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澀處,
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秘。
我把故鄉隱藏在身后,
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
我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
走動、居住和生活,
那不是我的,
我不會留下腳印。
我是在黃沙梁長大的樹木,
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
枝條蔓過籬笆和墻,
在別處開了花結了果,
我的根還在黃沙梁。
/劉亮程《留下這個村莊》
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異鄉的街頭巷尾,別樣的風景,不同的鄉音,繁華與喧囂里有我們的夢想和未來。單槍匹馬闖入生活的洪流,徘徊與駐足,總覺得自己如同過客,匆匆而行。
離開故鄉才得以看見故鄉。曾經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的故鄉,才會在自己的腦海中日漸清晰。
也許是悠然的云朵,也許是突降的大雨,也許是田野里一簇簇搖曳的花,也許是一起打打鬧鬧的伙伴……這些漸漸走入記憶的過往,就像酒釀,在他鄉反倒愈來愈濃烈。
從此,故鄉成為溫暖的牽掛,置與內心某個隱秘的角落。故鄉不動,時間流逝,人不知不覺到了遠方,這就是鄉愁。了解了鄉愁,我們就可以重新出發。
值此大年初一拜大年,愿你一年順心又順意,家鄉萬里情無限,幸福安康樂團圓。
漫游家,心隨自然
劉亮程的絕大多數作品都呈現了一種“鄉村哲學”。而這種哲學在他自己看來只是一種“慢哲學”吧。
天地之間,季節是一條走不錯的路。按春夏秋冬過日子,于日出日落間作息,在這種悠長的慢生活中活出來的慢哲學。現在城市人把“慢”當成時尚,其實我們的祖先老早就過著這樣的“慢生活”,因為農業社會沒辦法快。陪伴我們的所有東西都是慢的,首先要在長夜中等待日出,然后日出而作,又在勞累中等待日落而息。在這期間,作物的生長是慢的,要等待種子發芽、開花結果,哪一步都快不了。在慢事物中慢慢煎熬,慢慢等待,“熬”出來一種情懷、一種味道、一種道德觀念,這就是鄉村文化,鄉村哲學。
我們的農業文明,就是在等待麥子和稻谷黃熟的過程中,成熟起來的一種文明,它不同于其他文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許多事情想清楚了,把許多秩序建立了起來。
他認為他所寫的可能是一種坐下來想事情的哲學。坐在土墻根,面朝著太陽,背靠曬熱的土墻,身前身后都是暖的,這時候一個人想的事情,或是人在天地問悠然自在的事情,有貧窮,有病痛,有苦難,但是太陽一曬,全都蒸發干了,剩下的是人在天地間的一種認命,一種“認命哲學”。
我們祖先早已經認了這種命。認了命,才能在這種大的命運中自在地生活。假如不認命,那你就活得不舒服呀!要去抗爭,去改變。歷史上求變的事件多了,一場一場的農民運動都在求改變,但是最后又都回來了。那些造反的天下英雄,最后又都回到土墻根曬太陽了。鄉村文化有一種讓人走出多遠都能回來的能力。
在現實中,鄉村其實是一個不斷消亡的概念。現在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建設,鼓勵很多農民進城,都在大力發展鄉村工業經濟,劉亮程很客觀地去看待這個現象。他覺得農民進城不見得就會鄉村消亡。這個過程非常漫長,或許還會有逆城市化的力量轉變局面。即使農民都進城了,也會把鄉村文化帶進城市,城市不可能給他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去完全地替代鄉村文化。
農民的后代會慢慢變成城市人,但是這個過程很漫長,至少有一些最基本的東西不會改變,我們還會在這樣的文化中生老病死。
他理解的鄉愁,“鄉”是家鄉故鄉,是鄉村文化在我們心中代代積累。鄉愁則是我們中國人共有的特殊情緒。
鄉愁首先是一種文化情懷,從《詩經》時代,我們就開始懷鄉。之后的楚辭漢賦、唐宋詩詞,一直到現在,懷鄉精神充滿了中國文學。假如把懷鄉從古詩詞中去掉,那么我們的古典文學會遜色許多。這是我們的傳統,一個“愁”字,千腸百結,千古傳唱。
其次是城市人的鄉愁,愁的是被扔在遠處的家鄉。他們懷念小時候的村舍、玩伴、青山綠水。從童年、少年走到了中年、老年,歲月遠去,時間之河,將鄉愁倒流回來。
他說:我從小就有鄉愁,即使生活在鄉村,但是時間遠去,童年不再,歲月催人老,這些東西都容易產生鄉愁。一個人在世間漂泊的感覺,它更多的跟你的家鄉沒有關系。家鄉不動,時間流逝,人不知不覺到了遠方,這就是鄉愁。
文 / 劉亮程
著名作家
人在回家的路上長成大人,
出發時是個孩子,
回到家已成老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