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豫湘桂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日本陸軍于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貫穿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豫湘桂戰役的大潰退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二次大潰退,8個月中,中國在豫湘桂戰場上損兵50-60余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豫中會戰37天失38城)、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涉及6000萬人民。
日軍在豫湘桂戰役中,侵占了中國大片地區,形式上雖完成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計劃。但日軍在此次作戰中,付出了重大的代價,損失慘重,無力保障大陸交通線暢通,也未能阻擋美機空襲日本本土。 豫湘桂會戰近8個月,日軍艱難取勝。
戰爭背景
豫湘桂戰役37天失38城
世界背景
從1943年夏秋以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轉折,中國持續抗擊日寇,牽制了日本大部陸軍兵力,在歐洲戰場,德意法西斯逐漸潰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也接連失敗,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南洋日軍面臨被切割的困境。為此,日本困獸猶斗,制定了從中國戰場尋求突破,企圖固守大陸以堅持長期戰爭的計劃。因此,表面看來是日本的積極進攻作戰,本質上卻是出于防御目的。
日本目的
1943年,同盟國反法西斯戰爭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屢遭失敗,使南洋(東南亞)各地軍隊的海上交通線受到威脅。日軍被分割成幾塊,始終不能形成完整的戰略體,陸軍主力深陷中國不能自拔,給日軍轉用兵力于太平洋造成極大牽制,導致太平洋兵力不繼,不斷失敗。為此,日軍企圖以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企圖將侵華日軍各部分貫通起來,并聯系被切斷海上交通的南洋日軍,以保護本土和東海海上交通安全。
另外,從中國大陸各個基地起飛的盟軍飛機直接轟炸日軍甚至日本本土,這意味著盟軍同時可以對日本本土日本發動大規模空襲,這使日本異常恐懼,打掉在中國的空軍基地,也是日本加速推行豫湘桂戰役的直接原因。
戰役經過
- 豫中會戰
1944年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按照大本營的《一號作戰綱要》,開始研究制定打通大陸縱貫平漢鐵路南部沿線地區的計劃,即豫中會戰計劃。其作戰方針是從1944年春季起,先突破對方正面陣地,將主力集結于黃河南岸,佯作沿平漢線南下,進至許昌或鄙城地區后,向西遷回,圍殲第1戰區主力,并打通平漢線。
1944年春,日軍華北方面軍在深感兵力不足、難以維持占領區的情況下,進一步調整部署,抽調兵力向豫北集結,進行豫中作戰的準備。在豫中方面,首先搶修黃河鐵橋,重建邙山頭據點,并將平漢鐵路北段由小冀修復至黃河北岸。至4月初,日軍先后抽調東北及華北地區兵力,共約4個師、4個獨立旅、1個坦克師及1個騎兵團,總計約15萬人,由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至4月中旬,日軍第62、第110、第27師、坦克第3師及獨立步兵第9旅集結于博愛以東、新鄉以南黃河北岸地區,第38師、獨立混成第7旅及騎兵第4旅,集結于開封附近地區,第69師、獨立混成第3旅集結于垣曲地區,并將鄭州以北黃河大鐵橋完全修復。為配合豫中作戰,日軍另以第11集團軍獨立第11步兵旅由信陽北犯,從南北沿平漢線對進,分路向豫中進攻。
中國第1戰區在汜水、廣武、鄭州、中牟、尉氏河防一線和許昌、遂平之平漢鐵路沿線以及密縣、臨汝、襄城、洛陽等縱深地區,部署有8個集團軍共17個軍。
第1戰區在察覺日軍的大規模進攻企圖后,進行了一定的準備。計劃以沿河防及平漢鐵路線地區構成守勢地帶,憑借據點工事阻擊日軍,以縱深地區構成攻勢地帶,待機向深入豫中之日軍實施反擊。其作戰指導與部署是:以廣武、汜水及其以東河防守備部隊,先阻止日軍渡河,若敵人渡河成功,則以滎陽、鄭州、南川、長葛、許昌一帶據點工事,消耗疲憊日軍,同時湯恩伯兵團一部及第4集團軍于登封、密縣以北山地,形成自密縣至汜水間之防御地帶。另于臨汝、密縣、禹縣、葉縣等縱深地區,構成攻勢地帶,并以第78軍、第89軍固守許昌、鄙城、遂平、舞陽四個據點,以第72、第13、第29軍秘密集結于攻勢地區,統歸副長官湯恩伯指揮與日軍決戰。
4月18日零時,日軍第37師及獨立第7旅于河南開封以西中牟一帶渡過黃河,向中國第1戰區河汜守備部隊發起猛烈進攻,經激戰后突破暫編第15軍陣地,分路向鄭州、新鄭、尉氏、浦川等地突進。至21日,新鄭、尉氏被日軍攻陷,中國守軍暫編第15軍及第2旅、第3旅退守許昌西北地區,24日密縣失陷,中國第85軍轉守西方山地,阻擊日軍進攻。
豫北方面日軍第110師、第62師,于4月19日晨向防守邙山頭陣地的中國第85軍發起攻擊。21日突破河防陣地后,侵占廣武、汜水,22日又陷滎陽。
24日,由滎陽南下之日軍第110師與由郭店西進之日軍第37師占領密縣,并繼續向西南方向進攻。此時,中國第1戰區第4集團軍防守該地部隊退守滎陽、密縣以西之虎牢關至馬駒嶺一線,阻止日軍西進。26日起以第31集團軍主力向密縣附近之日軍實施反擊,迫敵改取守勢。激戰至30日,日軍后續兵團(第27師、坦克第3師及騎兵第4旅)等,已集結于密縣、鄭州地區,迅速向禹縣、襄城、許昌等地猛攻,與中國軍隊第28、第31集團軍展開激戰。
5月1日,日軍攻陷許昌,并以坦克第3師及騎兵第4旅向襄城、鄭縣突進。3日,侵占鄭縣、禹縣,4日陷臨汝。6日,再陷登封、寶豐、魯山,并以其先頭一部進抵洛陽以南龍門附近。為阻滯向龍門突進的日軍,第6戰區急調劉戡兵團進至龍門、伊川、嵩縣一帶防守,暫時穩定了態勢。
5月7日,由許昌南犯之日軍第27師攻占郾城、漯河。同日,由信陽北進之日軍獨立步兵第11旅攻占遂平。8日,日軍南北會攻奪占西平,終于打通了平漢鐵路。此后,日軍即集中主力向洛陽進攻。
以第110、第62師、坦克第3師、騎兵第4旅及獨立混成第7旅,分別由登封、禹縣、鄭縣及寶豐地區,向龍門、洛陽實施包圍遷回。同時,日軍第69師及獨立混成第3旅,由晉南垣曲南渡黃河,9日侵占澠池,威脅洛陽的側后,完成了對洛陽的3面包圍。洛陽為中國的文化古都,日軍為保障平漢鐵路安全通車,防止中國軍隊由漳關向河南反擊,急欲奪取洛陽。中國第1戰區遂調整部署。除仍以第15軍及第94師固守洛陽外,令第4集團軍和劉戡兵團分別撤至洛陽西南之韓城、宜陽地區集結,準備側擊由澠池向洛陽、洛寧進犯之日軍。
5月13日、鄙師、龍門各路日軍會合于磁澗地區,向集結于洛陽外圍的第1戰區部隊攻擊,第36集團軍等部遂先后由池附近向西轉移,日軍隨即尾追,沿隴海路及洛、盧道向西突進,于17日占洛寧,18日陷陜縣,20日占盧氏。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在作戰中以身殉國。此時洛陽守軍已陷于孤軍苦戰。中國軍隊為挽戰局,擊破日軍的攻勢,以第5、第10兩戰區部隊,與第1戰區各兵團協同,對日軍實施反突擊,先后一度克遂平、魯山、嵩縣,進迫寶豐,截斷平漢線。西進日軍側背受到威脅,不再繼續向縱深進攻,乃放棄盧氏,退守洛寧,以其主力東調,鞏固已占領地區。
5月19日,日軍集中第63師、坦克第3師、騎兵第4旅等主力部隊開始向洛陽發動進攻。22日,日軍3次突入城關,均被守軍擊退。日軍又以后續部隊投入戰斗,守軍英勇奮戰,堅持至25日,彈盡援絕乃分路突圍,洛陽古城淪陷,豫中會戰結束。
- 長衡會戰
日軍攻占洛陽的同一天,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畑俊六將設在南京的前進指揮所推進到漢口,開始了戰役主要階段的湘桂作戰。
豫湘桂戰役之長衡會戰
1944年5月,日軍第11集團軍司令官橫山勇指揮8個師、1個飛行團和海軍一部,共20余萬人,以攻占湘桂鐵路(衡陽—來賓)為目標,向長沙、衡陽地區進攻。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4個集團軍(共15個軍)另2個軍共約40萬人,在空軍(飛機181架)、友鄰戰區支援下,以一部依托湖北通城東南山區、湖南新墻河南岸、沅江和益陽地區的既設陣地,節節抗擊,消耗、遲滯日軍;主力分別控制于瀏陽、長沙、衡陽及寧鄉等要地,相機殲敵。27日,日軍以5個師由湖南華容、岳陽、湖北崇陽沿湘江兩岸和湘贛邊山區分三路發起攻擊,以3個師集結于湖北監利、蒲圻待機。另以1個團又5個營進至江陵以南松滋河沿岸進行牽制,以掩護軍右翼。防守新墻河的第20軍予日軍中路第68、第116師以持續抗擊后,轉至湖南平江以東山區待機。
日軍占領廣西賓陽縣城,這是被俘的中國士兵
防守崇陽東南山區的第72軍、挺進縱隊對日軍左路第3、第13師逐次阻擊,遲滯其行動。防守益陽的第73軍抗擊日軍右路第40師。
6月1日,日軍中、左路強渡汨羅江,突破河防陣地后,分路向撈刀河、瀏陽河進攻。守軍第37軍采取邊抵抗邊后撤的戰法,撤至瀏陽附近山區待機。至14日,日軍相繼攻占沅江、益陽、瀏陽。16日,日軍第34、第58師、第68師一部攻擊長沙城區。第4軍堅守至18日下午,傷亡殆盡,長沙失陷。第九戰區為阻敵深入,保衛衡陽,從20日起向日軍發起反擊,至27日,將日軍左、右路分別阻滯于醴陵、湘鄉;對日軍中路在淥口、衡山間雖給以打擊,但未能阻止其南進。
28日,日軍第68、第116師攻擊衡陽。守軍第10軍(4個師,但實際只有4個團的兵力)依托工事以正面和側面火力掩護,連續實施反沖擊,戰至1944年7月2日,予敵以重創,迫其停止攻擊。11日,日軍第68、第116師得到增補后,以15個步兵營、12個炮兵營第二次攻擊衡陽。守軍以固守陣地與機動防御相結合,加強陣地間的互相支援,實施短促近戰和反沖擊,戰至20日,迫敵再次停止攻擊。其間,被阻滯于湘東山區的日軍第3師先后在醴陵、茶陵、安仁遭重創。后在第27、第34師和第13師一部支援下,戰至月底,始突破圍阻。
8月4日,日軍第11集團軍集中4個師第三次攻擊衡陽。守軍抗擊至8日,傷亡慘重,且孤軍無援,被迫放下武器,衡陽陷落,長衡會戰結束。
- 桂柳會戰
日軍從湖南、廣東及越南3個方面向廣西進攻,開始了桂柳作戰。
位于桂林普陀山的紀念塔
1944年8月,日軍侵占湖南衡陽后,為準備進占廣西桂林、柳州,以第11集團軍6個師又1個旅,于29日由衡陽沿鐵路向湘桂邊界推進。
以第23集團軍2個師又1個獨立混成旅,于9月6日由廣東清遠等地沿西江向廣西梧州進攻,另1個獨立混成旅由廣東遂溪向廣西容縣進攻。10日,第6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奉命指揮第11、第23集團軍、第2飛行團(飛機約150架)和第2遣華艦隊一部,共約16萬人,在南方軍一部配合下,以打通桂越(南)公路為目標,向桂林、柳州進攻。中國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指揮9個軍、2個桂綏縱隊、空軍一部(飛機217架),共約20萬人,在黔桂湘邊區總司令部的3個軍支援下,以分區防御抗擊日軍。
14日,日軍第11集團軍攻占全州,隨后調整部署,準備攻擊桂林。22日,日軍第23集團軍陷梧州,至10月11日相繼攻占平南、丹竹鎮和桂平、蒙圩。第四戰區鑒于全州地區日軍尚無行動,遂調整部署,將所部編組為桂林、荔浦、西江3個方面軍,南寧、靖西2個指揮所,以大部兵力固守桂林,集中一部兵力先擊破西江方面之敵。21日,第64軍配屬桂綏第1縱隊向進占桂平、蒙圩之日軍獨立混成第23旅實施反擊;另以第135師等部向平南、丹竹攻擊,策應反擊。
戰至28日,日軍第23集團軍主力逼近武宣,國民黨軍隊遂停止反擊退守武宣。與此同時,日軍第11集團軍突破桂林、荔浦方面軍的防御陣地,主力于11月4日進抵桂林城郊;一部向柳州進攻。7日第四戰區將3個方面軍編組為左、中、右兵團,集中兵力保衛桂、柳。9日,日軍第40、第58、第37師和第34師一部,向桂林城發起總攻。同日,日軍第23集團軍第104師、第11集團軍第3、第13師突破中央兵團的防御陣地,攻向柳州。11日,防守桂林城區的第31軍大部犧牲,小部突出重圍,桂林陷落;堅守柳州城區的第26軍傷亡過半,奉命撤離,柳州失守。隨后,日軍第3、第13師沿黔桂鐵路(都勻-柳州)向西北進攻;第23集團軍沿柳邕公路(柳州-南寧)向西南進攻,24日占南寧。
28日,日軍南方軍第21師一部從越南突入中國,向廣西綏淥(今屬扶綏)進攻。至此,從中國東北直至越南河內的大陸交通線,終于被日本侵略者打通。國民黨軍潰退入貴州。日軍以3000余人的兵力沿黔桂公路追擊,如入無人之境。沿黔桂鐵路進攻的日軍至1944年12月2日攻至貴州獨山,逼近四川,震動重慶。在遭到第29軍軍長孫元良率領的900人的反擊后,被迫撤回廣西河池。10日,日軍第21師與第22師各一部在綏淥會合。至此,大陸交通線全部打通。中旬,雙方逐漸形成對峙,桂柳會戰結束。
戰爭結果
豫湘桂戰役損失慘重
雙方損傷
中方
從1944年4月中旬至12月,短短的8個月中,國民黨軍隊豫湘桂戰役損失兵力五六十萬,喪失了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大部和貴州一部,丟掉了洛陽、長沙、福州、桂林4個城市和鄭州、許昌、寶慶、柳州、溫州等146個中小城市,衡陽、零陵、寶慶、桂林、柳州、丹竹、南寧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約6000余萬同胞處于日軍鐵蹄蹂躪之下。
豫湘桂戰役中,僅河南就損失88家工廠,湘粵桂3省工廠全部淪于敵手,湖南著名的鎢銻等重要戰略物資亦被敵攫奪,豫湘桂是重要農業地區,也被日軍掌握。日軍所到之處殘暴地燒殺搶掠,僅萍鄉一地,被殺害者1.9萬余人,被虜者2萬余人,婦女被侮辱者6000余人,房屋被毀700余間,農具被毀值4700余萬元,米谷被劫5萬余擔,棉花被劫9500余擔。戰爭中幾十萬難民顛沛流離,每天數百人死于疾病凍餓。
豫湘桂大潰敗,是正面戰場繼抗戰初期的大潰敗后,出現的又一次大潰敗。
戰后分析
豫湘桂戰役的大潰退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二次大潰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由于戰略指導失誤,戰役指揮失當,加之國民黨政府長期執行避戰、觀戰政策,致使豫、湘、桂大片國土被占,空軍基地、場站被毀。豫湘桂戰役使部隊大部喪失抵抗信心和戰斗力,是其軍事上的潰敗,也是其政治上腐敗的表現。
日軍盡管達成作戰企圖,卻無力保障大陸交通線暢通,也未能阻擋美機空襲日本本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