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創作團隊 | 千城記
撰文| 楊辰可
編輯 | 李想
2025年伊始,“最強地級市”蘇州再度展現“卷王”本色,以一系列大動作拉開了新一年的發展序幕。
1月3日,蘇州召開新型工業化推進會議,全面實施“蘇州智造十大行動”,力爭打造全球領先的“智造之城”。
野心不止于此。
到2026年,蘇州要打造四大萬億級產業,培育15個超千億級產業,推動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萬億元。
蘇州金雞湖風光,圖片較大,請橫屏觀看(圖源@攝圖網)▼
面對如此雄心勃勃的目標,蘇州各區縣“小弟”紛紛遞上“軍令狀”。
張家港提出加快打造5個千億級產業創新集群;太倉則鎖定“太倉制造、德國品質”這一發展方向,進一步擴大競爭優勢。
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高新區兩大園區也不甘落后,蘇州工業園區提出力爭全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5%以上,工業投資增長10%以上;蘇州高新區則推出“高新智造十大攻堅”行動,目標是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600億元,同時推動工業投資和創新指標實現兩位數增長。
蘇州園區湖東CBD(圖源@攝圖網)▼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那可不是“卷王”的作風!
蘇州市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和市政協十五屆四次會議將分別于1月12日至15日、1月11日至14日召開,蘇州的“兩會時間”也正式開始……
“卷王”不愧是“卷王”,一刻不給其他城市趕超的余地。
蘇州為何如此壕橫,它到底有哪些實力和優勢?
評判一座城市的發展,雖然要綜合各方面實力評判,但最直觀的還是經濟產能。截止到2023年,蘇州GDP為24653.4億元,穩居全國城市第6位,僅次于北上廣深,以及重慶。
蘇州市GDP名列前茅(圖源@網絡)▼
除經濟產能外,地理位置上蘇州也是極具優勢。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自古就是重要的產糧區。加之水網密布、水運便捷,北臨長江、西抱太湖,使得蘇州當仁不讓地成為蘇南中心城市。
這也使得蘇州的富饒,從古至今從未減弱。尤其在京杭運河修通之后,更加速了物資的集聚與擴散,北達揚州、洛陽(隋朝大運河中心)、北京,南抵嘉興、杭州。蘇州名副其實集天下之便于一體。
蘇州市地圖(圖源@天地圖)▼
集天下之便于一體的蘇州,2500多年前就有了建城史。相傳在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筑闔閭城作國都,蘇州便由此興建,所以蘇州也是名副其實的古城。
吳王為何選在蘇州建城呢?
這就要歸功于蘇州密布的水網了,這不僅便于與其他地區進行貿易和交流,也便于防御外敵入侵,做軍事要塞。再者古代生產力低下,豐富的水資源還有利于農業生產,便于休養生息。因此吳王便選在蘇州建都城。
也因吳王在蘇州建都城的原因,蘇州的農業、漁業和手工業都得到大力發展。眾多有學之士慕名而來,為這座城市帶來源源不斷地生機與無限可能。
蘇州寒山寺(圖源@攝圖網)▼
到了秦漢時期,蘇州的經濟地位更高了,可惜那是在東漢中期以前。
東漢中期以前,蘇州是江東地區的行政中心,管轄范圍大,相當于今江蘇長江以南、安徽東南、上海及浙江全部、福建中北部的廣大地區。
但從東漢中期以后,蘇州的管轄范圍退至錢塘江以西,因而政治地位在逐年下降。
盡管在唐代中葉的開元二十一年至建中二年期間,蘇州再次作為江南東道、浙江西道及浙江東西道的治所,重新成為江南地區首要的行政中心。總體上,蘇州的政治地位還是處于下降狀態。
好在蘇州物產豐富,且少有戰亂的破壞,經濟發展并未受到太大影響。
蘇州山塘街景觀(圖源@攝圖網)▼
蘇州的經濟好到什么程度?
唐朝時蘇州每年向朝廷繳納的賦稅為105萬貫錢。當時兩浙地區13州,平均每州繳納51萬貫,所以僅一個蘇州就是13州平均稅額的兩倍,足見蘇州的財大氣粗。
到了宋代財富的積累不斷增加《吳郡志》中引用白居易的詩句來形容蘇州,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熟知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等也是在宋朝興建。
蘇州著名園林拙政園俯視圖(圖源@攝圖網)▼
直至明代,蘇州逐步成為全國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城內的街道布局井然有序,商賈云集,各類店鋪林立,如書坊畫肆、絲綢蘇扇鋪、茶樓酒肆等,一派繁榮熱鬧的景象。
清代就更有意思了,康熙年間,巡撫韓世琦在原蘇州的基礎上改筑城墻,重修后總長達45里,使蘇州成為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在江南地區蘇州的城池規模僅次于南京。
此時的太湖流域也逐漸成為全國最大的糧倉,蘇州向中央政府繳納的糧、稅已占到全國的十分之一。
園林藝術也進入了鼎盛時期,拙政園、網師園、留園等著名園林的修建和擴建,使其更具獨特魅力,可見蘇州的財富真是歷經幾千年的積累而不衰。
蘇州拙政園內部景觀(圖源@攝圖網)▼
現在,蘇州也同樣很幸運,因地處長三角中心地帶,利用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優勢發展壯大,還與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緊密相連。
尤其是因為緊鄰上海,很多大型工廠都選擇在蘇州建廠,并集中在吳中經濟開發區和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
致使蘇州的工業化發展迅速,目前已擁有16萬家工業企業,這些企業不僅實力強悍,且涵蓋類別廣泛:35個工業大類、167個工業中類和491個工業小類。其中,恒力、沙鋼、盛虹3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
因為蘇州距離上海近,地鐵交通便利,許多無法在上海安家的職場人選擇在蘇州定居。
所以蘇州的發展,離不開上海“外溢效應”的帶動。現在的蘇州,也是連續多年保持全省GDP第一的地級市,狂甩省會城市南京,實力赤裸裸地擺在那兒。
江蘇省2023年GDP前五排名(圖源@中經數據)▼
但蘇州會滿足于此嗎?這一點可以從2021年6月5日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做客央視《對話》的訪談中找到答案。
許昆林談到蘇州的發展定位,說出這樣一段話:“蘇州的目標不是保持地級市第一位,而是應該有更大的擔當和作為。”
所以蘇州的野心從來不滿足于做地級市第一,或許像上海一樣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才是它的目標。
若真是如此,實現與上海的同城化是不是最便捷的途徑之一?
從歷史上講,蘇州和上海的關系,還真的不簡單。在元朝時,上海還曾隸屬于蘇州。
但到了清朝由于政府腐敗無能,各種割地賠款,而上海經濟發達、港口地位及其重要,因而被多國選做租界,慢慢地與蘇州的聯系也逐漸減弱。到1927年,上海正式從蘇州劃出,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之后,上海的松江與青浦等地也陸續從蘇州劃出。
這也是為何兩地人的生活習性有很多相似性,以至于有人把蘇州作為上海的平替,雖然這種視角并不準確,但也從側面認證了上海和蘇州的關系緊密度。
蘇州七里山塘街夜景(圖源@攝圖網)▼
根據中國城市設計規劃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數據應用與創新中心對長三角城市通勤聯系的研究表明:
蘇州20%的對外交流集中在上海,對比第二位的無錫,高了4倍之多;通勤聯系占蘇滬交流的25%,遠高于東京都市圈同等圈層的通勤比重。
所以“老上海”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每戶上海人家,少不了蘇州親眷。節假日,蘇州大街上從不乏上海牌照,大小景點也處處可見“阿拉”腔。
華燈初上的蘇州古城區(圖源@攝圖網)▼
其實上海和蘇州的關系更像是“前店后廠”,蘇州需要上海的更多隱形資源,因為從國家配置上,地級市的資源總是有點“吃虧”的。而上海也需要蘇州提供地理資源、低成本的商品、建廠的地皮等。所以在同城化上,蘇州更像上海的“后花園”。
“后花園”的作用也體現在水利上。
蘇州水網交織,港口航運發達,這為發展工業提供了充足的物流條件和航運基礎。這樣一來,上海出資金和技術,蘇州出場地和人工,加上廉價的淡水和方便的物流,基本滿足了發展工業的一切條件。從水利上看,蘇州縣區反而比市區還略占優勢。
蘇州吳中太湖西山風景區(圖源@攝圖網)▼
因此,若仔細觀察蘇州的地圖,便會發現蘇州是一個沒有中心的城市,老城區被完美地保存下來,新區和寫字樓卻分散于四周,尤其靠近上海的蘇州邊緣地區,經濟發展絲毫不遜色于主城區。
這便是靠近上海的優勢,“外溢效應”讓蘇州享受到源源不斷的好處。老城區得以保存,便于繼續發展旅游業,新城區則有更大的機遇發展商業。這使得蘇州整體經濟都能得到合理地發展,減少城郊發展不平衡的情況。
蘇州地標東方之門(圖源@攝圖網)▼
那么,同城化真的那么簡單嗎,同城化應該實現到哪種程度?
同城化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融合,還需要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協同發展,就好比老百姓最關心的戶籍、社保、教育等。而這,能否實現“同城同待遇”呢?
例如,在交通領域,雖然蘇州軌交11號線與上海軌交11號線已經實現換乘,但蘇州內部的交通往來仍然存在一些不便之處。蘇州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內部交通網絡,提高交通的便捷和效率,才能更好地與上海實現同城化。
公共交通還好說一些,但若想實現自駕一日通勤卻難上加難。
根據2023年數據,蘇州機動車保有量達到538.3萬輛,上海保有量則接近550萬量。顯然,蘇州的538萬輛車不可能實現滬蘇同城化,尤其高峰期,很難開放引入上海內環。
除了出行,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是子女教育問題,這就不得不談談讓人聞之色變的高考。
江蘇省的高考被形容是“地獄難度”,蘇州學子也是在劫難逃,可上海卻被譽為高考的天堂,顯然這方面兩地同城化比開放蘇牌進滬更難。
還有在同城化上,總是存在上海制約蘇州發展的說法。坊間傳言蘇州昆山不少知名臺企本是上海主導洽談的項目,最終被蘇州人“截了胡”,于是乎上海老板對蘇州免不了有些許提防。
而蘇州目前承接的更多的外溢項目主要還是工廠居多,那些讓各大城市眼紅的高薪科技企業、國際外企基本還是選擇上海,很少愿意在蘇建企,在實現這方面同城化上蘇州的路還很遠。
蘇州平江門(圖源@攝圖網)▼
同城化很重要,但同城化并不能實現兩城如一城,搞不好確實容易形成一些制約。
上海有的,蘇州反而不好發展,比如機場。實際上蘇州光福機場曾經在1994年啟用過民用航線,但在2002年關閉了民用功能。自此以后,蘇州未曾有過機場,這也是蘇州的一個心結。
很多蘇州百姓把這歸咎于離上海機場太近的緣故,導致機場的建設、選址都有難度。沒有機場,蘇州百姓的旅游出行還是很不方便,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好在今年蘇州機場建設終于能夠落實行動,開了心結。
同城化本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滬蘇想要實現全面同城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打造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美窗口”》 2021-06-22 新華日報
2.《央視對話——聚焦蘇州,許昆林書記這樣說…》2021-06-05蘇州日報
3.《“緊貼”上海,蘇州的“野心”能實現嗎?》2021-06-09澎湃網
4.《蘇州機場,暫定名蘇州通用機場》2024—4-28上觀新聞
5.《2025蘇州兩會,準備就緒》2025-01-09引力播新聞
6.《開年第一周,蘇州各地在拼啥?》2025-01-07看蘇州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聯系刪除,感謝您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