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謂之術,教而育之謂之道!聊身邊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留級制度在我國曾長期存在,是中小學管理學生學業、促進學生進步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70后、80后和90后來說,在他們的中小學時光里,考試成績不合格,“留級”就成了必然。
在一段時間內,不少人反對中小學生“留級”制度。他們認為,留級生不僅擠占了教育資源,而且留級生往往會視為“差生”,容易在校園里被貼上歧視性標簽,身處“有色眼鏡”包圍之中,從而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于是從2006年開始,當時修訂《義務教育法》取消了因成績差而強制留級的制度,中小學生“留級”現象消失了!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教育部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中的一條規定,或標志著“留級”制度將被重新啟用。
“留級”制度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不少專家也提議恢復“留級”制度
在美國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弗吉尼亞等14個州與哥倫比亞特區,如果三年級閱讀水平測試未達標,不允許升級到四年級。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美國中小學生每年留級的比例最高達到過15%,進入高中之前,有的學區30%到50%的孩子曾經留過級。因為美國的中小學都是義務教育,學生留級自然會占用教育資源。據估算,因為留級,每年納稅人要多負擔130億美元。
在法國,中小學生也是存在“留級”制度的,但是學生“留級”不僅是老師的決定,也需要學生家長同意。如果學生家長不同意的話,學生是不能留級的。據統計,38%的法國中小學生至少留過一次級。
除了美國和法國外,中國的鄰居日本也是有“留級”制度的。在日本的教育法實施規則中規定,校長可以因為學生成績不佳的理由讓學生留級。
中小學生“留級”制度在多國存在,我國取消“留級”制度后,近些年,不少專家、家長也不斷提議恢復“留級”制度。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說,“一刀切”地不留級,往往會讓部分學業確實跟不上的學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碩士導師錢志亮早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過這樣的一段話:
當前的教育體制,對于一些孩子來說可能需要終身拼命地追趕。而今天的學校教學,是一個高速度、高效能的運轉過程,其實好多孩子并不是學不會,而是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他只是在起步階段比別人慢一些。因此,我希望能夠恢復留級制度,拯救一些孩子,給這些孩子一年的緩沖時間。留級對孩子未必就是壞事,我身邊有好幾個教授,小學時候留過級,2014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的兩位獲獎者都曾在小學時留過級。
部分家長認為,對于少數智力發展較慢的學生,并不是他們智力有缺陷,而是頭腦未開化,學習上反應較慢。對于教師的教學而言,為了趕進度,只能照顧中等水平以上的學生,這就使少數學生學習上總是比別人慢半拍,留下了知識上“夾生飯”。學習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前面的知識沒有學好,學習后面的知識是就會有難度,這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差生。
不允許留級,這些智力發展慢的孩子只有跟班走,越差越不想學,到最后,一差到底。
教育的本身是盡量把每一個孩子教好,有的差生留一級就會變成優生,一年對一個孩子太重要了,今年不明白,明年就會了,留級是很有必要的,留著一級可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不然一年跟不上,年年跟不上。
中小學生“留級”制度,或將被重新啟用!
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其中第14條規定“適度放開特殊教育學生學籍變動權限”,情況特殊的可以允許其降級就讀。
此次新修訂的學籍管理辦法有了突破,針對特殊教育學生開了個口子,允許其降級就讀,這被視為一種變相的留級機制,其實就是“留級”制度的隱形回歸。而“特殊教育學生”的范圍,其實不應只限于智力有障礙學生,也可以包括成績始終不能及格的“學困生”。
近幾年,新生人口驟降,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適齡兒童會越來越少,現有的教育資源完全允許個別中小學生“留級”。允許留級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業困難、長期缺課或身心發展滯后的特殊學生,降一級學習是為他們提供教育補救的機會。對于學業成績差,家長和學生本人自愿留級的,學校應該尊重其意愿。
或許允許特殊教育學生留級只是一個開始,在不久的將來,中小學生“留級”制度可能將重新啟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