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有料有趣又專業”的科普期刊《百科知識》
在我國浙東沿海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山海古城,它就是名冠華夏的臺州城。臺州不僅坐擁綺麗秀美、浪漫旖旎的山水風光和海島風景,更是一座充滿活力的美食之都,臺州元宵節的珍饈美食堪稱一絕。
正如當地諺語所言:“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調。”每逢正月十四,臺州家家戶戶都要吃羹團聚、燃燈助興,各種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的元宵民俗活動令人流連忘返。
吃糟羹
糟羹是臺州地區民眾元宵節常吃的傳統小吃,又名“山粉糊”“番薯粉糊”,當地人又稱之為“糊頭羹”“糊辣沸”。這是一種以山粉為主料,佐以精肉、冬筍、香菇、荸薺、油豆腐、胡蘿卜、年糕、菠菜等各種配料熬煮而成的糊狀小吃。據傳,當年戚繼光在臺州抗倭時正值正月十四,怎奈軍糧運送不及時,導致士兵們糧食匱乏。愛民如子的戚繼光不想叨擾當地百姓,于是軍中的解糧官便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剩余的糧食、水、時令蔬菜、肉類等一起放入鍋中熬煮成羹粥分發給士兵們食用。當地百姓聽聞此舉,紛紛效仿制作糟羹以紀念戚繼光。
除了制作方法較有特色之外,糟羹的吃法也頗為講究。據說,臺州的老食客們吃糟羹的時候,不用筷子不用勺,捧起糟羹,邊喝邊轉,一眨眼的工夫就碗底朝天。吃糟羹的順序也有說法,一般在正月十四吃咸羹、正月十五吃甜羹,寓意先咸后甜,生活越過越甜。此外,當地還流行討羹,即羹要討著吃。相傳,誰要是在正月十四夜里討到七碗糟羹,來年就會雙眼雪亮,讀起書來更能聚精會神,所以臺州當地的孩童每逢正月十四夜里,便會手捧自家的搪瓷瓦罐挨家挨戶地討“亮眼羹”。更有一說認為誰家門口的討羹隊伍排得長,誰家來年就能財源廣進。
一碗糟羹,裝得了咸甜百味,也載得下人間真情。臺州臨海方言將日子喚作“日腳”,日子長了腳,時間流逝便如白駒過隙。臨海百姓希冀日子能夠走得慢一點,便用糟羹的黏稠粘住“日腳”,讓家人團圓的時刻更長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在臺州還有新媳婦正月十四夜里下廚制作甜羹的習俗,正如《新娘嫁詞》中所寫:“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新媳婦們將幸福美滿化作甜羹里的桂圓、紅棗和葡萄干,分享給家人和鄰里街坊。
觀特色花燈
臺州的元宵燈會興于唐、盛于宋。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臺州人喜歡“十四夜,間間亮”,據傳是為紀念當年臺州百姓十四夜亮燈,協助戚繼光剿滅倭寇而來。入夜后,臺州滿街的花燈猶如“東風夜放花千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臺州仙居獨創的針刺無骨花燈及在黃巖一帶流行的橘燈。
仙居無骨花燈制作技藝始于唐代,又名“唐燈”“神燈”。據傳,唐開元年間,一位秀才夜行至深山后迷路,不幸跌落山崖,偶遇仙女相救,并贈予“神燈”助他平安歸家。秀才感念仙女的救命之恩,便憑記憶將“神燈”仿制出來,并高懸于書房。而后,秀才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高中狀元,人們便將這種花燈稱為“狀元燈”,并紛紛進行仿制,這一制作技藝也開始在坊間流傳。
從形制上看,仙居無骨花燈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素有“中華第一燈”的美譽。花燈燈體不大,內部無骨架,外部用繡花針刺的紙片粘貼而成;每盞燈由10~60個不等的燈面組成,形態各異,色彩艷麗。花燈的燈光由里透出,輕柔地勾勒出燈壁的圖案,或神話傳說,或生機萬物,格外引人注目。
仙居無骨花燈因“無骨”和“針刺”的獨特工藝而聞名遐邇。燈體由紅、綠、黃多種顏色的土紙粘貼而成,遂無需用骨架支撐。針刺工藝尤為繁雜,需用一種名為“水上漂”的繡花針進行針刺,每盞花燈均有萬孔之多,一針刺錯便前功盡棄。“藏珍不易,傳寶多艱”,囿于歷史原因,仙居無骨花燈的技藝失傳了很長時間,直至改革開放后才得以重新煥發光彩。如今,每一盞仙居無骨花燈都需經過繪圖、粘貼、燙紙、剪樣、裝訂、鑿花、復制、針刺穿孔、裝飾等13道工序才能完成。2006年,燈彩(仙居花燈)被列入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賞細吹亭
吃罷糟羹、賞過花燈,臺州百姓開始欣賞細吹亭。細吹亭是江南民間特有的藝術形式,主要由一座同被命名為“細吹亭”的亭子和隨行演奏的樂隊組成,亭子內里無人,常由四人抬舉。通常情況下,細吹亭樂隊的編制由兩把二胡、一把琵琶、一把三弦、一支竹笛、一支洞簫等組成;常奏民間臨海詞調,如《梅花三弄》《六十四板》《將軍令》等經典的江南絲竹樂曲。夜晚時分,隨著亭子的緩慢前進,清雅的樂聲在石板街上幽幽散去,帶走了城市的喧鬧,只剩下元宵夜的寧靜祥和。
細吹亭的顏色古樸素雅,制作技藝精巧:上部為頂架,四角掛16盞明珞燈,并用繡有芝蘭芳草或山水人物的錦緞作霞帔。中間是四面或八面花窗,窗兩邊是琉璃片,琉璃片上寫有對聯,以示吉祥如意,窗楣上鑲嵌精雕的金龍,神態逼真;亭子正中間掛一盞氣燈,下有一個香爐,出游時點燃檀香,芳香繚繞。如今的細吹亭已有些許變化,框架多用雜木制作,主體為二層結構,中間掛的氣燈改為電瓶電燈,四角的明珞燈也變作四盆鮮花,將古典與現代、傳承與創新巧妙相融。
細吹亭是臨海古城的獨創,據傳最早為清嘉慶年間劉夢奎、于恭宗所創,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道光年間,臺州文士張曉山組織“昭德社”,專門制作和改進細吹亭。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5.2A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