親的進步。
在女兒的幫助下,劉阿姨的生意爆火。女兒還幫她錄視頻帶貨,母女之間有商有量,親子關系越來越緩和。
女兒畢業后,劉阿姨雖然還是會像其他父母一樣催生催育,但她會先了解女兒內心的真正需求。
在得知女兒想先發展事業時,她也選擇尊重女兒的意愿。
通過允許孩子爭辯,劉阿姨成功解碼了女兒的想法,親子關系也迎來了新的轉機。
有位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實驗觀察后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兩代人之間的爭辯,對于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因為在爭辯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獨立思考,鍛煉了表達能力,也更加明確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場。
02
- 第二句:閉上指責的嘴,伸出共情的手
在親子溝通中,指責就像是一把劍,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關系劍拔弩張,親人變仇人。
而共情,則是打開孩子心門的一把鑰匙,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
《小歡喜》里有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
季楊楊在游戲廳和父親偶遇,當時季楊楊以為父親會責怪自己不學習,而是跑來玩游戲。
然而,父親卻一反常態,陪著他玩了一下午。
在游戲的過程中,父子倆的距離逐漸拉近。
吃飯時,父子倆的溝通不再是簡短的一兩句話,而是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動。
父親沒有指責兒子,而是用共情的方式走進了兒子的內心世界。
曾刷到一段暖心視頻:
山東一名高二學生下晚自習后,突發奇想提出要去釣魚。
換作其他家長,大概率會以“時間太晚”“功課繁重”為由拒絕孩子,可這位媽媽卻欣然應允。
當孩子釣到魚時,平日里鮮少開懷大笑的他,終于卸下緊繃的神經,笑著笑著就哭了起來。
網友們看到視頻后,紛紛共情:“好想抱抱他,寶貝,累了咱就休息。”大家還稱贊這位媽媽的做法,讓孩子感受到了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但在日常的生活中,許多父母還是習慣于用指責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當孩子考試沒考好時,父母會說:“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做!”
當孩子犯了一點小錯誤時,父母會嘮叨個不停:“你看看你,又犯這樣的錯誤,什么時候才能長點記性!”
這些指責的話語,就像一把把利劍,刺痛著孩子的心。
而共情,則是要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考試沒考好時,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這次沒考好心里一定很難過,沒關系,我們一起分析一下原因,下次爭取考得更好。”
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可以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這是成長的過程,我們一起想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通過閉上指責的嘴,伸出共情的手,父母能與孩子建立起更加親密和信任的關系。
03
- 第三句:裙子和孩子,不必二選一
許多父母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對孩子付出愛和愛自己是沖突的。為了孩子,他們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卻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網絡上曾流傳一句直擊人心的話:“裙子和孩子,不必二選一。”
愛孩子與愛自己,本就該并行。
每一對父母,都不該為了哺育、成全孩子,而完全犧牲自己。
作家約翰·格雷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你到巴哈馬或夏威夷度假并不代表你會排斥自己的家。你只是稍事休整,給自己充電,以便容光煥發地回家,對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更加愛惜。這只是讓你為自己的個人需要服務而已。
《奇葩說》辯手席瑞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讓人聽了心疼不已。
“你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什么最好的都給你了。”
這句在旁人看來或許滿是關懷與愛意的話語,卻成了席瑞小時候最常聽到的“緊箍咒”。
因為母親的過度犧牲,席瑞不敢提任何要求,因為他知道母親有多不容易。就像每次去超市,別的孩子都敢于挑選心儀的物品,他永遠都是低著頭看地板,想用這種辦法掩飾自己的渴望。
即使長大后自己有了能力,席瑞也依然沒能完全從這份童年陰影中走出來……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這種過度的犧牲,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愧疚感,覺得自己是父母的負擔。同時,也會讓父母失去自我,變得充滿怨氣。
父母只有先愛自己,讓自己充滿能量,才能用愛去滋養孩子,讓孩子在愛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電視劇《小巷人家》中有個片段讓人記憶猶新,宋瑩在給兒子訂牛奶時,毫不猶豫地給自己訂一瓶,并笑著說:“牛奶美容,我也要美。”
宋瑩沒有像傳統母親一樣,寧愿自己不吃,也要給孩子吃上最好的。她懂得愛自己,也懂得愛孩子。
在她的影響下,兒子也能感受到一種平等的氛圍,親子關系更加和諧。
網絡上有一句高贊的話:
“愛不是雕刻刀,非要刻出理想的模樣;它是溪水,先漫過自己的腳踝,才能浸潤孩子的土壤。”
父母愛自己,也是為了能更好地愛孩子。當父母充滿活力和正能量時,才能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支持。
04
家庭教育的舞臺沒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
當兒女不尊重時,憤怒與說教無濟于事,這三句話才是開啟和諧親子關系的密鑰。
這三句話,如三盞明燈,照亮親子教育前行的路。
允許爭辯,是給思想插上翅膀;共情傾聽,是為心靈架起橋梁;愛己愛人,是讓彼此的生命都綻放光芒。
從現在起,讓我們允許孩子爭辯,用心共情,先愛自己再愛孩子。
用行動為孩子撐起一片充滿尊重與愛的天空,讓他們在愛的土壤里,成長為獨立自信、溫暖善良的棟梁之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