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吃點好的,《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與大家見面了。
熟悉的音樂響起來,吱吱燃燒的爐火,呼呼冒出的熱氣,一雙又一雙正在洗菜、切菜、炒菜的手出現在屏幕上,出現在春節期間的家家戶戶里,伴隨著家人們的閑話家常,屏幕內外,共享這一桌活色生香的人間煙火。
《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這次帶領大家探尋與當下中國人食物關聯最為密切的七個時空場景,調動了大眾有關舌尖五味的集體記憶。
年初六開播至今,節目在各大社交平臺上掀起了中國美食熱潮。剛剛播完的《風物》這一期,讓觀眾看到了小城特質如何造就最地道的中國味道。
“舌尖4”處處都在指向人們心目中“最難忘的一頓飯”,一日三餐,食物于我們的意義不僅僅是飽腹,它更是生活藝術的載體,買菜煮飯、吃飯洗碗是在過日子、也是在見眾生。
從雙手出發
“無論何時,親手制作都是中國人最高的餐桌禮遇”,《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就呈現了人們如何從一雙雙手出發,把中國美食推而廣之。
灘涂上,一雙沾滿泥巴的手揮出釣桿,精準鉤起一只只小小的紅鉗蟹,這份百發百中要經過成千上萬次的反復甩桿練習。
廚房里,一雙剛洗過的手拿著菜刀在腰子上細細“描出腰花”,撒上鹽和辣椒腌制拌勻下鍋,10秒之后爆炒腰花出鍋。
爐火中,一雙布滿老繭的手捏起一個個面餅迅速貼在烤爐壁上,日復一日在高溫烤爐里進出的雙手和上臂都是爐火留下的紅印,這是“無他,唯手熟爾”的最佳詮釋。
“舌尖4”里展示的一雙雙巧手,是制作美食的關鍵。
農民春耕秋收,在田間地頭用雙手插秧播種、收割果實;廚師烈火烹油,在灶臺火塘上用雙手擇菜切魚、顛勺翻炒。
中國人自古就講究雙手的技藝與絕活,從這雙手出發,老師傅帶小徒弟的代代相傳,資深大廚拿著刀具在生魚片上游走雕花,這些做飯手藝經過不斷練習實踐,逐漸變成肌肉記憶,每雙手上、每道食物里也都承載著當地的傳統文化記憶。
一雙雙小麥色的手,還出現在高山、在深林、在海上,中國人的許多美食奇跡,往往出現在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和四時流轉變幻之中。
比如,利用天然環境保存食物或改變食物風味,勞動人民深諳此道。
- 太行山深處,當地的柿子經過冬日霜降的洗禮,成為了最好的天然果醬。
- 湘北小山村里,紅霉菌豆腐渣在粗壯脈紋孢菌的作用下,擁有了午餐肉般的口感。
- 地處沿海的廣東人喜好煲湯,他們打撈上來的各種海鮮,其中一部分會被鋪曬、晾干水分,形成海鮮干貨,比如魚干、瑤柱、花膠,煲湯時,曬干的花膠在水里泡發后,重新變得柔軟Q彈,鮮美滋補、營養豐富。
風干、發酵、煙熏、日曬,菜品的選擇和制作方式反映了各地人民不同的飲食習慣和文化傳承,讓食物與微生物共舞,在時間和溫度的指引下脫胎換骨煥發新生,這種陰陽調和的方式是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舌尖4”由近及遠,用鏡頭記住這份方寸之間容納天地的生存智慧,這份智慧從雙手和民間出發,走向四面八方、世界各地。
以遠行鏈接世界
“舌尖4”里,我們可以看到,農耕文明起源的小麥被制作成各色面食,燒餅、面條、蜂蜜麻糖;太行山的花椒,做成鮮香的花椒肉、花椒籽榨油,滋養了一代代人;遼寧盤錦有一種神奇的植物鹽地堿蓬,是當地人的特色配菜。
食材制成美食,從田園端上餐桌,每一道工序,都是人類與自然相互馴化的印記。
如果說,田園餐桌蘊含天地乾坤,那么,縣城美食則包羅萬象、擁有無限潛力。
饒平的獅頭鵝、連州的牛肉干、仙桃的粉蒸菜,是縣城土生土長的風味;而云南朱苦拉村山谷里的咖啡樹,則是遠道而來的“客人”,1904年法國人在這里種下了一片咖啡林,歷經百余年,咖啡林至今仍在結果,每個清晨,這個小山村都會飄蕩著悠然咖啡香。
說到縣城美食,不得不提分店遍布海外的沙縣小吃,豐富多樣,無論喜清淡還是喜咸辣,你都可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小吃。
在異國生根發芽的縣城美食,是國人探索世界的標志,也是游子思鄉的月臺。很多海外華人在異國他鄉想吃上一口中國飯菜,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找到沙縣小吃,來一碗扁肉、吃一碟蒸餃,在扁肉蒸餃落肚為安的那一刻,中國胃得到滿足慰藉。
縣城作為中國的基層單元,當地的年輕人除了遠行闖蕩江湖,也有一部分人選擇了留守家鄉,因為家鄉已經有開拓不盡的客源和生意。
比如義烏,這個遠近馳名的貿易大基地,源源不斷的外國人來到義烏,從這里帶走物美價廉的各色小玩意,更有外國人拖家帶口在義烏扎了根,而中國美食也通過義烏貿易鏈接了海內外。
在義烏的餐廳、菜市場里,你可以找到世界各地的調料、食材,外國人可以通過相熟的餐廳老板訂購喜愛的特色進口食品,當地人也很樂意為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人豐富改良自家美食的口味。
近來,隨著我國過境免簽政策全面優化放寬,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出現在上海等城市地標拍照打卡、開開心心品嘗美食,讓大家明白了“明月何曾是兩鄉”的具體意義。
而在“舌尖4”展現的各個美食時空場景中,這樣生動鮮活且充滿真情實感的畫面還有很多。
尋常食材經過巧思與辛勤勞作,被制作成不凡食物,讓小小的城也可以有大大的作為,這是縣城美食的魅力,也是中華飲食的魅力,這份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韌勁,讓舌尖上的中國味道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循著心的方向回家
游子在外漂泊打工求學,在每個加班的深夜、趕論文的凌晨,最先想家的一定是胃。
各大社交平臺上,經常可以看到留學生們哭泣著打開已經反復咀嚼過N遍的《舌尖上的中國》下飯,一邊看一邊顫巍巍吃著泡面;也有很多心靈手巧的海外華人早早練就了一身好廚藝,一邊拍攝下廚vlog線上教學,一邊給愛好中餐的外國人做飯賺錢,推廣中餐同時開源節流,一舉多得。
食物除了可以實現溫飽,它還是一種文化媒介、是一種別樣的“語言”,人和人之間通過一起吃飯、分享食物進行交流,在飯桌上有了更多理解與和解的機會。
中國美食在走出家門、走向遠方的同時,也在牽引著游子的鄉愁,走了很久,跋山涉水過后,才發現最想走的路仍是歸途。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大城市打工人開始思考回到家鄉發展的可能性。
在“去遠方”還是“回家鄉”的選擇困難中,也有人思路很清晰。
“舌尖4”里,一家做了大半輩子水晶燒麥的夫妻小吃店始終堅持留守家鄉,老板娘瀟灑地說,留在這里就能賺錢,何必舍近求遠,做好水晶燒麥就夠了。
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折射了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一份小小的水晶燒麥,夫妻倆日復一日做了幾十年,街坊鄰里也吃了幾十年,生活并沒有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一件件重復而瑣碎的小事組成了日常。
夫妻倆揉面和面壓面不斷勞作,把一個個面團壓得筋道,小心翼翼捏出一張張薄如蟬翼的水晶面皮,直至包裹入餡、蒸熟出鍋,從中也能窺探品味出一些生活奧秘,我們所度過的每個平凡的日常,也許就是連續發生的奇跡,近在眼前的身邊人、溫馨的家,就已經蘊含了大千世界的奧義。
當然,不管出去還是留守,在重要的日子里,我們的共同選擇都是回家吃飯。
《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在春節這個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開播,就是一頓獻給觀眾的新春大餐。“舌尖”一直在拍美食,但其想要講述的絕不僅僅是食物,而是人、還有人與食物/人與世界的關系,在節目中,從一頓飯,到很多很多頓飯,人間的悲歡離合盡數抖落。
從南到北、從中國到海外,歲月流轉,食物流經的不止是人們的胃、還有我們的心,中國美食也成為了時空長河里一個個鮮明的坐標系,每一道菜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口美食都承載著一段歷史。
“舌尖4”娓娓道來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在探尋美食的過程中對世界飽含善意,以及,節目中處處呈現出來對于家的重視、對故土的認同,也在指向“返璞歸真”的中國文化內核。
闔家團圓之際,一邊看“舌尖4”,一邊支起餐桌,端上熱辣滾燙的雞鴨魚羊、餃子湯圓,聽到家人那一聲帶著鄉音熟悉親切的“吃飯啦”,這個瞬間,積攢了一年的挫磨艱辛被飯菜的香氣洗刷干凈,所有委屈不甘都被溫柔撫平,游子們漂泊的心終于安定下來,任外界紛紛擾擾,吃好眼前這一頓飯,才是頭等大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