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楠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
“士農工商”是中國傳統社會對主要階層的劃分,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等級結構和價值觀念。商人居末,因“逐利”被儒家貶抑。歷代推行“抑商”政策。所謂商人,是指以買賣商品或提供服務為手段,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主體。他們通過銷售物品,或者提供服務來獲取利潤。也就是說,商人作為經濟主體,以利益為重,注重盈利。
通過日常生活可以發現,一些商人忽視社會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對商品或服務進行不合理定價,或為消費者提供不好的物品或服務。看似商家和消費者之間是一種對等關系,實則不然,部分消費者會被一些商家蒙蔽,受到不公平待遇,進而有所損失卻不自知或后知后覺。
商家在雙方交易過程中通常占據主動位置,商家通常比消費者更了解商品或服務的成本、價值和市場行情,掌握著物品及服務的質量和定價,而消費者可能由于不經常購買某類商品或服務,對市場價格缺乏了解。也就是說,消費者存在價格盲區。所謂價格盲區,是指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因信息不對稱而對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范圍缺乏準確了解的區域。而且,部分消費者對物品或服務本身的認知不清楚,屬于外行,無法精準識別物品或服務的好壞。因此,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導致部分消費者群體受到商家的欺負。
筆者在本次返鄉過程中,曾受到一家商家的區別對待,與其他消費者享受同樣的服務,卻比其他消費者多花費一百元,若不是受到其他消費者的善意提醒,筆者還被蒙在鼓里。難道從外返鄉的消費者與長居本地的消費者不一樣嗎?商戶在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之前,與消費者的友善交流,明晰消費者一些情況的基礎上就要看人下菜碟嗎?在得知筆者從新一線城市返鄉后,竟然當場淡然為筆者另外定價。這件事情,讓我對這家商戶的信譽發生轉變,再也不想來這家商戶享受任何服務。其實,筆者之所以接受了商家提供的價格,是由于筆者在新一線城市了解到的價格比本商家提供的價格更加昂貴,這就是一種心理作用,俗稱錨定效應,具體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往往會受到第一個看到的價格(錨點)的影響。再聯想到筆者曾經在陌生城市購買物品時,遭受商家的欺騙,因不懂該商品,便在商家的引導下,以正常的價格卻購買到質量較差的商品。在遭受欺騙之后,作為消費者,在埋怨自身辨別能力不足的基礎上,也會對商家產生不信任,在今后的消費過程中持有謹慎態度,不再輕易消費。也就是說,如果消費者頻繁遭遇欺騙,會對市場失去信心,減少消費意愿,進而影響整個經濟的活力。
社會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主體不斷增多,若商人一心只為謀利,差異化對待消費者,欺騙一些消費者,不注意維護與消費者之間的友好關系,不注重建立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系,導致部分消費者受到傷害。那么,由此以往,商家信譽下降,逐漸加劇消費信任危機。值得注意的是,商家的不真誠行為,不僅僅造成消費者個人的經濟損失,甚至影響整個市場的信用體系,可能導致信用體系逐漸崩塌,不利于維護正常的市場運行秩序,同時,也會破壞社會的公平正義。
每一個社會現象的解決需要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與協同合作。作為消費者,自身在購買物品或服務之前做攻略,詳細了解所購買物品或服務的社會透明價格,方可減少被商家欺騙的幾率。同時,消費者本身也要積極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學會保障自身權益,遇到不合理、不合法的商家行為,要勇于維權,這不僅是為自己維權,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幫助,讓商戶真正長教訓,規范商戶服務行為。除了消費者個人理性決策和主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減少被騙的幾率和督促商家做出合法合理行為之外,市場部門需加大對商家的管理力度,規制市場主體行為,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嚴格執法,確保法律的威懾力,并加大監管力度,提升市場交易的秩序和安全。
總而言之,務必要高度重視商家欺騙消費者的現象,這不僅關乎消費者的個人權益,還涉及市場信任體系的維系以及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