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者初診時自述患肝硬化多年,曾長期服用西藥,但效果不佳。
最近還出現了輕微腹水,下肢水腫,伴有失眠、身困乏力和腹脹等癥狀。
了解情況后,為患者開了一個方子:當歸、白芍、柴胡、香附、郁金、三七、丹參等。
半個月后,腹脹減輕;一個多月后,下肢水腫明顯好轉,失眠和乏力的癥狀基本消失。
隨后,經過兩個月的鞏固處理,腹水完全消退。隨訪一年,患者諸癥平息,再未復發。
這個處理方案的核心在于五個步驟。
第一步是補肝血。肝主藏血,當歸和白芍是養血補血的主藥。當歸能夠活血、止痛,滋潤肝臟;白芍則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效果。兩藥相配,猶如給干涸的土地澆上甘露,為肝臟提供充足的血液支持。
第二步是疏肝理氣。柴胡和香附是經典的疏肝解郁藥,能夠調暢氣機,讓肝臟的運行更加順暢。如果把補肝血比作澆水,那么疏肝理氣就是施肥,使肝臟功能進一步恢復。
第三步是活血化瘀。肝硬化的核心病機之一是瘀血阻滯。三七和丹參是化瘀的良藥,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肝臟微循環環境,就像為植物松土一樣,幫助血液流通順暢。
第四步是利水消腫。患者有腹水和下肢水腫,茯苓和澤瀉這兩味藥能清熱利水,既不傷正氣,又能排除濕邪,讓體內的“積水”被清理干凈。
第五步是健脾補氣。黨參、白術和甘草能夠補脾氣、益脾血,為整個身體提供更強的支持,防止濕邪反復,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
在中醫看來,肝硬化并非不可逆轉。其本質是肝血不足,氣機不暢,濕熱瘀阻。
處置需要整體調理,從補肝血到疏肝理氣,再到活血化瘀和利水消腫,最終通過健脾固本實現穩定康復。
每一個方子背后,都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哪怕是同樣的病癥,不同的體質、病情階段也需要不同的加減變化。
醫生介紹:何立麗,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后,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肝病科副主任醫師 ,北京市中醫疑難病研究會會員。師從全國名老中醫、中醫腫瘤學家孫桂芝教授。主要從事肝癌、肝硬化的防治研究,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婦科惡性腫瘤方面均有一定的臨床經驗。作為課題負責人負責所級基金課題、博士后基金課題各一項。作為課題主要完成者,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中央保健課題1項。作為第一作者,在各類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 ,先后有4篇論文獲得相關雜志優秀論文,博士畢業論文獲得“2010年度(中國)獎學金”一等獎。參與編寫專著兩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