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年8月16日
地點:穗北·朝陽閣
全心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著名書畫評論家
■全心:今年是您的本命年,36歲的您舉辦一個三十六歲墨跡展意義非同尋常,為何以此冠名?以前零星的看過您的作品,這次系統的一看,我比較吃驚——您是一名軍人,平時寫字的時間比較有限,但您是如何處理和分配工作和寫字的時間呢?如果讓您作為專業書法家,有大量的創作時間,您的書法成績會更突出嗎?書法是否需要時間來堆積?
◎陳永軍:謝謝全教授的夸獎和鼓勵。因為看得少,才讓您吃一驚,如果看多了,估計您就激動不起來了。取名三十六歲墨跡展這個名稱,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妥,縱觀以往展覽名稱很少冠上年齡,今年,我36歲,在這個年齡段里寫出來的作品,可能很不成熟,是階段性小結,向師友們問道求教,并請諸位批評指正。墨跡是用墨書寫的手跡,是直白的,書法既墨跡。作為一名軍人,平時訓練工作較忙,只好利用假期及空閑零碎時間進行臨習創作,書法是時間、方法、感悟的綜合內力,需要有效時間的積累,只有見識多、歷練廣,下苦功、善思考,多交流、勤請教,才能寫好。軍旅書法是中國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鐘繇、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岳飛、文天祥、鄭板橋、林則徐等都是震古爍今的軍旅書法大家,張飛《立馬勒銘》、謝安《中郎帖》、陸游《自書詩卷》、徐渭《七律詩軸》、戚繼光《送李小山歸蓬萊詩》等都是中國書法的經典法書。
■全心:我看您寫字速度很快,尤其是寫草書的時候。您如何把握書寫速度的快慢關系?快是否會影響用筆的到位呢?
◎陳永軍:謝謝。書寫速度的快與慢是相對的,快不一定不精到,慢不一定就精到。行筆要注意提按頓挫,快慢適度,寫到線條中斷轉折處應適當加快速度,此時快會顯得靈動有變,寫到線條流變順暢處應適時減慢速度,此時慢會顯得收放自如。草書的筆畫具有連貫性,筆筆間、字字間,有豐富的連帶關系,這種快與慢、張與弛的變化運動,或許才是書寫的最佳狀態。草書就得快寫,這是書體本身的邏輯要求,草書講究書寫速度,尤其是大草。張旭、懷素都是“快刀手”,許多神來之筆,正是筆鋒快速使轉的瞬間產生了意外效果。當草書技法熟練后,快不會影響用筆到位和草法精準,會更加突顯自然書寫性,筆畫豐富、和諧、有變。草書的書寫速度是產生草書美的基石,沒有了速度變化就沒有草書的美,草書可以超越情感、跨越時空,用線條逼近理想中的唯美境界。
■全心:空軍有不少書法高手,楊明臣、龍開勝、張維忠、崔勇波和您等,我很好奇這個現象,您能否給我們解疑一下?我想大家也會很關心這個問題。
◎陳永軍:謝謝。在空軍書法隊伍中,我是學生輩談不上高手。這些年來,我們空軍對文化工作非常重視,2008年第四屆全軍書法作品展前期,空軍政治部在北京洋橋舉辦了空軍書法骨干創作培訓班,給了我很好的學習機會,有幸認識他們幾位師友,這是多好的生命際遇,但也成就了我們的共同夢想,第四屆全軍書法作品展我們空軍以優異的成績名列全軍榜首。2009年,空軍成立60周年,我們空軍書法骨干創作培訓班又在京開班了,中國書協理事楊明臣老師一直非常關心我們空軍的書法事業,他是我們的帶頭人、領路人。那段快樂日子令人十分留戀,回想起來,我們是幸運的。空軍是我們學習深造的校園,白煦、劉文華、李有來、龍開勝、張維忠等大多與我們亦師亦友,加之部隊領導愛才,是真愛,十分難得,那段時間我們經常一起交流、溝通、切磋,激發了學書信心,拓展了學書理念,提升了書寫技法,豐富了文化底蘊,夯實了專業基礎,提高了創作能力,積極推動書法事業繁榮發展。為了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擬定于今年十二月,在廣州舉辦陳永軍三十六歲墨跡展覽暨《陳永軍三十六歲墨跡》作品集首發式,作品集書名已請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全 心:哪個法帖對您影響最大?您的書風入古很深,卻又與當代這些帖學高手有著不同的風骨,怎么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陳永軍:謝謝。書法重在學習傳統,重在取法乎上。臨習古代優秀經典法書是登堂入室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首先選帖時基本定位在宋代以前的書家;其次選擇其代表性、經典類作品作為臨習范本;再次要選擇能讓內心產生共鳴的書家書作。二王的信札用功最勤,對我影響較大。現在我有一種大膽的想法,想把二王草書書風與章草進行融合,在筆法、筆勢、筆意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其實草書法度是比較嚴謹的,相融后,發現有些點畫如天馬行空、飛花散雪,某些點畫如枯藤老樹、瀉瀑鳴泉,神韻還是蠻好的,如孫過庭“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之理也。魏晉筆法是由漢代簡帛書寫過渡到章草,再到魏晉時期演變為今草時期的一種書寫筆法,兩者在草書形質使轉筆法上比較接近,且年代相差不遠也是一脈的。這次展覽作品中大概有10件草書作品是經過嘗試的,我把這種嘗試想法征求過劉洪彪老師的意見,他對我的這種想法比較支持,也給了我一些建設性建議和創作理念,非常感謝劉老師的指導。
我比較親睞二王一脈,但也敬慕明清法帖,堅信難度就是高度。同時廣泛涉獵歷史上經典法帖,了解各種書風流派,從中汲取不同創作技法,拓寬了自己的創作視野,為求變提供更多的空間。現在個人在“字外功夫”上可能要加強,要深入學習哲學、歷史文學、詩詞唱賦等,在今后的書法創作實踐中,將書法與詩詞交融,勾勒出歷史的印記和文化根基,讓心靈的流淌與靈魂的表達碰撞,點亮內心深處的那盞文化明燈,邁入典雅藝術的境界,感受美好。
謝謝全教授,謝謝!
陳永軍,字道居,號朝陽閣,1974年生于浙江臨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委會委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優秀基層書法家,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百強,華南農業大學、廣東交通學院客座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