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不少美國智庫的文章,他們對made in china的焦慮,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出現人傳人的跡象,成為一種群體性噩夢。
其中一個專家叫Noah Smith,早年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專業,曾經是彭博社的專欄作家,也是美國少有的理工科出身的經濟專家。他的思路比較接近我們的工業黨,討論問題從數據和事實出發,他的觀點值得參考。當然,千萬別期待他親中,無論他說什么,都是從美國利益為出發點。
下面就是他的文章,以及我的一些感想,請用批評的態度閱讀。
伊隆·馬斯克最近轉發了一段中國無人機群的視頻,宣稱載人戰斗機時代已經結束。
目前,我還不確定馬斯克對F-35和其他載人戰斗機的看法是否正確——無人機和戰斗機在戰場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未來可能會共存。但無論如何,馬斯克關于無人機將主宰未來戰場的觀點,現在應該毫無爭議了。
無人機已經成為步兵的必備武器,也是炮兵偵察戰場的重要手段。雖然電子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御無人機。然而,一旦人工智能發展到無人機能夠自行導航的程度,這種防御也將基本無效。如果沒有充足的無人機,現代戰爭就不可能取勝。
那么,誰制造了馬斯克視頻中的FPV無人機呢?中國,大疆在商用無人機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接近80%。
大疆的市場份額
而 FPV 無人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件就是電池。誰制造電池呢?那也是中國!根據Bloomberg BNEF的預測,在不久的未來,中國的電池產能可能達到全球的75%。
來源:BNEF
如果美國及其盟友與東大發生沖突,會發生什么?在最初幾周內,雙方的庫存——包括無人機和無人機電池——將被消耗殆盡。之后,就像在烏克蘭一樣,誰的產能更大,誰就能獲勝。
到那時,如果美國和盟友都無法大量生產,美國會怎么做?1) 升級為煤氣罐大戰,或 2) 認輸。無論哪種方式,美國及其盟友都會失敗。
美國及其盟友,不僅在無人機和電池制造方面落后于中國,在所有類型的制造業都落后了。下圖來自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 2024年的報告。
2000年,美國及其盟友占據了全球工業生產的絕大部分,那時的中國,只占6%。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預測,2030年,中國將占全球制造業的45%,獨占鰲頭,甚至超過美國及其所有盟友的總和。
(這還只是產值比例,而非產量。舉個例子,意大利生產一輛法拉利跑車,價值200萬,東大生產一輛byd電車,價值10萬,論加速性能,法拉利還不如比亞迪,但論產值,法拉利就是比亞迪的20倍。所以,如果論制造業的產量,東大占全世界的比例會更高?。?/p>
世界歷史上只有兩次國家能獨霸制造業,一次是工業革命初期的英國,另一次是,二戰時期的美國。這意味著,在一場長期的「產能競賽」中,全世界加起來,也不能保證能超過東大。
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就意味著產能主導者,可以隨意發動任何它想要的常規沖突,而不用擔心被群毆——因為沒有一個聯盟能夠打敗它。他們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煤氣罐”。
當然,其他國家也會提前知道這一點,因此在任何可能的沖突中,大多數國家可能會做出理性的選擇,不戰而降。
中國人非常清楚這一點,這就是為什么他們要推出大規模的產業政策,尤其是提高汽車、電池、電子產品、化學品、船舶、飛機、無人機和基礎半導體等制造業的競爭力。
▲ 中國從德國的進口,正逐步下降
與此同時,美國及其盟國,正在去工業化,此消彼長,后果不難想象。在 2000年代和2010年代,德國制造業出口蓬勃發展,原因是向中國出售高科技機械和零部件。如今,中國已經后來居上,并正在擠壓德國供應商,這是德國工業生產持續崩潰的原因之一。
另外,日本已經在大部分電子行業敗給東大,如今,質優價廉的中國汽車出口,正在取代日本引以為豪的汽車行業。
▲ 日本汽車業在東南亞節節敗退
西方國家都難以應對中國的工業競爭,因為作為資本主義國家,除非正在進行大規模戰爭,否則它們只能從利潤的角度安排制造業。
西方國家的經濟,主要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并實行再分配,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在和平時期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水平。在市場經濟中,如果一個國家想賣給你便宜的汽車,你就讓他們賣,而你自己則從事更有利可圖的事情。如果中國愿意以1萬美元的價格向你出售全新的電動汽車,你為什么要拒絕呢?畢竟,金融業、高科技、娛樂業能獲取高額利潤,制造業太累,沒人喜歡。
但殘酷的事實是,制造業不僅支持戰爭——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它本身就是一場戰爭。
西方國家的經濟模式仍處于“和平模式”,他們尚未將制造業視為攸關生死的戰略產業。共和黨所推崇的關稅,和民主黨首創的產業政策,都只是部分解決方案,缺乏制造業戰略的關鍵要素。共和黨和民主黨都沒有完整的戰略來贏得制造業戰爭。
美國及其盟友如果要重振制造業,就要具備三個要素:
征收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以防止產品大量涌入。
產業政策,維持和擴大西方的制造能力。
組成一個大型共同市場,使西方制造商能夠獲得規模經濟。
共和黨以關稅為先的做法實現了第一點,但卻通過對盟友征收關稅而破壞了第三點。民主黨以產業政策為重點的做法實現了第二點,但卻通過監管和合同要求阻礙了其自身的努力。
先來談談共和黨,因為特朗普即將再次執政。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內,率先使用關稅和出口管制作為籌碼。在他的第二個任期內,他幾乎肯定會加倍征收關稅。
這將有助于保護美國現有工業,避免被來自東方的產品擊敗——就像2010年代美國太陽能電池板行業所遭遇的那樣。但特朗普正在犯下一些錯誤,這將嚴重限制其關稅的有效性。
首先,他威脅要對大多數或所有中國商品征收廣泛關稅,而不是針對特定的商品征收關稅。
全面征收關稅會導致匯率波動幅度更大,從而抵消關稅的影響。對中國制造的電視、服裝、家具和筆記本電腦征收關稅,會削弱對中國制造的汽車、芯片、機械和電池征收關稅的影響。
其次,特朗普威脅要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等盟友征收關稅。這將使美國制造商無法獲得制造廉價產品所需的零部件,從而削弱對中國的競爭力。這還會激起盟友的報復,限制美國制造商的市場空間。
至于產業政策,特朗普威脅要取消《芯片法案》以及補貼電池制造的《通脹削減法案》。但關稅并不能簡單地讓芯片和電池工廠,如雨后春筍般在美國土地上涌現。關稅保護了國內市場,但對幫助美國制造商在更大的全球市場上立足毫無作用;只有產業政策才能做到這一點。
民主黨確實支持產業政策。拜登任內的產業政策,取得一定成效。美國目前正在興建工廠,盡管實際花費的資金幾乎全部來自私人,但建設主要集中在拜登補貼的行業,這也是一件好事。
另外,民主黨的一些「進步人士」反對制造業自動化,理由是自動化會扼殺就業機會。與此同時,中國在自動化方面遙遙領先,最近在人均機器人數量方面已超越日本和德國,而美國則遠遠落后。
舉個例子,中國的港口已經實現全自動裝卸,全天24小時作業。而美國的港口依然活在石器時代,碼頭工會的勢力強大,背后有民主黨支持,他們反對自動化。這不僅是成本問題,更是效率問題。美國的港口只是美國制造業的一個縮影,要在美國實現自動化,有很多人為的阻力!
總而言之,美國兩黨都沒有認識到,中國制造業實力所帶來的挑戰——性質和規模都是空前的,也沒有認識到應對中國制造業需要采取哪些措施。特朗普仍然在做著他1990年代時那種簡單的保護主義夢。而民主黨則認為,再工業化必須帶動就業,與現實嚴重脫節。與此同時,美國的盟友似乎更無力避免制造業的衰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