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營氣》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nèi)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jīng)隧,常營無已,終而復(fù)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nèi),注目內(nèi)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fù)從跗上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于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luò)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fù)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這段經(jīng)文描述了營氣在人體十二經(jīng)脈中的循環(huán)流注順序,為子午流注理論中氣血在經(jīng)絡(luò)中按時間順序流注的觀點奠定了基礎(chǔ)。
《靈樞?五十營》
“黃帝曰:余愿聞五十營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經(jīng)脈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yīng)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周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所謂交通者,并行一數(shù)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此篇論述了人體氣血在經(jīng)脈中一晝夜運行五十周的規(guī)律,以及與自然界日行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體現(xiàn)了人體氣血運行與自然界時間變化的緊密聯(lián)系,是子午流注理論中 “天人合一” 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
《素問?生氣通天論》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這段經(jīng)文描述了人體陽氣在一天中的變化規(guī)律,平旦陽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陽氣虛,這為子午流注理論中不同時辰人體氣血的盛衰變化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如午時陽氣最盛,子時陰氣最盛等觀點與之相關(guān)。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yīng)之。以一日分為四時,則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晝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夕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夜甚也。”
文中指出人體疾病的變化與一日之中的不同時段有關(guān),如同四季變化一樣,早晨、中午、傍晚、夜半各有特點,這反映了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在不同時間的差異,與子午流注理論中根據(jù)不同時辰進行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時路相契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