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天皇——德仁天皇與雅子皇后
縱觀整個國際社會,日本天皇的存在也可謂是十分特殊。天皇不僅是當今世界唯一使用“皇帝”這一頭銜的國家元首,天皇家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皇室。
這幾年,有關日本皇室的新聞也會時不時地出現在我們眼前。從無論如何都要舍棄皇族身份降嫁花花公子的小室真子,再到考個大學卻頻頻碰壁的悠仁親王,可以說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真子公主與丈夫小室圭移居美國
從2024年四月份開始,宮內廳開始通過Instagram積極地發布以天皇為首的皇族的日常生活,試圖拉近皇家與國民之間的距離,不料卻正巧趕上了輿論的風口,最終引來了許多非議甚至是直接的謾罵。
宮內廳的Instagram主頁
2024年11月25日,現任天皇德仁天皇的弟弟——文仁親王在生日會見上針對這些聲音發表了自己的不滿,指責民眾成為了“欺凌”皇家的主體。他的這一言論將民眾推向了皇家的對立面,引爆了負面輿論。
文仁親王在發言會上指責民眾
然而讓更多日本民眾高呼無法接受的,卻是他在這之后的一句無心之言。
可能許多人會想,文仁親王究竟是說漏嘴了什么才能比指責民眾更加引來爭議,就連相關領域的專家也在采訪中表示“相當震驚”?
有意思的是,文仁親王只是說了一句“皇族也是活生生的人”。
為何一句“皇族也是活生生的人”會引起如此多的爭議?難道日本天皇不是人?這我們還要從日本菊花王朝的歷史開始講起。
天皇是怎么來的?
日本皇家的皇祚綿長一直被日本人民所稱道,“日本與他國有根本的不同,日本從未改變過朝代”的思想和信念一直存在于日本歷史之中。
《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均記載了一個叫做“天孫降臨”的神話故事,雖然兩個版本有一些微妙的差別,但講的都是天照大神的孫子從眾神居住的高天原下凡到人間統治日本的故事。
繪畫中所描繪的天孫降臨的神話故事
傳說中的這位天照大神的孫子叫做瓊瓊杵尊。許多人對這個名字可能感到陌生,但對他下凡時天照大神賜予他的三件神器應該不陌生:八尺瓊勾玉、八咫鏡和草薙劍。
傳說中的“三神器”
這三件神器在現在的許多文藝作品中都出來客串過,在日本人心中是個非常重要的符號。
事實上,這三件神器本是日本皇家的象征。相傳瓊瓊杵尊是初代天皇神武天皇的爺爺,現在皇家的這三神器就是從那時候代代繼承下來的。
繪畫中描繪的神武天皇東征
神武天皇后來平定四方,在大和國橿原宮登基,建立日本國,也成為日本王朝的起點,他的登基日后來甚至被定為了日本的建國日。
從那時起,天皇的血脈就被認為不曾斷絕,其王朝也從未被推翻。
由于這種與神話的緊密聯系,日本天皇也一直以來都是神道教的最高祭司。
宮內儀式中的德仁天皇
在政治權力被基本架空的現在,這種宗教領袖的屬性卻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甚至被稱為天皇先現今最重要的存在意義。
可惜神話傳說畢竟是神話傳說,現在的天皇血脈到底從何時緣起、當今皇家與早期的天皇到底有沒有血緣關系等問題,都還需要畫個問號。就連那象征皇家神圣血脈的三神器如今是否還存在也無人知曉了。
然而這樣種種的爭議也并不能否認千百年來“萬世一系”的思想以及“君權神授”的理念對日本文化造成的深遠影響。
此“神”非彼“神”
我們不難看出,天皇家系在日本文化的語境中擁有著濃烈的神話色彩。難道對日本人來說天皇真的不是人而是神?
在我們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得先弄清楚——神究竟是什么。
日本的傳統神道教對神明的認識可謂十分特殊,把諸神稱為“八百萬的神明”。
出云大社藏《八百萬神どうけあそび》所描繪的八百萬的神明
在這里,八百萬是一種象征“無窮無數”的比喻,其內核便是我們也并不陌生的“萬物有靈論”。
神道教認為凡間的萬物都有神靈依附,就連長年使用的人造物品也會成神。
比如在生活中常見的雨傘、提燈之類的物件,在經年累月累積靈氣或是怨氣之后也會化為“付喪神”,成為出現在各個版本《百鬼夜行繪卷》中的常客。
《百鬼夜行繪卷》中的傘妖與提燈妖等妖怪也被視為神明
日本會對“神明”形成這樣的認識,主要與他們的文化屬性與自然環境有關。
日本古時是典型的農耕社會,這形成了一種重視自然的原始信仰。
又因為日本這片土地多災多難,千百年來人們對于未知存在的畏懼、崇敬和尊重與這種信仰結合,使得日本人將人、鬼、神、妖都視為了自然的一部分,其間的界限也就漸漸模糊。
日本的宗教觀念便是這種傳統哲學的延伸,天皇的神性也來源于此。
天皇連接人與自然,所以擔負著祭祀的責任
日本傳統觀念中認為天皇是連接了人類與自然的偉大存在,卻并不認為天皇創造萬物,也并不認為天皇高于一切。
回顧近代日本史,天皇本應該就這樣被架空,作為神道教的最高祭司成為日本的“世襲教皇”,亦或是在近代化的沖擊下成為世俗化的犧牲品,淡出歷史的舞臺。
然而我們都知道,一切并沒有向這樣溫和的方向發展。
隨著西方現代意識形態洗刷日本社會,日本傳統哲學的根基被動搖,天皇的神性開始漸漸變質。
從明治天皇開始,天皇的神性開始出現變化
巧合的是,當時的民族主義者們也正好就缺這么一個大義名分和能夠為此負責任的統治者。
于是,他們裹挾著瘋狂的日本民眾,簇擁著天皇走上了一條無法回頭的“登神之路”。
天皇的“登神之路”
江戶時代,幕府在外交及內政中表現出無力應對局勢的軟弱形象,滋生了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尊王思想愈演愈烈。
而在大政奉還及戊辰戰爭結束之后,天皇這一民族與宗教領袖的地位更是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
大政奉還后權利被“表面上”收歸于天皇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效仿德國實行二元君主制,雖然設立議會并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但將天皇視為了最高統治者并利用其實行專制統治。
隨后明治政府先后督促天皇發表《軍人赦諭》與《教育赦語》,直接命令了民眾對天皇領導的封建軍國主義國家的忠誠。
另一方面,為了在鞏固天皇地位的同時抑制基督教在日本國內的傳播,“國家神道”思想應運而生。
軍隊于神社內整列
以明治天皇為中心的統治體系得到確立之后,明治政府在1868年宣布實行“祭政一致”(即政教一體),復興神祇官機構,成為神道國家化的開端。
同時,明治政府宣布正式實行神佛分離,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強制使神道教與佛教進行切割,削弱佛教在日本國內的地位,為神道教的國家化鋪路。
“神佛分離”時被破壞的佛像
明治憲法中原本明記日本國民享有信仰自由,當時的日本政府為了解釋這一矛盾,提出了“神道非宗教論”,即國家神道是一種道德傳統和愛國實踐,國民有信仰神道教的義務。
這甚至使得神道教在當時具有了一定的國教性質。
日本政府就這樣使用國家神道對社會施加更深的民族主義改造,使得國家神道的儀式中開始包含效忠天皇和國家的主題。
從1890年開始,國家神道成為國民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也成為了公共學校教學內容的一部分。
明治政府甚至將描寫了天皇家神話起源的《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作為史實在學校的歷史課中進行學習。
明治時代學校內發放天皇“御真影”,要求學生瞻仰
不僅是過去的天皇,國家神道主義還根據教義將現任天皇天皇定為了“現人神”,意為“現世以人之姿存在的神”。
在這時,天皇的神性已經被扭曲成了絕對、唯一并且高于一切的“至高神”,甚至是日本帝國的“創造主”。
日本帝國的民族主義狂歡就這樣高歌猛進,直到在二戰中撞得粉身碎骨,只留下了一片狼藉,“天皇陛下萬歲”這六個字的含義也被永遠地扭曲了。
神的隕落
二戰結束之后,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為了將國家神道中的納粹主義教義非法化,頒布了《神道指令》。要求日本進行政教分離,終止國家層面對神道的支持,國家神道從此廢止。
為了落實《神道指令》,駐日盟軍總司令部還督促昭和天皇發表了在后世被稱為“人間宣言”的一紙詔書。
被后世稱為“人間宣言”的詔書
1946年元旦,昭和天皇對全日本做新年演說,在演說的后半部分否定了天皇做為“現代人世間的神”的地位,宣告天皇也是僅具有人性的普通人。
這段宣言在國際社會上被視為“日本天皇由神變成人的歷史性變化”與“日本現代世俗化的開端”,本被要求退位并追責的昭和天皇也因此迎來了印象上的好轉。
昭和天皇與麥克阿瑟的著名合照
但事實上這封詔書的意義卻并不像外界中所想的那么意義非凡。
原本《人間宣言》的英文原案徹底否定了“Emperor is divine”,即“皇權神圣不可侵”,駐日盟軍總司令部本想用這一紙詔書給日本廢除天皇制打下基礎。
但在幾輪交涉之后,駐日盟軍總司令部最后做出讓步,允許人間宣言的最終版本相較于英文原案進行相當多避重就輕的改動。其中就包括允許昭和天皇繼續承認自己是神的后裔。
當時的日本報紙也都對“人間宣言”進行了避重就輕的解釋。
從結果上來看詔書中雖然否定了“昭和天皇是現人神”,但字面上并沒有否定“天皇的祖先是日本神話中的神”,進而也沒有否定過去以及之后天皇的神格。
除此之外,天皇在皇宮舉行的基于神道的宗教儀式仍然被視為私人的事務而被允許繼續進行,天皇的宗教領袖身份從而也被完整保留了下來。
因此對于日本人而言,自古以來天皇與日本民眾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因為這一封詔書而受到太多的影響。
天皇的宮內祭祀如今仍在如期舉行
昭和天皇這封既承認了自己是普通人卻又沒有放棄神格的宣言也給后世留下了非常大自由解釋的空間。
后來,日本確立了“象征天皇制”的政治體制,天皇的存在雖然得以保留,但政治權力被完全收歸于國會。
文化與思想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日本的世俗化進程,時至今日,就如同“象征天皇制”其名,天皇僅僅只是作為一種象征為日本民眾帶來一些精神上的慰藉。
在世俗化的現代日本,天皇已然只是一種象征性的存在。
但即使如此——由于曾經那些復雜的歷史原因——日本天皇家究竟是不是人時至今日仍然還是一個 官方一直避而不談的敏感問題 。
畢竟直言天皇“不是人”無疑會助長民族主義者的氣焰;說天皇是人則又有可能會破壞一直以來穩定的日本民眾與天皇間的微妙關系。
這也難怪戰后這么多年,“薛定諤的天皇”一直具著有“神、人二相性”,維持著一個既是人又不是人的狀態。
文仁親王在公共場合明言“皇族也是活生生的人”會激起那么大的風浪,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文仁親王及其親屬
對今天的日本民眾來說,如何看待天皇早已屬于個人自由,無傷大雅。但身為皇族的文仁親王說自己是人,很難不讓人覺得暴露了皇族潛意識里的真實想法。
若是說菊花王朝這千百年來經歷了這么多大風大浪,連在二戰戰敗后都想方設法保住了自己的光環,最后卻因為經不住現實的洗禮被自己人打回了人型,未免也太讓人唏噓了。
※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日本通立場。
- 完 -
轉載原創請聯系我們,獲得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