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智商測試挺高的,說話也沒問題,就是有一點點「怪」,應該不用特別干預了吧?”
—— 這可能是一些高功能孤獨癥(HFA)孩子家長的心聲,也是一個危險的認知誤區。
在被診斷為孤獨癥譜系的孩子中,「高功能孤獨癥」的孩子常被家長覺得「是不幸中的萬幸」——他們智力測試正常,語言流利,學業也可能優秀。
但「高功能」不是「沒問題」。
「高功能」到底應該怎么理解?
目前的診斷標準中,并沒有「高功能孤獨癥」這個正式診斷類別。
它更像一個描述性術語,通常指這樣的孤獨癥孩子:
- 智力功能(IQ)在平均水平或以上(≥70);
- 具備功能性語言能力(能進行日常交流)。
但以下3個不等式,我們要警惕。
智力測試分數大于平均水平(≥70),并不等于智商超高((≥110)!
可能只反映孩子在特定領域(如機械記憶、視覺空間、規則推理) 的優勢。
而抽象思維、社會推理、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執行功能) 可能嚴重滯后。
他們可能詞匯豐富。
但難以發起/維持對話、理解言外之意(幽默、諷刺)、根據情境調整語言(對話中時常顯得刻板)。
孩子也許能掌握課堂知識。
但在小組合作、處理同學關系、應對校園突發變化時,可能焦慮崩潰或完全回避。
大型追蹤研究顯示:
未經充分支持的個體,在成年期出現嚴重焦慮、抑郁、社交孤立、就業困難的風險顯著增高!
針對性的社交技能訓練、心智解讀干預、執行功能提升策略不可或缺。
但大腦具有可塑性!
早期、持續、基于證據的行為干預、社交小組等,能顯著改善適應性技能、減少共病(如焦慮),提升生活質量。
干預不是要把孩子變成「正常人」,而是要幫助孩子:
- 理解自己獨特的神經特質;
- 學習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實用策略
- 管理情緒
- 發揮優勢潛能。
孤獨癥孩子常將困惑、焦慮內化,表現為胃痛、頭痛、拒絕上學、自我否定、甚至抑郁、自傷。他們共病抑郁焦慮的概率遠高于常人。
情緒調節和心理健康支持是干預核心!
「高功能」的標簽,不應成為忽視孩子內心掙扎和深層需求的借口。
它描述的是一種特定神經類型的表達方式,而非家庭面臨疾病挑戰的程度。
撕掉「高功能」標簽,才能擁抱真實的孩子。
當然,養育孤獨癥孩子挑戰巨大,您的身心健康才是家庭的支柱。
尋求家長支持團體、心理輔導,適度給自己喘息的空間也非常必要。
如果您需要幫助,安忻正期待為您和您的家庭提供支持。
審核醫生:李蘇義
插圖:金三兒
免責聲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內容均為科普知識介紹,不含有推薦、證明等廣告屬性。科普內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無廣告屬性。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或對文中來自網絡未能找到出處的圖片有版權異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