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
五、前期雅令,中晚期通令,籌令一直受歡迎
酒令誕生于先秦時期的禮制文化,講究禮儀和需要財力支持,因而歷來都是代表了皇親貴族和文人士大夫的宴飲習俗。到了唐宋以后,隨著經濟日趨繁榮,逐漸在民間蔓延開來。到了明清時期,行酒令風靡鄉村巷陌,而對于大多數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下層百姓,繁文縟節、佶屈聱牙的酒令形式難以開展,因而使得簡單易學的酒令得以推廣和普及。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俞敦培的《酒令叢抄》分類略有瑕疵。因為從清朝的其他著作來看,其所謂的通令、雅令和籌令是相互交叉的,并且有些古令并未消失,應劃為雅令,而籌令里面包含不少古令和雅令等等。比如在《紅樓夢》中,賈府宴飲行酒令,往往既有當場吟詩作對,因而不能簡單地去劃分。
筆者認為,應當這樣區分:
雅令:諸如需要當場創作,考驗臨場才氣和機敏度,諸如吟詩作對、詞牌典故、天文百科等等,涉及到文學才藝和文化素養較強的酒令皆稱之為雅令;
通令:而投骰子、拇戰(手勢令)、拍七令、講笑話、唱小曲、作動作、羯鼓傳花等等,不需要怎么動腦子的酒令稱之為通令;
籌令:用制作好寫上文字的令籌、簽卦、紙牌等酒令,趣味性強,則統稱為籌令;當然也可以把雅令和籌令統稱雅令,和文字較少關聯的其他酒令稱為通令,似乎更為妥帖,當然這是個人看法。
如果這樣劃分,那么就清代而言,中前期雅令尚為流行,隨著通令的普及,在晚期逐漸占了上風,而令籌因為其趣味性知識性,以及簡單易行,因此則是始終貫穿整個清朝酒令文化。
只是制令人不同,內容不同,包羅眾多,千變萬化,諸如在《酒令叢抄》中就收錄了《西廂記》、《紅樓人物》、《飲中八仙》、《花名令》、《名士美人令》等等。
六、手勢令得以風靡,新酒令層出不窮
清朝酒令形式還有一大特點,那就是手勢令得以風靡。主要是由于手勢令簡單易懂,一學就會,趣味性強。并且可以活動關節,散發酒氣,活躍氣氛,提高親和度等優點。因而在廣大百姓之間迅速傳播,甚至在士大夫階層也逐漸流行。
這在《紅樓夢》中有多處描述,如第六十二回:“湘云等不得,早和寶玉‘三’、‘五’亂叫猜起拳來”,“大家又該對點搳拳,這些人因賈母王夫人不在家,沒了管束,便任意取樂,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滿廳中紅飛翠舞,玉動珠搖,真是十分熱鬧。”等等。
手勢令前面介紹過,源于唐代,到了明代稱為拇戰,清代又稱為豁拳、搳拳、揞拳、猜拳、劃拳等等。規則就是用雙方的手來比劃,或者合起來計算,或者按照規則分出勝負。清朝手勢令演變的形式多樣,我們簡單介紹幾種。
1、豁拳
在《酒令叢抄》中,豁拳有多種形式,然而基本規則是應對二人所出的指頭相加,和嘴中叫的數目相同則為贏。可是規矩卻不一樣,諸如連環拳(本人左手和對手右手劃拳)、贏通關拳(贏了所有在桌上人)、通關令(和所有人都劃拳一次)、霸王拳(負者起立)、對坐猜拳、走馬拳(依次劃拳)等等。
2、啞拳
在《酒令叢抄》中,啞拳令只是其中之一,指的是二人劃拳,不許出聲,第三人喊和判定誰贏。而我認為所有不出聲的劃拳都叫做啞拳。諸如五行生克令:大拇指為金,,食指為木,,中指為水,無名指為火,小指為土。兩人相對,同時出拳。分勝負規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毒令:大拇指為蛤蟆,食指為蛇,中指為蜈蚣,無名指為蝎虎,小指為蜘蛛。兩人相對,同時出拳。分勝負規則:蜘蛛吃蝎虎,蝎虎吃蜈蚣,蜈蚣吃蛇,蛇吃蛤蟆,蛤蟆吃蜘蛛。以上兩種到現代演變成“大壓小拳”和“杠子老虎雞蟲”。
3、骨牌令
《酒令叢抄》的第三類通令中,骨牌令(牙牌令)占據了一半的篇幅,都是借助用骰子(六個點)和32張骨牌(牛骨制作)或牙牌(象牙制作)道具,按照點數或者花色取勝,花樣繁多,后代則演變成賭博形式,這里就不贅述。
4、拍七令
拍七令為清代新的酒令形式。《酒令叢抄》記錄:“從一數起,至四十九止。按座順數,明七拍桌上,暗七拍桌下,誤者罰,此舊法也。近見有行此令者,有明七拍桌暗七笑,逢五逢十打一炮之法。又有左手拍則左鄰接,右手拍右鄰接,誤者罰。皆所謂變本加厲也。”拍七令在當時被創出來后,因為簡單通俗,基本沒有難度,因而很快就風靡酒桌上,到如今依然在流行。
4、擰酒令兒
除了《酒令叢抄》中收錄的諸多酒令外,擰酒令兒在當時也比較多見。擰酒令就是指用木頭或陶制的人偶,重心在底部,行酒令時,命人使其旋轉,當其旋轉停止時,手指向坐席上的那位賓客,就要據酒令而飲罰酒。
擰酒令不是明清特有,而最早是隋唐時期,從西域傳來。因為人物形象是胡人樣貌,最初叫酒胡子、勸酒胡或指巡胡,宋代叫捕醉仙,到了清代叫不倒翁、酒令兒或擰酒令兒。
對于擰酒令,唐代詩人盧注的《酒胡子》有詳細描寫:“同心相遇思同歡,擎出酒胡當玉盤。盤中臲卼不自定,四座賓客注意看。可亦不在心,否亦不在面,徇客隨時自圓轉。”唐末五代詩人徐夤的《酒胡子》有:“紅筵絲竹合,用爾作歡娛。直指寧偏黨,無私絕覬覦。當歌誰擐袖,應節漸輕軀。恰與真相似,氈裘滿頷須。”
宋代竇革的《酒譜·酒令》有:“今之世酒令其類尤多,有捕醉仙者,為禺人轉之以指席者。”然而在以前擰酒令并不多見,到了清代就比較尋常了。在《紅樓夢》第六十七回中,薛蟠帶給薛姨媽和薛寶釵的禮物中,有“外有虎丘帶來的自行人、酒令兒”,其中酒令兒就是指擰酒令。清代史學家趙翼在《陔馀叢考·卷三十三》中記載:"兒童嬉戲有不倒翁,糊紙做醉漢狀,虛其中而實其底,雖按捺旋轉不倒也。"
七、小結
由上就是關于清代酒令文化的簡單介紹,從中可以看出,由于少數民族統治以及文字獄的肅殺之風下,文化開始收斂和內卷。就酒令文化而言,儀式上,由繁文縟節向簡單方便過度;內容上,由現場發揮考驗文化素養的雅令,向不動腦子直接用籌令或手勢令等通令替代過度;數量上,遠遠超過了過往傳統酒令文化的數量。隨著鴉片戰爭的失敗,國門洞開,西方文化侵襲,使得傳統酒令文化到了民國以后,雅令籌令等基本蕩然無存,我們下文再談。
(未完待續)
2022-12-9榆木齋
主要參考書目:
《清實錄》
《續清文獻通考·征榷考》近代 劉錦藻編撰
《清史稿》民國 趙爾巽主編
《紅樓夢》清 曹雪芹撰寫
《勝飲編》清 郎廷極撰寫
《酒令叢抄》晚清 俞敦培編撰
《詩韻》(網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