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到60患癌去世,老家空留一棟老屋,春節前回老家過年,除夕和大年初一我一個人干起了水工、電工、瓦工、泥工。
短短十年,父母先后去世。
他們靠著種田種菜、養豬養雞,含辛茹苦送我和姐姐上了大學,后又攻讀碩博,卻在即將享福之年撒手人寰。
留給我的,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和“千里孤魂,無處話凄涼”的思念。
這些年,對父母的思念,并未隨時間流逝而漸行漸淡,反而愈來愈甚。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此生只剩下歸途。
思念,是呼吸的痛。
歷經無數不眠之夜,我決定訴諸筆端,把對父母的思念,化作涓涓文字。
文字是個好東西,猶如一劑良藥,慢慢滲入心田,夜深人靜,敲擊鍵盤,訴說愁腸,心便漸感寧靜。
猶如小時候燈下讀書時,母親送來的一杯熱茶。
這三年,我寫了上百篇關乎老屋和父母的文字,有些發在個人平臺,獲得許多網友共鳴。
不少網友留言,訴說與父母之間的溫情故事,訴說對親人的濃濃思念。
是的,人間至愛,無非父母對子女之愛,人間真情,無非父母與子女之情。
寫文之外,我每年還會回趟老家,看看老屋,修修補補,收拾衛生。
老婆說,回去待不了一周,打掃衛生就要兩三天,何必自討苦吃?
網友說,怎么不花錢提前請人打掃?
我何嘗不知,但自己動手打掃,摸著家什,睹物思人,似乎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聽到父母暖心的叮嚀,便感覺他們未曾離去。
這種感覺,讓我感到溫暖和安心。
春節前,我帶著家人回了老家,安頓好妻兒,我便直奔魂牽夢縈的老屋。
里里外外、樓上樓下檢查一遍,這是每次回家必做之事。
我發現老屋又有好幾處問題:廚房一個龍頭損壞,樓上一個開關失靈,屋頂三塊石棉瓦開裂,后排雨溝漏水。
這些年,老屋的問題,基本都是我自己動手解決。
這次也不例外,我去鎮上買來水龍頭、開關、石棉瓦和防水涂料。
換龍頭和開關,對我來說,小菜一碟。
更換三塊石棉瓦,費了不少功夫,要把固定石棉瓦的鋼釘拔掉,抽掉舊瓦,換上新瓦。
而排雨溝做防水,就更費勁。
先要把雨溝清理干凈,再填堵漏水點,然后刷上兩遍防水。
就連除夕和大年初一,我都在老屋忙碌,才把這些涉及水工、電工、瓦工、泥工的問題逐個處理好。
現在想想,這要感謝小時候生活的磨練和父母的教導,讓我從小練就了吃苦精神和動手能力。
它們如鳥之雙翼,助我在人生之路上無懼風雨、行穩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