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廣開
(中國礦業大學)
春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可以說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在外工作或學習的游子過年時總是期待能夠搶到回鄉的車票,和家人團圓。在原子化社會的當下,家里如果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那么這個家在過年時,平時單個小家庭就會樂意聚集在一起,吃個年夜飯,團團圓圓過年。
不過在這樣一個闔家歡樂的日子里,筆者發現,作為家里的小輩,也就是筆者這一輩,大概就是00后,往往游離于大家庭的這種談笑之中。
作為家里的晚輩,過年期間自然要給各位長輩們拜年。比如筆者的家鄉,晚輩常常要大年初一早上早起去集體拜年,往往是村子里的中年一輩(也就是筆者的父輩),帶著筆者這一輩人去挨家挨戶地磕頭拜年。筆者今年就在早上六點五十被父親叫起來去拜年。筆者找到大隊伍時,他們實際上已經拜了一個小時的年了,也就是說他們六點鐘起來就開始去村子里給各家的長輩(也就是筆者的爺爺輩)磕頭拜年了。筆者跟了一路,發現跟的隊伍大概三十人左右,小孩子(也就是筆者一輩)大概就七八個人。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中年一輩人都帶了自己的孩子來磕頭,問起原因,基本都是“孩子還沒起(床)”,或者“孩子不愿意來”。
作為改開后進城務工潮一代人的孩子,筆者這一輩人,也許小時候在農村住過一段時間,但對于農村的各種習俗禮節,實際上并沒有很深的印象,更不用說形成什么習慣。讀書的年齡一到,像筆者這樣的“留守兒童”就被父母帶入城里生活了。所以在筆者的記憶里,有對農村的印象,有對農村的感情,卻談不上有多熟悉,只是記得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和經常玩耍的地方,而且故地重游時會感覺它與我記憶里的情景不太一樣,總感覺熟悉又陌生。每年過年時,當父母指著各個長輩讓我叫什么時,我都會驚嘆原來我有這么多長輩嗎?而且他們還非常喜歡問我“記得我是誰嗎?我小時候還抱過你呢”。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除了關系比較近的幾位長輩,我都會尷尬一笑,然后努力回憶他到底是我哪一個爺爺,或者是我哪一個叔叔。因為按照族譜,他們往往會是我爺爺輩的堂兄弟,或者父輩的族兄弟。所以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情形,筆者,還有很多和筆者一樣的人(比如筆者的堂兄妹),就會干脆呆在家里不出去,直接房間門一關,在屋里不出聲。實在有人來了,需要出去問好,才會在父母指出輩分后出去打聲招呼。
也許您會問,過年一直在房間里,不會無聊嗎?筆者可以說,完全不無聊。對于筆者這一代人,出生時已經是互聯網時代了。平時和同學聊天,基本都是qq、微信,或者干脆在游戲里聊天。如果聊天結束了,筆者也可以待在屋里刷一天短視頻,或者和幾個堂兄妹聊聊學校的日常。
社會的原子化,深深地影響了筆者這一代人。在父輩那一代,他們很多人小時候都呆在農村里,兒時的玩伴就是家族里的堂兄弟、族兄弟。祖父輩們更不用說,一輩子都呆在村子里的老者大有人在。而隨著筆者父輩們的成年和外出務工,筆者這一輩人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各個城市里度過的。因此筆者這一輩的玩伴往往是學校里的同學、寢室里的舍友,而不是常年不見的族兄弟。因此,筆者對于宗族凝聚的認可也許并沒有父輩們、祖父輩們那么重,這反過來也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原子化。筆者不知道這種變化是好是壞,也許這只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并無孰好孰壞之分,也許二者并不完全沖突,且在未來可以得到有機的結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