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過年了
譜系孩子不打招呼
成部分家長心理陰影
前幾天,收到一個留言,說自己的4歲譜系兒子正是粉嫩可愛的時候,經常有不熟的老人逗自己的兒子,但他還不會說話,反應基本上都是華麗麗地無視。她知道兒子不是故意的,但是有時會遇到老人們的指責:“怎么連打招呼都不會。”她心里還是會泛起陣陣苦澀。
過年了,想象著會遇到各種一年才見一次的親戚,就覺得尷尬害怕。
其實不止是譜系娃,普通孩子的父母也會為此煩惱。過年前夕,許多母嬰賬號也會發布相關文章。
許多寶媽描述孩子不打招呼給自己造成的尷尬:
“雖然道理都懂,但是看著自家娃,還是會忍不住羨慕社牛娃。” “我們家三歲,每次和爺爺奶奶視頻都會被無數次要求喊人,我們家就是不喊,爺爺奶奶還生氣,說她不懂禮貌,說我們教得不好。爸爸也跟他們溝通過好多次,過一陣又開始這樣逼孩子。” “我尷尬的是,我娃不僅不打招呼,別人喊他,他還很大聲地兇:‘不要goodmorning!’‘不要打招呼!’我也知道其實害怕的是他,他在用大喊的方式給自己壯膽,但在別人眼中真的兇哦。”
在春節這一熱鬧祥和的氛圍下,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夠禮貌打招呼,為祥和的氛圍增添喜慶的色彩。
家長們也恐懼孩子不打招呼,會被蓋章為不會社交、不合群、不符合規矩,似乎就被定義了,預示著以后的生存空間受限。因此,有時會按頭讓孩子打招呼。
不過,打招呼這件事確實需要“動機”,不能按頭硬來。
2.
打招呼背后是
“被認同”的需要
人與人之間真正的社交,走的不是嘴,而是心,是真情實感的交換。
就像一位媽媽說的:“我家娃6歲以后才會出現打招呼,還是選擇性的,但神奇的是,他在小孩群體中,是個很受歡迎的小孩,每次幼兒園放學,四面八方都有小朋友在大聲呼喊他的名字。”
可見在日常交往中,建立了足夠的感情才會有這一幕。
小小一個打招呼,也是一個需要感情支撐的事。面對一個一年才見不到一次的陌生人,普通孩子都很難打招呼,對自閉癥孩子來說更難——本來就需要向“輸入”更多情感才能有“輸出”。
揚樂媽媽在她的公眾號一篇名為《真的有必要教孩子打招呼嗎》的文章里也提到,她為揚樂小時候不愛和人打招呼頭疼過:
“(打招呼)除了跟能力有關以外,我認為跟孩子與人的情感連接有關系。我們家不斷示范,不斷社會強化孩子,但是一直教不會,堅持了有半年。現在想想因為其實沒有內在動機去打招呼,也不知道為什么打,就算看到大人打招呼,習得該技能,也只是家長示范,或者家長期待而已,并不是他發自自己內心。”
后來揚樂媽媽開始學習發展派,提升揚樂的社交核心能力,認真與他相處,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一段時間后有了成果:
“我們回老家,有一次,看見大半年沒見的一個姐姐(這個姐姐跟他之前玩得很開心),他看見她那一剎那,激動的大叫:‘楚婷姐姐!',沒有‘你好’,也沒有各種其他的內容,是他發自內心地喊這個久違的人的名字。
還有一次是隔壁家爺爺,這個爺爺之前每天都要來我們家,但是有一段時間回老家了,大約有一個月沒見,那天爺爺來我們家,孩子一看到他,情不自禁地喊‘爺爺!’”
這些場景讓她印象深刻,信心倍增。
揚樂媽媽和揚樂
除了情感的你來我往與交換,有的普娃即使第一次見面也會“勉強”自己去“表演”打招呼,這就涉及到另一個方面的需求。
最近,暖星社區和復旦大學聯合培養自閉癥特教老師的課程中,老秦提到自閉癥孩子打招呼背后,代表著“需求”達到了某個階段。
“單從語言層面來說,打招呼無非是‘叔叔好、阿姨好’。但對絕大部分的ASD孩子來說,即使你教會了ta這句話,ta也不會見到人就打招呼。往往是因為ta根本就沒有要跟別人打招呼的訴求。
一個人為什么要跟別人打招呼?如果ta沒有‘被認同’‘被接納’的需要,我管你是誰,不跟你打招呼又怎么樣?我根本不care(在乎)。語言不是孤立的,跟認知和社交互動有關,和ta需求層次的發展也是有關的。
找不到ta的動機,你就做不了這個事。如果沒有這一基本思路,你就可能陷入到單純教學的陷阱里。你教得很不爽,小朋友學得也很慢。”
根據需求的發展階段,打招呼代表的需要“被認可”“被接納”屬于愛的歸屬階段。在此之前依次是:生存、生理——安全、舒適、依戀——探索、勝任、掌控。
怎么樣才能穩步地“進階”呢?
老秦提到:1.識別當前主要需求,大量、穩定地滿足確保當前所在層次需求;2.不遭受長期或劇烈創傷 3.(對生理成熟)作必要的等待。
(詳細內容老秦在師資培訓里講解得十分精彩,新的一期即將開營,想聽老秦具體說說的敬請期待!也可以預約最近一期直播,聽聽老秦講語言的干預。)
3.
如何把當下的
尷尬場面“圓”過去?
孩子如果不和親戚打招呼的話,有的人可能會一笑而過,而有的人如果覺得尷尬,甚至指責的話,你會怎么做呢?
譜系家長們紛紛來支招:
暖星加速會員群里的@sasa說:
“我會告訴他們,我的孩子是特殊兒童,自閉癥。一般人聽到都會想方設法地安慰我,說孩子看起來怎么樣,不像自閉癥等等,然后會聊一聊他們知道的自閉癥刻板印象,我可能會科普一下。
中國人祖傳喜歡看熱鬧和熱心腸,一般人聽到我這么慘,都嘗試給我建議或者分享他們知道的一些個案。如果孩子比較難以隱藏且容易冒犯別人,提前告知他人真實情況,一般都會包容。
可能我比較幸運,我提前告知,別人甚至會告訴他的孩子關于我孩子的情況,要孩子包容他們。當然了,那些不好聽的話,你堅決當聽不到,他也會自討無趣地閉嘴。”
(sasa往期文章點擊回顧→:)
@堯堯媽媽說:
“以我女兒為例子,如果有些親戚覺得孩子為什么沒叫他呀,為什么沒打招呼,如果親戚介意得很明顯,我們作為家長就撒個善意的謊言。比如我表弟非常喜歡我女兒,但是他人高馬大,我女兒看到害怕不愿意打招呼,表弟曾經送給我一個小掛件,我女兒喜歡,然后在家里一直會喊小舅舅。我就借口說:‘我女兒每天看著掛件喊小舅舅,她的思念你方式比較獨特。’親朋好友之間肯定贈送過禮品,以此類推。
如果是曾祖父之類的,盡量教會孩子大致叫什么。把最大的長輩搞定,小輩們一般就沒什么意見。如果有那么一兩個親戚實在是介意,家長就說,這樣我們拍個照片,以后讓孩子多看看,多瞧瞧,這樣未來就會熟悉了。”
(堯堯媽媽往期文章點擊回顧→:)
你過年會恐懼打招呼這一場面嗎?你是怎么樣讓孩子會打招呼?歡迎評論區討論。
大家一起來支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