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中國交易銀行年會在北京隆重召開
——低利率時代 交易銀行的價值與機遇
在數字化浪潮與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推進的雙重背景下,我國金融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了金融創新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為金融行業指明了發展方向。在此背景下,2025年1月14日,第九屆中國交易銀行年會暨第十四屆中國經貿企業最具信賴的金融服務商評選“金貿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隆重召開。本次會議是由貿易金融融媒體、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主辦;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恒豐銀行、北京銀行、吉林銀行、恒生啟金、鄧白氏、合合信息作為合作伙伴;環球交易銀行網、中國貿易金融網、中國供應鏈金融產業生態聯盟、中國產業數字金融50人論壇、中國CFO百人論壇作為支持單位共同舉辦的一場以“低利率時代 交易銀行的價值與機遇”為主題的年度盛會。旨在為打造行業生態金融合作、共享平臺,實現行業共贏。本次大會線下14位重磅嘉賓進行交流和分享、深度解析行業,與近200位線下參會嘉賓、線上最高同時在線人數將近20000人共謀戰略發展。
大會伊始,貿易金融主編、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發起人、中國產業數字金融50人論壇總干事張志強;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魏建國;中國銀行原副行長、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主席張燕玲發表了精彩致辭。
貿易金融主編、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發起人
張志強在開幕致辭中提到,近年來,隨著多輪利率調整,大型銀行長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已邁入“1”時代。在利率下行的浪潮中,銀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服務模式變革挑戰。今天我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在低利率背景下,如何發揮交易銀行的專業優勢,如何創新服務模式,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我們相信,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交易銀行能在低利率時代為銀行業貢獻更多價值,為金融市場的穩健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魏
魏建國在以“抓住數字化轉型機遇,提升低利率時代銀行價值”為主題的致辭中指出,當前銀行界面臨的最主要挑戰是內卷現象,這一問題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重大障礙。特別是在低利率時代,內卷現象或將進一步惡化,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他強調,隨著銀行間競爭加劇,存貸款利率以及優質客戶的爭奪尤為激烈,而產品和服務創新的不足又加劇了行業的同質化,難以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服務需求,從而加劇了內卷現象。這不僅對銀行界自身造成損害,也影響了客戶的利益,進而對整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
針對如何有效應對內卷現象,并將低利率時代轉化為銀行業發展的新契機,魏建國提出了以下三項具有前瞻性的應對策略:首要之策,銀行需致力于提供更多樣化、更高品質的服務公共產品,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從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其次,銀行應積極把握海外市場的發展機遇,加大對跨境業務的拓展力度。鑒于未來趨勢,預計從明年開始,中國企業的第二次出海潮將會涌現,這為銀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國際業務空間。最后,銀行應不斷強化自我學習與提升,將低利率時代視為既存的挑戰也是寶貴的機遇。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以更加穩健的姿態迎接市場變革。這三項措施共同構成了銀行業應對內卷、把握低利率時代機遇的全面戰略框架。
中國銀行原副行長、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主席張燕玲
張燕玲表示,轉眼間,交易銀行已步入了第十個年頭。這十年間,交易銀行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業務蓬勃發展,各家銀行在交易銀行領域創造了眾多首次與第一,贏得了客戶的廣泛贊譽及全球同業的密切關注。在談及總結交易銀行案例的重大意義時,她給出了三個理由:第一,交易銀行是高質量發展的典范。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及向國際更高水平和更深層次開放的需求,交易銀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金融服務和保障。從國際業務、國際結算到貿易金融,再到如今的交易銀行,每一步都見證了國家對外貿易的變革與發展;第二,交易銀行真正以客戶為中心。它應客戶參與國際競爭、產業國際化及國內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需求而生,將高標準、國際化服務發展到了極致。交易銀行不僅服務實體經濟,還推動銀行與客戶共同參與數字化升級,共同建設貿易強國、金融強國、數字強國。這些成功案例值得我們認真總結與借鑒。第三,交易銀行任重道遠。中央提出的戰略要求在新格局下實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高水平對外開放。交易銀行在營商環境、規則規制的開放上已做出顯著貢獻,但現在仍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隨著國內試行建立統一大市場及推動國內市場雙向開放,金融作為重要一環,需要交易銀行繼續發揮專業水準和創新能力,為金融體系的穩健運營和國家的對外開放做出更大貢獻。
揭曉:“金貿獎”榜單
緊接著,大會迎來重磅環節——第14屆中國經貿企業最具信賴的金融服務商評選(金貿獎)的頒獎典禮。作為業內知名的交易銀行生態圈獎項,中國經貿企業最具信賴的金融服務商“金貿獎”從2011年舉辦至今,評選活動每年評選一次,旨在通過對國內外流通流域做出特別貢獻的金融機構及第三方機構的評選,提升中國貿易金融行業的社會影響力和競爭活力。公開、公正、客觀、權威,注重長期性和一致性是“中國經貿企業最具信賴的金融服務商”評獎的基本原則。
頒獎現場(第一組)
頒獎現場(第二組)
頒獎現場(第三組)
2024年度評選吸引了40多家銀行機構和科技公司的積極參與,多家銀行的多個對公業務部門(公司金融部、交易銀行部、貿易金融部、供應鏈金融部、結算與現金管理部、跨境金融部、普惠金融部等)同時申報。在經過評委會多位獨立專家對入圍名單進行“行業領先、創新力、競爭力、品牌營銷”四個維度的綜合考評及點評后,最終產生第14屆中國經貿企業最具信賴的金融服務商(金貿獎)的“最佳交易銀行”“最佳國際業務銀行”“最佳現金管理銀行”“最佳財資管理銀行”“最佳供應鏈金融銀行”“最佳跨境金融服務銀行”等19個獎項名單。
(獲獎名單)
聚焦:前瞻性主題分享
隨后,大會進入到精彩紛呈的主題演講環節。中國工商銀行結算與現金管理部總經理、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理事郭琳;招商銀行總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理事劉學武;北京銀行總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成員魯申平;天健咨詢高級合伙人、金融咨詢主管合伙人張挺;南京恒生啟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營銷官顧正亞分別進行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中國工商銀行結算與現金管理部總經理、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理事
郭琳在題為“于變局中開新局,于全局中謀大局——2025年交易銀行業務發展展望”的精彩演講中,深刻闡述了產業與金融的緊密關系,將其比作根基與助力、肌體與血脈、圓心與半徑,這一本質聯系在任何環境變遷中均恒久不變。她進一步指出,交易銀行的“不變”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遷,銀行以客戶為中心、為企業服務的核心理念不會改變。當前,國內眾多銀行已設立交易銀行部門,并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簡而言之,這些成功的精髓在于奉行客戶至上而非產品導向,追求體驗卓越而非功能堆砌;其次,交易銀行助力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不會變。企業的轉型之路,即為交易銀行的行動指南,銀行始終作為企業的忠實伙伴與服務者,隨企業之需而變,正是其最大的“不變”。另外,交易銀行發揮價值創造職能的目標不會變。價值創造是推動企業及交易銀行業務蓬勃發展的動力源泉。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優化增量、激活存量、提升品質、擴大規模。
同時,郭琳也強調了交易銀行的“變”,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經營要有新思維。力求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本幣外幣一體化、結算投融一體化。特別是在凈息差不斷壓縮的當下,推動高質量、高水平、高效能的交易銀行業務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第二,創新要有新技術。對于交易銀行業務,新技術更是催生了新活力,通過交易的全球化布局、服務的綜合化提升、風險的分散化管理,助力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實現新的飛躍。第三,拓進要有新領域。在數字經濟時代,科技的數智化與服務的生態化成為新路徑,司庫建設正是交易銀行服務生態化的生動實踐,展現了新技術驅動下的新業態。
招商銀行總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理事劉學武
劉學武以“數字化時代下交易銀行的發展與擔當”為主題發表了精彩演講,他指出,在當下這個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時代,企業對銀行服務的需求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企業對銀行服務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傳統范疇,而是向著更加綜合化、全方位的方向發展,尤其是在數字化技術的推動下,銀行能夠連接和服務的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企業生態化的構建已成為新的趨勢,這不僅要求銀行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更需將服務延伸至企業的供應鏈上下游,為企業的買方和賣方提供全面的支持。數字化時代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的運營效率,但同時也對金融支持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銀行無法及時適應這種變化,可能會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他進一步指出,銀行不僅要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助推器,利用自身的數字化能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加快轉型步伐;還要成為企業金融資源配置的優化者,通過提高金融效率,幫助企業更好地配置金融資源,進而提升社會整體效率。同時,銀行還需扮演企業全球生態拓展的服務者角色,探索銀行間如何構建生態體系,共同促進企業國際化進程。
北京銀行總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成員魯申平
魯申平在以“低利率時代 北京銀行交易銀行的實踐與探索”為主題的演講中提到,在金融行業與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交易銀行以其獨特優勢和強大生命力脫穎而出,成為連接實體經濟與金融的關鍵橋梁。其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不僅為銀行創造穩定收入,更是企業資金高效流動、融資效率提升及產業鏈振興的關鍵推手。交易銀行引領金融科技、高效交易、輕型發展與數智融合,緊抱金融科技大樹,通過前沿技術打造高頻、高效、高質量交易,致力于為企業提供無縫、快速響應的服務。輕型發展以更少資源投入實現更大價值創造,數智融合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實體經濟,提升對公業務客群。
北京銀行交易銀行五年發展歷程中,構建了“一梁四柱”產品體系,包括科技支撐的開放渠道與智慧業務系統、供應鏈金融、場景金融、財資管理、跨境金融等,為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解決服務方案。她進一步指出,科技支撐是交易銀行的核心,通過全渠道能力升級、數智化運營飛躍,為客戶提供更好服務,為產品數字化營銷提速換檔打下堅實基礎。供應鏈金融圍繞企業產供銷環節布局全程金融服務,場景金融聚焦企業經營全周期需求,現金管理助力企業數智化轉型,跨境金融實現專業化服務和管理。除此之外,業技融合的敏捷機制、數字智能的極致體驗、開放融合的共贏生態是交易銀行發展的三大保障。
天健咨詢高級合伙人、金融咨詢主管合伙人張挺
張挺在以“交易銀行破局之道 :國內交易銀行發展現狀與趨勢展望”為主題的演講中提到,交易銀行涵蓋了眾多類型的產品,尤其是那些圍繞賬戶、現金管理、財資管理構建的護城河產品,它們的核心作用在于通過時間的積淀,將客戶從弱關系逐步轉化為中長期的穩定關系,或是鞏固現有的強關系。若缺乏這些護城河產品,即便是緊密的客戶關系也可能被競爭對手所動搖。綜合、顧問、體驗、多客戶,正是交易銀行業務的核心本質,構建一個優秀的交易銀行必須具備這些特點。
他進一步分析指出,綜合服務更多地關聯到產品線,但這些產品線的核心始終圍繞著客戶管理和業務需求。交易銀行的本質價值在于解決客戶上下游的資源調配問題,以及實現財務和資金資源的有效獲取、配置與使用。為此,需要深入企業的各個場景,不僅限于財務場景,更要觸及到企業的其他管理場景,如人力資源、產供銷等。未來,交易銀行將進一步向數字化、場景化、平臺化、開放化形式發展。通過數字化提升業務效率,基于客戶經營場景提供個性化服務,構建金融+非金融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并堅持開放化合作理念,進行生態共建,以滿足企業客戶全旅程需求,推動金融產品及服務模式創新,形成強大的場景生態和服務能力。
南京恒生啟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營銷官顧正亞
顧正亞在以“財資管理助力交易銀行服務升級”為主題的演講中指出,當前銀行在服務企業客戶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凈息差縮小、客戶獲取難度加大,以及對客服務能力的不足等問題,都嚴重制約了銀行的發展。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企業的數字化程度和運營效率不斷提升,而銀行的對公服務能力卻顯得相對滯后。傳統的服務模式,如依賴對公客戶經理等,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的市場需求。近年來,雖然銀行開始倡導以客戶為中心,重新構建服務體系,服務能力有所提升,但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和經濟調整,如何更加精準地識別企業風險,成為銀行面臨的新考驗。
針對企業與銀行的共同痛點,顧正亞認為,財資管理為銀行提供了一個從企業角度出發,優化對公服務的有效路徑。當前,銀行業競爭激烈,大型銀行不斷向下沉市場滲透,使得競爭態勢愈發激烈。監管環境的日益嚴格,以及企業對于資金需求的直接性和高效性,都促使銀行必須重新審視并調整對公客戶的服務模式。金融即服務,通過數字化手段,從客戶體驗的角度出發,重構銀行對公服務體系,將現有產品與能力整合為一套解決方案,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切實解決其資金難題。這不僅是銀行響應企業需求的必然選擇,也是銀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尋求突破的關鍵所在。
透視:行業痛點性話題
最后一項議程是圓桌論壇環節,參與主題為“低利率時代 交易銀行的價值與機遇”,圓桌論壇的嘉賓有:中國民生銀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成員楊鯤鵬;華夏銀行貿易金融部總經理、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成員朱凱;渤海銀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徐捷;浙商銀行國際業務部副總經理李劍峰;鄧白氏行業客戶部總監宋佳偉。在杭州銀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成員葉璟毅的主持下,圓桌論壇聚焦以下幾大熱點進行討論:如何應對利潤壓縮的挑戰保持業務增長?針對企業客戶在低利率下的融資需求變化,交易銀行如何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定制化的解決方案?數字技術迅猛發展,如何加強風險管理確保資產質量和信貸安全?如何利用平臺化思維,深化客戶關系發掘新業務機會?如何平衡短期盈利目標與長期發展戰略,實現可持續發展?
此次年會,作為交易銀行領域的一次思想盛宴,不僅凝聚了行業共識,更為金融強國建設貢獻了寶貴智慧。展望未來,交易銀行業將在數字科技的強勁驅動下,持續探索未知,不斷開創服務模式的新邊界,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注入更強動力,攜手共創穩健前行、繁榮共贏的美好未來。在變革與創新的征途中,交易銀行的每一步探索,都將深刻影響著金融生態的演進,書寫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