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二十三,糖瓜粘”。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農歷的小年,傳統祭灶的日子。祭灶自然要陳列各種祭品,然而古今不同。古代祭灶多用肉食,如今多用糖果。其中包含的文化意味不盡相同,古代講究敬畏,而后多講功利,這又是緣何形成的呢?
祭灶習俗非常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蠟祭(后來叫臘祭),主要祭祀的是灶神。灶神源自上古崇拜,位列“七祀”之一。《禮記·祭法》:“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大割祀于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可以看出,不管王公貴族,還是庶民百姓,都會在歲終臘祭時祭灶。
為何要祭灶?古人認為,對于所有神靈都需要敬畏。“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認為每年的十二月,是回報神靈的時候。如《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伊耆氏”就是神農氏,“索”就是索取、搜索、獵取,因而蠟祭就是從神農氏開始起,就在十二月把收獲的食物和獵取的獵物奉獻給神靈,從而予以回報。
蠟祭用什么祭品?每個時期也不相同。《禮記·郊特性》:“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氣;血腥爓祭,用氣也。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蕩其聲;樂三闋,然后出迎牲。聲音之號,所以詔告于天地之間也。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陰達于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陰氣也。蕭合黍稷;臭,陽達于墻屋。故既奠,然后焫蕭合膻薌。凡祭,慎諸此。”
大意是:堯舜時期注重用氣味和神靈溝通,因而把肉用水煮半熟,血腥氣味較濃;殷商時期注重用聲音和神靈溝通,因而用奏樂三闋,再獻上祭品;周代崇尚美味,因而先用美酒澆灌和地下幽陰的神靈交流,再用香茅、蘭草等香料把肉烹制成美味的佳肴和天上的神靈交流。因而祭祀從周代起開始采用美酒和熟肉以及香料等。
至于蠟祭又稱臘祭,這和“臘”含義有關。“臘者同獵”,臘的本意是獵取,在冬季人們把多余的肉掛起來成為干肉,祭祀時用,因而又稱為“臘祭”。另外“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再加上蠟祭在十二月,因而該月又被稱為“臘月”。于是后來蠟臘通用,也合稱。
《后漢書·禮儀志中》“勞農大享臘”,劉昭注引秦靜曰:“古禮,出行有祖祭,歲終有蠟臘”。因而“蠟祭”又叫“臘祭”,這就是后來東漢鄭玄撰著的《禮記注》所說“夏曰淸祀,殷曰嘉平,周曰蠟,秦曰臘。”的來歷。
臘祭的目的是什么?這在《禮記·郊特性》中也做了經典闡述,“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故祭,求諸陰陽之義也”;“腥肆爓腍祭,豈知神之所饗也?主人自盡其敬而已矣”。意思是,祭灶的目的是為了回報神靈,追求心理安慰,陰陽和諧的用意,至于怎么能知道神靈享受祭祀?沒辦法知道,不過,作為祭祀的主人,只需要敬畏神靈,仁至義盡,就可以了。
可見,最早的祭祀是出于敬畏的目的,從祭祀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因為古人認為神靈無所不在,每個人的言行都受到神的監督。因而只有謹慎作為,真誠回報神靈,神自然知道。然而,到后來,隨著經濟力的發展,人們顛倒因果。成了只需要祭灶給予好的獻祭,就會獲得好的回報。這從祭品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最早的臘祭,是用肉和音樂以及美食等,其中肉的主要來源是狩獵的野獸和蓄養的家畜,然而耕牛是不允許的。正如《禮記·郊特性》:“帝牛不吉,以為稷牛。”由于耕牛是古代農業社會的主要勞動力,因而是不允許的。蠟祭只能選用豬、羊、雞、魚等家畜、狩獵的野獸或打撈的漁產等。然而到了漢代以后,祭灶的肉食多用黃羊,這又是為何?
至于為何用黃羊?本來和古代祭祀的季節有關。《禮記·郊特性》:“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意思是:蠟祭是對神靈仁至義盡的敬畏。而蠟祭是冬季,萬物肅殺,草木枯黃,黃色為主調,因而身穿黃色衣裳進行祭祀。于是人們在選擇祭祀用的動物時,盡量選擇和季節相適應的顏色,因而在用野獸的時候,多選用黃羊。
后來人們把黃羊進行演繹,說祭灶用黃羊可以帶來好運,因而成了風俗。這在東晉小說家干寶創作的志怪小說《搜神記·陰子方祀灶》中有記錄。原文淺顯易懂:“漢宣帝時,南陽陰子方者,性至孝,積恩好施,喜祀灶。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七百余頃,輿馬仆隸,比于邦君。子方嘗言:我子孫必將強大,至識三世,而遂繁昌。家凡四侯,牧守數十。故后子孫嘗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
故事中陰子方致富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其非常孝順,因而得到灶神的福報。沒想到人們顛倒因果,認為祭祀黃羊可以飛黃騰達。于是后來祭灶用黃羊成為習俗,一直到了清代。如在清人富察敦宗的《燕京歲時記》有:“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近聞內廷尚用之,民間不見用也。”
那么,如今用關東糖祭祀源自何時呢?關東糖又稱灶糖、大塊糖、麻糖,是古老的傳統名點,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在遠古時期,古人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后來到了發展為從谷物中制取飴糖,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制糖等。
如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里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楚辭·招?》:“粔籹蜜餌,有粻餭些”。粔籹(jù nǚ)就是一種環狀的甜餅,很像今天的甜甜圈。說明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
東漢人在《四民月令》里講制糖要在入冬以后,先熬制糖稀,然后用大火敖干使得糖稀變硬,之后反復攪拌、熬煮、碾壓,就形成了飴糖。真正全面發展是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述了五種制糖方法,從工序上來看與現代制糖已經基本一致,這也反映了當時制糖技術的極大發展。
由于糖是非常甜美的食品,因而古人最早在祭祀上作為供品,以表示美味,并非現在的祭灶為了迷惑灶神的目的。如南北朝時期梁代宗懔撰寫的風俗志《荊楚歲時記·第一部》中記錄春節習俗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記》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于是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于散。”
其中“膠牙餳”,引用晉代周處《風土記》曰:“膠牙者,蓋以使其牢固不動”,這大概是關東糖的較早雛形,也是被用于祭祀的最早記載吧。膠牙餳被用于祭祀一直被后代延續。諸如白居易的《歲月家宴戲示弟侄等》詩:“歲盞后推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三杯藍尾酒,一楪膠牙餳”等。
因而筆者認為在祭灶時也會用膠牙餳,不過真正成了祭灶時最具有標志性的祭品,則應該在宋朝。諸如宋末詩人方回的詩詞《十二月大暖,雨二十四晝夜,二十五日始雪》中,有“夜來聞祭灶,猶賣膠牙餳”句。可見應該是過了祭灶就很少有人賣膠牙餳了,可以證明宋代膠牙餳成為祭灶專用祭品了。
膠牙餳為何成為祭灶特有祭品?這和道教有關。在道教傳說中,在每年年底,灶君、太歲神與民間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尤其灶君會向玉帝稟告人間善惡是非,作為對人類獎懲報應的依據。如晉代《抱樸子·微旨》中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
唐宋時期,道教流行,故而人們大多在歲末開始祭祀諸神與灶君,因而祭灶成了春節前最隆重的祭祀節日。而膠牙餳食之黏齒,人們認為可以把灶神的嘴給黏住,不讓灶神說自己的壞話,這樣可以避免災難。于是膠牙餳成為祭灶最具有代表性的祭品了。一直延續到現在,依然久盛不衰,名字也由膠牙餳變成關東糖、灶糖、糖瓜等等。
綜上所述,祭灶最早是人們敬畏自然神靈,作為年終歲末的回報,把一年中最美好的美味奉獻給灶神。最早是作為仁至義盡的奉獻,同時滌蕩心靈,追求心安。然而到了后來,人們逐漸改變因果,祭灶成了祈求美好的許愿。同時為了不把自己的惡劣行徑讓神靈知道,“掩耳盜鈴”般地想到用膠牙餳把灶神的嘴封住,這樣可以避免災禍,于是關東糖便從宋代開始成為祭灶的主要祭品了。
其實,大家都知道:如果沒有神靈,你用什么祭祀也沒用,一切需要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如果有神靈,你用關東糖也封不住神的嘴,畢竟神靈是感知而靈驗的,否則還叫什么神靈?!
因而,做人,要的是心安理得,要的是堂堂正正做人,要的是問心無愧。而不是瞞山過海,口是心非,自以為是,褻瀆神靈,最后自然是天理昭昭,報應不爽!正如孔子《論語.八佾》中,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詩經·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正所謂舉頭三尺有神靈,小年祭灶的習俗歷經變遷,然而不變的是傳統祭祀文化,人們敬畏鬼神,祭祀祖先,表達了人們祈求祥和的樸素心理和美好愿望,值得繼承和發揚。
最后,祝大家小年快樂!所有向善之人必有善果,都能得到福報!向惡之人,也該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2021/2/4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