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國民黨軍的軍系、派系非常繁雜,除了中央軍外還有很多支地方軍,比如北方就有東北軍、西北軍、晉綏軍等,南方則有川軍、桂軍、滇軍等。
這些地方軍的來歷源流都各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極其復雜,在軍閥混戰年代很多也是打過仗的。
以東北軍來說,其前身就是張作霖的奉系軍隊,東北易幟后奉軍改為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此后不久,東北主力入關調停中原大戰,并進一步改編軍隊,納入國軍統一編制。
其主要的部隊有獨立第7旅到第31旅,第36師(轄3個旅)、6個騎兵旅、1個騎兵師、3個炮兵旅、2個炮兵團等。
不難看出,此時的東北軍主要采用旅—團級編制;雖說冠以國軍某獨立旅稱號,但還沒有徹底與南京方面的編制融合。
到1933年初,東北軍進一步整編,陸軍某某旅分別改成某師,總計達19個步兵師。
這19個師中,大部分均為先前的三團制,只是采用了新的步兵師番號而已;但有兩個師比較特殊,第一個是馮占海的第91師,該師主要以吉林抗日救國軍改編,當時有3個正規旅外加1個補充旅。
而另外一個特殊的師就是劉多荃的第105師,這個師也有3個正規旅,每個旅編三個團,全師有9個步兵團之多。實際上是以一個師的名號,擁有一個軍的實力,堪稱東北軍中的“超級師”。
這個師之所以特殊,是因為該部由東北軍總部的直屬警衛部隊改編。
在改編之前,衛隊統帶部計有衛戍隊、騎兵隊以及步兵總隊,而步兵總隊又下設第1隊、第2隊和第3隊。
東北軍當時的總規模仍有20余萬人,所以其總部衛戍部隊的兵力并不少。其全軍整編后,第105師實際上就是警衛師,所以實力跟一般的部隊自然也不相同,僅僅步兵就編齊了3旅9團。
而且這一實力數長期保持,直到1937年時東北軍進一步改編前仍是如此。
當時何應欽曾就東北軍各部的實力進行過調查,對第105師的裝備調查顯示,該部有步騎槍數高達15000支。
當時統計的其他東北軍步兵師基本只有4000支左右,有的戰損師則只有兩三千支,而第105師的槍數則數倍于其他師。
而在機槍方面,第105師有340挺機槍,也是各師中最多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105師在直屬部隊中還有1個特務連、1個炮兵營、1個高射炮隊、1個汽車隊、1個通信隊。
這些直屬力量的配屬,好些都是其他步兵師所沒有的,尤其是那個炮兵營更加有意思。
因為在何應欽的備注欄中提到,這個炮兵營有野炮28門、山炮8門,山野炮總計達36門。
按照當時的炮兵編制,這根本不是一個營的實力,而是一個滿編炮兵團的實力。
尤其這支炮兵部隊配備的大部分都是野炮,在當時國內榴彈炮并沒有多少的背景下,其實力可見一斑。
當然,在1937年全面抗戰前的東北軍改編中,這樣的“超級師”編制肯定是不允許存在的。
第105師實際縮編為了二旅四團制,另外跟第109師合編成了第49軍,原第105師師長劉多荃任第49軍軍長。
因為第109師的實力較弱,所以估計原第105師分出了大量兵員和裝備充實到了該師。
而火炮估計只留了一小部分,其他的上繳分配;但多余的槍械,實際是作為庫存留下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東北軍的警衛部隊,其可以動用的庫存似乎更多,除了步槍外還有額外的機槍庫存。
全面抗戰開始后,第49軍開赴抗日戰場,并在跟日寇的血戰中遭受了極大損失,尤其第109師幾乎損失殆盡。
損失過大,就面臨撤銷番號的風險,經過第49軍的多方活動,終于爭取來了以預備第5師的兵員補充第109師,但是軍政部不解決武器問題。
第49軍動用先前的庫存武器,重新裝備了第109師,使得該師每個步兵連均配齊6挺輕機槍,另外步兵營有重機槍連,步兵團則有迫擊炮連。
但是新的第109師軍官全部都是黃埔系,第49軍根本指揮不動,之后索性連第109師都調出了第49軍,該師后來成為胡宗南系的中央軍。
而第49軍自己,隨后又編入了新的師,隨著東北兵員在戰斗中逐漸減少,整個第49軍的東北軍色彩也不斷減弱,到后來基本也稱為中央軍的旁系部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