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翼在長篇小說《繁華落盡:地產首富的崛起與隕落》中,以手術刀般的筆觸,剖開房地產的光鮮幕布:開盤價碼背后的暗箱交易,財務報表下涌動的金融杠桿,還有那些在名利場上折腰喘息,又試圖攀爬救贖的人。
這部融合個人經歷與企業深度調研的“紀實風格小說”,遠不止于講述某個行業巨頭的發家史與敗落記,而是通過地產、金融、足球等多元領域的交織,勾勒出一幅地產金融野蠻生長又驟然凋零的全景圖。作者張翼的筆觸沒有浮夸的渲染,而是以多年財經記者的觀察與思考,將商戰故事寫得沉實可信,絲絲入骨。他將詩詞與典故巧妙嵌入敘述之中,使文字有了溫度,也有了深意。這份文字氣質,讓這部作品不只關乎地產與金錢,更關乎人心與命運。
7月4日晚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之聲品味書香節目專訪《繁華落盡:地產首富的崛起與隕落》作者,財經作家張翼。
這部融合個人經歷與企業深度調研的“紀實風格小說”,遠不止于講述某個行業巨頭的發家史與敗落記,而是通過地產、金融、足球等多元領域的交織,勾勒出一幅地產金融野蠻生長又驟然凋零的全景圖。作者張翼的筆觸沒有浮夸的渲染,而是以多年財經記者的觀察與思考,將商戰故事寫得沉實可信,絲絲入骨。他將詩詞與典故巧妙嵌入敘述之中,使文字有了溫度,也有了深意。這份文字氣質,讓這部作品不只關乎地產與金錢,更關乎人心與命運。
7月4日晚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之聲品味書香節目專訪《繁華落盡:地產首富的崛起與隕落》作者,財經作家張翼。
地產狂飆時代的百態眾生相
品味書香:你曾是知名財經媒體的首席記者,還曾做過央廣中國之聲、經濟之聲特約觀察員,后來又進入上市房企負責品牌工作,這些經歷,決定了這樣一部和地產有關的小說中一定融入了很多你的個人經歷,給大家講講這部小說的創作背景和緣起。
張翼:歷時五年創作這樣一部帶有紀實風格的長篇小說,首先是因為我的職業經歷,我曾在知名財經媒體做過10年記者,長期聚焦地產、金融領域,采訪過多位著名地產首富,積累了豐富的行業內幕與人物故事,媒體從業經歷讓我得以深入洞察地產行業的運作邏輯與人性博弈。2011年我出任知名房地產上市公司品牌負責人,親歷地產黃金時代的狂飆與跌宕。從“媒體人”到“經理人”的身份轉變,使我置身于職場內斗、資本博弈與行業裂變的核心現場,為這部小說的創作提供了大量一手細節。小說中“職場清流”總裁易安的原型是我曾經的上司,小說中的一位主角李心遠的職場掙扎,正是我從媒體人向經理人轉型初期的真實寫照。
2019年5月,一位我在做記者期間多次深度專訪過的,以“強人形象”著稱的知名地產首富主動投案,這個事情引發了我對企業家命運的沉思。這一事件也成為促使我創作小說的直接誘因,促使我深入反思地產與首富“崛起-膨脹-隕落”的宿命循環。2021年之后,以恒大為代表,眾多千億規模的房地產企業接連暴雷,地產金融化路徑崩塌,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因應此種新的變化,我系統性地研究了暴雷的10家千億房企的案例,隨后對小說內容和首富形象進行了重構。我始終堅持認為,總該有一個人、一本書去記錄地產與首富過去二十多年的起伏沉落,為行業留下“紀念與反思”。這本書是向萬千地產同行致敬,記錄這一群體的傷與痛、樂與悲。
這部35萬字的紀實體小說,塑造的是地產狂飆時代的百態眾生相。一眾人物粉墨登場,充分展現房地產上市公司職場的掣肘暗戰、高層的權力爭斗,揭示地產金融與政商關系的步步驚心,再現首席記者與地產首富的相愛相殺,揭秘地產首富與金融大鱷的圈子圈套博弈較量。
“小說中大部分人物、事件、細節都真實存在過”
品味書香:小說中的主人公李心遠,他也曾經是財經媒體的首席記者,后來又投身地產業,這和你的經歷是非常像,這個人物身上一定有你的原型吧?
張翼:我甚至把這本小說稱為非虛構作品,因為小說中大部分的人物、事件、細節都是真實存在過的。我承認,小說中李心遠的原型就是我本人。有朋友看過小說后,給我發來微信說“很喜歡剛正不阿的鐵皮核桃李心遠”?!按蚬と恕蹦苡羞@樣的“讀后感”讓我頗感欣慰。2011年我卸下了首席記者的身份,入職一家蒸蒸日上的房地產上市公司負責品牌相關工作,曾經的資深媒體人成為資淺經理人,初入地產職場的我很不適應,身不由己卷入職場內斗,親歷各種職場角力。我把過去這些年自己在地產職場所經歷的各種糗事,凡此種種,都添加給了李心遠。比如剛入職地產公司時,我連Excel圖表都不會操作,因此很受同事們的嘲笑。再比如,有一次,飯局酒局上我喝多了,說了讓人尷尬的醉話錯話,我的領導并沒有責備我也沒有給我穿小鞋,這讓我很感動。
李心遠像是我的“平行宇宙分身”,他犯的錯就是我在職場留下的錯。媒體人轉型的陣痛,不僅是心態轉換,更是心性的磨礪。李心遠是地產職場的“理想版”而非“現實版”,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地產人的迷失與回歸,堅守與秉持,成長與蛻變,這個人物形象有助于建立并達成公眾對“年輕打工人”的共情預期。
因為上司凌云飛被不公正對待,李心遠挺身而出仗義執言,不惜憤而辭職,這都是我當年所經歷的真事。李心遠因拒絕幫派站隊被邊緣化,讓他看清了地產江湖的生存法則——李心遠的掙扎,是我對職業操守的捫心自問。
李心遠這個角色確實承載了我從媒體人到經理人轉型過程中的掙扎與覺醒,通過李心遠這個角色的精心打磨與專心塑造,我試圖完成三重表達:首先是對媒體榮光的告別,就像小說里提到的,你以為你在地產公司拿的高薪是什么?其實有一部分是你的人格侮辱費。這話說起來很扎心,但是卻很真實。其次是對地產浮華的祛魅,就像小說里說的,品牌總經理這個職位聽起來很神氣,其實很多時候干的都是臟活苦活累活,地產職場的真實親歷,是對品牌管理這樣一個專業崗位價值的某種顛覆與重構。最后是對初心的悲壯守護,用李心遠這樣一個虛構的人物來寄托并實現我在現實的地產職場之中未盡的堅持。
“錯把時代的風口當作自己的翅膀”
品味書香:小說中的一位主人公是地產首富王勝偉,讀過書的讀者一定能從他身上看到某些房地產大佬的原型,既有早期創業時的委曲求全,也有獲得巨大財富后的驕橫跋扈,這個人物刻畫得很精彩,講講小說中的這個人物吧。
張翼:地產首富王勝偉,是小說最核心的戲劇沖突載體。他的命運跌宕濃縮了中國房地產行業從野蠻生長、快速崛起、資本狂飆到泡沫崩盤的全過程。王勝偉的原型不是一位,而是多個,是過去這些年我采訪過、接觸過、服務過的多位地產首富形象的集合,這樣有助于避免直接影射但是又直擊行業共性。
王勝偉身上,體現了任性豪賭,草根韌性,以及胡雪巖的宿命隱喻。王勝偉出身貧寒,早期靠街頭燒烤攤贏得第一桶金,憑借膽識和時代機遇,切入房地產開發。這一設定再現了多位草根地產商的發家史。
裴定軍是小說里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是王勝偉的鐵桿粉絲。在對待裴定軍的問題上,可以體現出王勝偉人性的灰暗與復雜。早年間在燒烤店切肉的裴定軍被王勝偉提拔重用為上市公司副總裁,王勝偉把裴定軍視為身邊李逵式的人物,因為,“哥哥”這個稱呼,裴定軍叫得最親也最真,各種臟事裴定軍干得最多。為了讓他替自己頂罪,王勝偉通過限制裴定軍人身自由的方式脅迫他自首。而當裴定軍被迫自首后,王勝偉又對外放風——裴定軍因為貪污公款被抓。
成為地產首富后,王勝偉不滿足于“土地生財”,癡迷金融杠桿游戲——控股銀行、組建金控集團。這一軌跡直指知名房企跨界金融的激進策略。王勝偉信奉的經營哲學是——冒險是成功的一半,財富的一半是大膽,財富膨脹后,王勝偉自負自大、剛愎自用,甚至到了“聽騙不聽勸”的地步。
王勝偉既有暴發戶的粗鄙,也有對奶奶的至孝,既玩弄資本,又熱心公益。這種矛盾性和復雜性,打破了“反派富豪”過于臉譜化的刻板敘事。通過王勝偉的從地產到金融,再到隕落的路徑,這本紀實小說成為解讀中國房地產企業“高杠桿、高周轉、高負債”模式的重要參照。
王勝偉的悲劇不在于貪婪,而在于錯把時代的風口當作自己的翅膀。王勝偉這樣一個悲情角色,既是一曲財富神話的挽歌,也是對“能力與紅利”辯證關系的深刻叩問。
成了人家的“管子”和“管道”
品味書香:這部小說懸念迭生,反轉不斷,細節非常豐富,給大家講幾個小說中的場景或者故事吧。
張翼:先講講王勝偉發家的故事吧。上世紀90年代中期,王勝偉從賣羊肉串,燒烤店起家。當看到開始流行韓國燒烤,王勝偉反其道而行之,帶著后廚切肉的“墩子”裴定軍等人去了日本東京,在東京最知名的烤肉連鎖店打工一年,學到了日式烤肉的精髓。王勝偉回到小縣城,開始做日式燒烤,因食材、用料講究,日式烤肉店一炮而紅,隨后在省會城市開了多家分店,逐漸積累了第一桶金。王勝偉悟出的生意經是——不走尋常路,才能與眾不同,相對差異才能絕對領先,要么唯一,要么第一。
為了結交關鍵人物,王勝偉主動給相關人員的吃喝埋單,積累了扎實人脈。東北人把有錢人叫“管子”,意思是經常下館子的有錢人是難得一見的“管道”。一場場飯局過后,王勝偉自然而然就成了人家的“管子”和“管道”。
后來見裝修來錢快,開始搞裝修,接工程,工程項目被拖欠,手里攥著100萬元的白條,一把火全都燒掉。燒掉的是白條,激活的是人脈?;馃讞l的壯舉很快有了回報,偶然機會得到消息,市郊一塊30畝的地要對外出讓。王勝偉果斷盤掉3家燒烤店,征下30畝地,在《河東晚報》賒下一整版廣告,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對外銷售低密洋房。福利物業優質服務、每戶配有地下室、小區有游泳池、24小時封閉管理,這是王勝偉樓盤的四大亮點。上世紀90年代末,住樓房還是奢侈享受。王勝偉樓盤的各種創新,可謂開先河之舉?!皼]有福利分房了,到夏花享受福利物業?!边@是王勝偉打出的宣傳口號。王勝偉經營房地產是劍走偏鋒、以奇制勝,夏花地產實行的是半福利收費模式,物業服務收費終身五折。站在時代的風口,憑借與眾不同的大膽創新,王勝偉從燒烤店小老板一躍成為稱雄一方的地產首富。
接下來,我重點講講小說中著力刻畫的房地產上市公司爭權奪利的故事。很多地產公司都有聯席總裁這樣的職位,之所以有這樣的奇葩崗位,根本原因是二把手三把手不團結、搞內訌導致的。小說中的地產首富王勝偉有兩個重要的創業搭檔,一個叫易安,一個叫馬建業。易安是上市公司總裁,管的是地產,馬建業是上市公司聯席總裁,管的是產業。馬建業不服易安,凡是易安召集的高管會議,馬建業從來不參加。
一次,公司遇到了融資困局,易安簽了軍令狀,承諾3個月搞定100億的貸款,他把這項重要工作交給沈春平抓落實。海外名校畢業的沈春平是易安的嫡系,是主管融資的得力干將,馬建業設計了一樁帶有轟動效應的桃色事件,輕而易舉地搞臭了沈春平,也攪黃了100億貸款。馬建業通過自己的方式搞定的貸款,這也成為他進階總裁的投名狀。深夜時分,公司全員突然接到緊急會議通知,第二天一大早,集體乘車趕往郊區開會,這竟然是總裁聘任儀式??偛寐殑毡幻獾魰r,渾然不知的易安如常上班,出現在集團總部大樓,卻被保安告知,不允許進入大樓,他的辦公室已被清空。剛把馬建業扶上位,王勝偉突然被帶走協助調查,原來是馬建業的匿名舉報信發揮了作用。先是把直接對手,時任總裁易安排擠掉,又用一封舉報信把王勝偉也送了進去,馬建業就任上市公司總裁,大權獨攬。然而讓馬建業意料不到的是,半年之后,王勝偉平安歸來,王勝偉開始清算馬建業,而馬建業則被金融大鱷華見梟收買,華見梟給王勝偉布下了一個巨大的圈套。
“紀實”方式介入現實“文學” 形式加以重現
品味書香:你做過記者,寫過很多有份量的報道,新聞寫作是非虛構寫作,但是小說需要大量的虛構,從非虛構到虛構,具體到這部小說,對你來說有哪些不同以及挑戰?
張翼:2012 年之前我出版過7本財經類書籍,但是我沒有想到出版一本帶有紀實風格的長篇小說竟然如此艱難。雖然我不是專業作家,但是我有十多年在知名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從業經歷,每個人都有獨屬于自己的故事寶藏,我就寫我和地產首富們不得不說的那些真實的故事。這是一本直面現實、反映現實,還未出版就已經帶有一定爭議的非虛構小說。說到出版之難,不是小說內容問題,主要是眾所周知的題材原因。
這是一本以我個人經歷為藍本,歷時五年創作完成的帶有自傳性質的非虛構小說。在我看來,小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虛構,一類是非虛構。非虛構小說是介于新聞報道、報告文學與純文學創作之間的特殊文體,它是以真實事件、真實人物、真實細節為基礎,通過文學化敘事手法來進行深度呈現。與傳統的紀實文學不同,非虛構小說不僅強調事實的準確性,還注重情節的戲劇性、人物的豐富性以及敘事的藝術性,使得真實事件更具可讀性和感染力。
我用了五年時間,在紀實風格小說創作方面進行了一次艱辛的跋涉,艱苦的探索。以“紀實”方式介入現實,以“文學” 形式加以重現。紀實風格小說不應停留在表面事實,而應挖掘背后的深層原因。進入上市房企之前,我曾在一家知名財經媒體服務 10 年。首席記者出身的我,喜歡調查,也熱愛調查,這本非虛構小說融入了記者的深度調查,通過“地產、產業、首富、足球、 金控”的復合敘事,揭示產業地產、地產金融的隱秘和內幕。
讓人記憶深刻的人物,通常具有兩大特征:矛盾型人格和極致化特征。我嘗試構造了一個“既爽朗豁達又疑神疑鬼,既聰明 絕倫又剛愎自用”的地產首富形象,試圖證明:小說人物的成功塑造,在于讓讀者產生“熟悉的陌生感”,既能看到現實中地產 首富的影子,又能觸摸到超越個體的時代真相。
成功是失敗者的通行證,失敗是成功者的墓志銘
品味書香:完成這樣一部作品,對你來說有著怎樣的意義?這部作品耗費了五年時間,這期間也包括了很多思考,應該說這個過程很不容易。作為創作者,你想通過這部小說表達什么?
張翼:5月中旬正式出版之后,小說得到了各界的肯定和贊譽,天津市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張楚表示,“這部長篇小說具有新聞價值、文學價值、案例價值,更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現實意義?!?/p>
這部小說,是“地產狂飆時代”的真實檔案,是一次對房地產黃金時代的文學性總結與社會性反思。我認為,它的核心價值已經超越文學范疇,成為兼具歷史文獻價值、行業鏡鑒意義和人性深度的標本。
這希望這本非虛構長篇小說至少可以給公眾留下兩個警示,首先是行業警示,小說對“高杠桿、高周轉、高負債”模式進行了深入解剖,可以成為商學院案例研究的樣本。其次是人性啟示,打破了“非善即惡”的扁平敘事,展現首富在權力與欲望中的異化過程。我的總結是——成功是失敗者的通行證,失敗是成功者的墓志銘。當繁華落盡,比追問“誰該負責”更重要的,是認清我們如何集體參與了這場幻覺狂歡。
風口上的豬摔死時,才明白翅膀不是自己的,而是風給的。這本小說不只是為了祭奠隕落的地產首富,更是為了埋葬三種幻覺:把時代紅利當作個人能力的幻覺,認為資本游戲可以無限循環的幻覺;相信財富能夠填平人性欲望的幻覺。
今晚我們為大家介紹的是現代出版社出版,作家張翼的長篇小說《繁華落盡:地產首富的崛起與隕落》。這部長篇小說講的不只是一個首富的浮沉故事,而是一種時代精神的轉折。它提醒我們,在看似繁華的背后,欲望與風險如影隨形;在人心浮動的年代,真正的力量,是沉穩與自省。在商業的語境中寫人性,在人性的剖面中寫時代,這是這本書最打動人的地方。
文稿:姚冬霞
初審:凌小凡 吳桂林 羅明鋼
復審:郭偉
終審:李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