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我們在日常飲食上既想色香味俱全,又要求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尤其是腫瘤患者,在吃上更是小心謹慎,如何選擇安全健康的食物往往是讓大家發愁的問題,關于海鮮的話題更是一直引起爭議。
提問
海鮮有哪些營養價值?腫瘤患者可以吃海鮮嗎?
美國塔夫茨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食物指南針2.0”系統,他們把近萬種食物分成十二大類,然后進行多維度打分,分數越高代表越健康。
通過具體得分,研究人員劃分了不同食物的推薦程度。處于第一梯隊的,得分最高的4類食物分別是:
豆類和堅果、海鮮、蔬菜、水果,均超過70分,鼓勵多吃。其中海鮮以82.2高分位居第二。
首先,海鮮(魚、蝦、貝類等)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蛋白質是身體修復組織、維持免疫系統功能所必需的。
對于經歷手術、放化療等治療消耗較大的腫瘤患者,充足的蛋白質攝入非常重要。
其次,海鮮富含Omega-3脂肪酸,尤其是深海魚類(如三文魚、鯖魚、沙丁魚)。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而慢性炎癥被認為是癌癥發生發展的一個促進因素。
海鮮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維生素D、硒、鋅等。而且與紅肉相比,大多數海鮮的飽和脂肪含量較低,對心血管健康更為友好。
但外界一直流傳著海鮮是“發物”的說法,讓很多患者面對海鮮提心吊膽,害怕會導致腫瘤復發。
腫瘤復發的原因極其復雜,跟原發腫瘤的惡性程度、分期、治療的徹底性、以及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遺傳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有關。
飲食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單一因素的影響通常難以明確界定。而且目前沒有確切證據表明適量食用海鮮會導致腫瘤復發。
食物不會直接導致腫瘤復發,中醫上關于“發物”的說法,主要還是指過敏體質的人吃了可能會引發不適,間接影響免疫力。
如果患者沒有過敏或其他特定禁忌,通常不認為海鮮是導致腫瘤復發的原因。
對于正在進行中醫治療的腫瘤患者,我們一般會建議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忌口某些海鮮。
提問
腫瘤患者吃海鮮有哪些注意事項?
01
過敏
過敏是最重要的禁忌,過敏反應可能從輕微不適到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如果患者對某種海鮮(如蝦、蟹、貝類)過敏,則必須嚴格避免食用該種海鮮。
02
免疫低下避免生海鮮
腫瘤患者,尤其是在接受放化療期間或免疫低下時,應絕對避免食用任何生海鮮或未徹底煮熟的海鮮。如生魚片、醉蝦、醉蟹、未煮熟的生蠔、貝類,可能含有寄生蟲、細菌或病毒。
對于免疫系統因腫瘤本身或治療而處于抑制狀態的患者,感染這些病原體的風險更高,后果可能更嚴重。
03
高嘌呤限制攝入
限制高嘌呤海鮮的攝入,如果患者本身有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病史,過量攝入可能誘發痛風發作。建議痛風患者或尿酸高的患者選擇嘌呤相對較低的魚類(如桂魚、鱸魚、鱈魚),并注意控制總量,多喝水。
0 4
少吃加工海產品
盡量選擇新鮮的、未經腌制的海鮮,避免或少吃加工海產品。加工過的海鮮(如咸魚、魚干、蝦皮、即食海鮮零食)通常含有大量的鹽。高鹽飲食是胃癌等癌癥的風險因素,也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相關。
烹飪方式的選擇
清蒸>水煮>煎烤>油炸,烹飪時控制鹽和其他含鈉調味品如醬油、蠔油等的用量。
推薦清蒸鱸魚、水煮蝦、香煎三文魚、蛤蜊豆腐湯(蛤蜊要熟透)、鱈魚粥。這些做法既能保留營養,又安全衛生。
飲食的針對性
在不同的治療階段,飲食的針對性也有所不同。
·化療期間患者可能惡心嘔吐,食用清蒸魚就比油膩的煎炸海鮮更為合適;
·放療后患者容易口干,做成滑嫩的魚片粥會比硬質的貝殼類更好吞咽;
·晚期患者如果肝腎功能不好的,需要控制高蛋白的海鮮攝入量。
綜上所述,腫瘤患者可以適當吃海鮮。在遵循安全原則(新鮮、衛生、煮熟、避免過敏源),以及考慮自身特定禁忌,比如痛風、高血壓等的前提下。
但同時,有些海鮮過于滋補,如海參等不建議常吃,營養過剩反而容易導致癌細胞進展,一周1根就可以了。
促癌“轉移復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